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压视角下高中体育活动的构建与实施
2020-09-10刘沈昌董陆美
刘沈昌 董陆美
缓压力视角高中体育活动的构建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即体育学科内在的身心健康特点与高中学生学业压力大的特征。这两大因素促使高中体育活动向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倾斜进行构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其一是通过阳光体育的早操与课间操校本化、特色化,调动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初步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运动意识;其二通过课后体育俱乐部的社团模式,引导学生在自我兴趣的选择与个人体质的考虑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来缓解压力,以实际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并认识科学运动的作用;其三是通过阳光体育的早操、课间操与课后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运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有规律、有条理的学习生活运动习惯的形成,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而通过实际效果的对比,从兴趣、缓压实效、学生心理承压能力等得出结论,高中体育活动的构建要打通课内课外通道,以兴趣、习惯培养为主,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对缓解学生压力有较积极正面的作用。
在高中开展体育活动,不仅要融入到体育教学要求与内容,更要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缓解学生压力、调节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增强学生信心与积极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背景下,高中生既要承受高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又要承受社会变革种种变化带来的压力,因而,开展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强身健体中缓解压力,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应有之义。笔者结合自己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通过分析法、观察法及访谈法来思考缓压视角下高中体育活动的构建与实施。
1 构建缓压视角下高中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所谓缓压视角就是缓解学生压力的角度,即高中体育活动构建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而其必要性就在于高中体育学科特点及高中学习特征。
1.1 立足于高中体育学科特点来构建缓压视角下的高中体育活动
高中体育学科的特点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因而其核心理念是“健康第一”。这里的健康是指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而从事实上来看,高中体育活动的构建也要指向这两方面。一方面,高中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只有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突出体育学科特点,才能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其对学校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高中体育活动作为载体,其最基础的功能就是强身健体,进一步则为身心健康并举。从现实情况来看,越是有规律运动的学生或有良好运动习惯的学生,其身心健康状况更好;反之,运动不多或无规律运动的学生,其身心健康状况则堪忧。构建高中体育活动,就要通过系统有规律的科学运动,指导学生在体育教学之外进行有效锻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从而提高学业效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体育运动是缓解人的精神压力较好的方式之一,其通过转移人的注意力,消耗体能后使人大脑排空,从而舒缓压力,变得更清醒理性。因此,体育学生的特点是由体育运动所决定的,其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而正面的影响。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学生开展运动,实现身体锻炼、改变情绪、压力释放等目标,才能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1.2 立足于高中學习特征来构建缓压视角下的高中体育活动
构建缓压视角下的高中体育活动,是由高中生的学习特征所决定的。高中生的学习特征是学业重、压力大、思维活跃等,这些特点都意味着高中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只有刚柔相济、张驰有度,才能使学业得到更好的提升。从笔者的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中应当要有一定的体育运动时间。但现实却很不理想,且不说各高考科目老师的延迟下课,或自行无偿补课,单就各学科的作业时间及预习、复习时间基本上都占去绝大部分时间。而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因此很多学生没有时间运动是可预见的一种现实。在一直的学习中徘徊,压力得不到释放,精神无法排空,其学习效果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越是能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的学生,不仅情绪变化较小,焦躁情绪没有,而且其学业相对轻松。其原因在于,通过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带动自己科学规划每天的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保障学业的安排有序。如某同学安排了每天下午1小时的运动时间,那么该同学不仅要考虑如何将这1小时弥补过来,而且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因此每天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就成为其头等大事。长久以往,学习生活作息的习惯就会培养起来,不仅其学习生活有规律,而且其身心健康也得到保障,学业压力自然就会比其他同学小。由此可见,把学习特征与体育活动统一起来统筹安排,实质上是将学习与运动进行有效融合,并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2 构建缓压视角下高中体育活动的措施
要缓解高中生压力,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措施,构建起系统的体育活动,才能实现缓压与健康并重的目标。
2.1 普及化的早操、课间操要有特色
从阳光体育的角度来看,缓解高中学生压力就要从普及化的体育措施着手,通过利用课前、课间碎片化时间,让学生建立起体育运动的意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身心发展的作用。但传统上的早操与课间操,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体育教师就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特色、学生的兴趣等方面,并经过学校班子讨论后进行编制,从而既保证早操、课间操的运动量,又保障运动质量。
以课间操为例,很多学生不喜欢课间操就做眼保健操或广播体操,因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就已经学会并做得较好,时间过长容易让学生反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与体育组教师一起,结合学校的实际及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音乐改编、动作改造等方式,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舞蹈,并允许学生在某些节奏中进行灵活变化,即可以有个人的自我动作设计。不仅如此,其中还有一小部分也是护眼动作,将眼保健操的精髓融入其中。这样一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课间操反而成为了他(她)们的游戏时间,甚至在自选动作变化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商量的结果玩得比较开心,实现缓解压力的目标。这种特色化的课间操,实际上通过学生兴趣来调节学生情绪,进而起来缓压的作用。
2.2 个性化的课后俱乐部要有针对性
相对于早操与课间操这种普及性的阳光体育运动,下午放学后的课后体育活动才是重中之重,因为这是相对有一定时间保障的体育活动,且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的体育选项,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高中课后的体育活动措施,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身心差异等因素来进行设计并采取措施。如对于精神品质不坚定,缺乏耐心的学生,在经过其本人意愿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参加长跑俱乐部,通过每天固定时间的坚持长跑,并在合理的范围内逐步提速,以品质锤炼入手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并在长跑运动中缓解学生学业压力。除此之外,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跆拳道及其他田径项目都可以采取俱乐部,通过聘请体育教师担任技术指导或顾问,以学生社团的形式来组织开展,从而使课后体育俱乐部开展得有声有色。
课后俱乐部在解决学生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每天运动的合理性、科学性,通过运动科学合理性来帮助学生缓压。如笔者在指导长跑队时,每年的3到4月份,都会亲自带领高三的学生进行大量的剧烈运动,以消耗学生相应的体能来缓解学生压力。这样做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学生在离高考100天左右的时间,精神焦虑与压力值特别大,通过大运动量来分散学生注意力并保证学生睡眠是缓压的最好方式。第二点是3、4月份的气候乍暖还寒,学生需要增强体质的同时,走出因气候带来的心理阴霾,减轻心理负担。这种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得每年春季的长跑活动成为学校课后体育活动最亮丽的风景线。
2.3 长期化的良好运动习惯要有规律
相较于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或课后俱乐部,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更应当缓压的重要措施。有数据表明,运动习惯越好的学生其心理更健康,承受压力的能力越强。要根据这一规律来培养学生长期化的良好运动习惯,就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22天成习惯的定律,通过引导学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如22天或以上,坚持在某一时间段如课后时间进行某一项体育运动,从而培養其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如果学生运动兴趣较为广泛,也可以通过规划与安排,保证每天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来实现体育活动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
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既要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又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运动中缓解学业压力,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实现长期化、规律性。
3 实施缓压视角下高中体育活动的效果
以缓压为目标的高中体育活动的效果,对体育活动的改进与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三方面的效果值得关注:
3.1 兴趣引领下的体育活动效果明显。无论是早操、课间操,还是课后俱乐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其活动效果是非常明显,从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提升可以看得出来。
3.2 体育活动缓压效果明显。通过与心理健康教师的档案、数据作对比,高中生心理焦虑案例普遍减少,学生学业压力明显缓解。
3.3 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增强明显。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尤其是形成了良好运动习惯的学生,其情绪极少出现失控的情况,也鲜有学生有抑郁倾向。
除此之外,大部分高中生能在高中体育活动中逐步认识到体育运动习惯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保证每周不少于30分运动有4次或以上,达到了国家经常运动的相关标准。
4 结论
综上不难看出,对于高中体育活动的构建与实施,既要从高中体育教学的要求与目标进行拓展,打通课内教学与课外运动的有机结合,更要立足于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缓解高中学业压力,从而实现学业与身心双保障的目标,使终身体育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作者单位:海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