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2020-09-10黄志敏
黄志敏
摘 要: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核心与枢纽地位,为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五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角色定位:一是宣讲者;二是引领者;三是发现者;四是疏导者;五是协调者。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定位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都带来很大的冲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有必要性且更具紧迫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根据《规定》,大学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1]。
关于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传统观点认为,辅导员主要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班級管理工作,早期的大学辅导员一般叫做“政治辅导员”。1951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文件中要求各院校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专门选拔教师和干部,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和毕业分配。1961年9月,中共中央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也叫《高教六十条》),提出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随着我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政治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了“辅导员”这一角色名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日益重要。教育部43号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作为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这既是对辅导员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辅导员一项神圣使命。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求辅导员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杜绝把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更有助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辅导员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必须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予以明确,对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要求有清晰的认识,找准位置,找准方向,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定位:
(一)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传道”自然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能力,“解惑”也应该涵括大学生的心理困惑。
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传统观念制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大多比较模糊和摇摆,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很容易被学业负担和其他问题所冲击,实践中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多,效果当然也不甚理想。
升入高校后,部分学生曾被压制的心理问题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开始显现,并引发了一些消极现象和行为混乱,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成才和顺利毕业,甚至还影响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辅导员责无旁贷地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工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员”和“播种机”,从而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致力于防患未然,治病救人。
首先,辅导员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意识。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生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健康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应在和学生接触和教育的过程中,适时地强调心理健康是第一健康,进一步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完成学业、道德完善和人格健全都有重大影响,让学生明白身心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让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帮助学生接纳学校和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增强维护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同时,辅导员要积极普及心理卫生与自我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技能,坚持“学以致用、自助助人”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尽量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同时还能够及时地发现身边同学身上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苗头,并利用心理卫生的知识帮助这些同学,促进全班心理素质整体提高。
辅导员可以在班级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讲好新生入学第一课、举办班级心理健康演讲、开办班级心理墙报、召开心理班会、专题讲座以及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科普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可以建立班级心理兴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小组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当然,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把握方向,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科学性与艺术性、专业性与群众性、普遍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做好心理知识的甄别与选择,避免一些鱼目混珠、混淆是非的错误知识对学生的干扰,真真切切地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辅导员组织开展的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宣讲活动,帮助同学们理解自己身上和同学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调适的各种方法,掌握心理平衡的必要技术,呵护并维持自身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
(二)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该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人格魅力。辅导员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又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本身就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发挥着巨大的、无形的引领作用。因此,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主体,自身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心理健康素质,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不断塑造自己的健康人格,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榜样示范的作用,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首先,辅导员应该具备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和辅导员工作,视辅导员工作为高尚神圣的职业之一,工作中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勇于进取。客观的讲,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甚至还有“重专业素质、轻思想政治”的误区,也就有部分领导和教师心里存在着对辅导员工作的轻视和不认同。有些学历或职称较高的老师也认为自己当辅导员有点类似“孩子王”,是大材小用,感到有些憋屈和自卑,有牢骚与不满情绪。这种想法是完全没有必要且有害的。试想,一个经常感觉到憋屈和自卑的老师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一个总是发泄牢骚与不满的老师,又谈何去赋予学生正能量?所以,辅导员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温暖、明亮的“太阳”,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正确的指引与方向。
其次,辅导员要保持心态乐观,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对工作与事业充满激情、对学生与同事要充满关爱,这就是一种无形指引和方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会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时期处于从青少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之中,大学生的人格虽然基本成型,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些学生身上甚至还存在一些不良的個性心理品质,存在各种各样的“盲区”和“短板”,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造”和重塑。比如部分学生因专业不理想、成绩不理想、恋爱受挫等产生的自卑心理,还有“我毕业后要干什么”的迷茫心态等。针对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辅导员除了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更要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稳定的情绪,真诚友善的关爱,去帮助学生,感染学生,成为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无形动力和默默指引。
最后,辅导员应该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面对和适应各种困难和挫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辅导员在从事班级管理和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还会遭遇部分学生的应付和抵制,或者苦口婆心地教育半天却没有看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心里可能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和挫败感;此外,辅导员在家庭生活、子女教育、课题研究、论文写作以及职称职务评审中也会遇到普通人都会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挫折等,也会对自己的情绪与心境产生消极影响,并对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形成一种挑战。面对这些挫折与挑战,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格局与胸怀,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具备心理平衡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能够给学生以正能量,让学生发自肺腑地感到敬佩,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榜样与引领。切不可让自己的消极情绪泛滥,甚至丧失理智去做一些不符合身份的违规之举,更不能将不良情绪传递给学生,成为一个负面形象。
(三)辅导员是学生问题的发现者
所谓的发现者就是辅导员要尽快掌握全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信息,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了解成因,为后续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
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首先是入学的时候可以利用“症状自查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 ,卡特尔16PF)等量表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和筛选工作,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并建立班级学生的心理档案;其次是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直接谈话以及生活观察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情绪困扰;再次是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其他学生反馈、联系家长以及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等间接获取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信息,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根据严重程度做出必要的预警和提醒。另外,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一定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班级学生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辅导员特别要多关注一下班上那些“特殊”学生,比如贫困生以及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现实困难,这些学生更可能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必须予以特别的关注,建立预警与跟踪机制,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四)辅导员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基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与核心作用,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不仅善于发现问题,也要善于解决问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座“流动的心理辅导站”。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表现具有很大的复杂性,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不同于普通人的安慰和劝告,也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无法诊断和帮扶的,甚至适得其反。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与枢纽的作用,并确保胜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份和职责,就必须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谙熟各种切实有效的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能(如精神分析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等),还要具备一定的辅导经验。此外,辅导员还要谙熟现代互联网技术,熟悉各种新传媒和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钉钉等,及时了解与大学生成长有关的媒体信息和本班学生的心理动态。辅导员只有掌握了这些“金刚钻”,才能更好地诊断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控制甚至消灭在初始状态。尤其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尽快适应班级和学校的环境以及管理规定,顺利完成学业。
(五)辅导员是学生发展的协调者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按职权和管理层次可以分为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系设置二级心理辅导站、班级和宿舍设置心理委员三个组织层级,其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包括对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接二级心理辅导站、指导班级心理委员[2]。此外,辅导员还需要和其他专业课老师、家长以及相关学生等联系,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和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机构和精神卫生中心等联系,以全方位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和全面的心理信息,充分发挥枢纽和桥梁作用,成为一个运行良好的“信息平台”。
当遇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或危机事件时,高校辅导员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目前的状态,联系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组长以及有关同学,全方位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状况,判断学生目前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了解该生更多的成长信息,以制定最合理的心理辅导方案与策略;针对少数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则需要寻求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帮助,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辅导员还要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有关分管领导、学校保卫处、医院等联系,做好相关的预防和保护工作。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辅导员就像一根针,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体系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必须要熟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了解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功能,并能充分发挥纽带的作用,做到“上传下达、左引右联”,努力实现信息的互联和工作的互动,协调并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才能更高效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不断提高班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代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找准自己的“舞台”,才能更好地履行这一职责,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09-29.
[2]魏则胜.高校辅导员工作目标、任务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