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文化品质与纪实分析

2020-09-10高鑫史民峰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纪实历史

高鑫 史民峰

摘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影像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期。微纪录片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对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从长安到罗马》,探索微纪录片的背景与发展,在影片形式多元并存的环境下,从历史的存在与认知、真实性与戏剧性、强调细节三个方面阐释微纪录文化的真实性品质。在纪实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下,深入挖掘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引领主流媒体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纪录片;文化品质;纪实;历史;《从长安到罗马》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111-02

一、微纪录片的发展背景

(一)时代背景

纪录片创作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肩负起重要角色,将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突出文化特色,展示艺术高度。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介的出现,便携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5G网络的推出,极大地扩充了网络空间,热点话题逐渐由短视频的方式取代了图文信息。微信、微博、抖音等不断创新的网络应用,人们习惯用最短的时间接收有效信息。面对众多的碎片化信息,如何整理归纳主题成为创作者首先考虑的因素。微纪录片的产生将传统媒体引入新的领域,用全新的方式为受众带来喜闻乐见的社会知识,满足新一代年轻人的接收习惯,在愉悦视听的同时,保证受众接收的信息的真实性,给当前主流媒体带来机遇与挑战。

《从长安到罗马》由中意两国知名专家学者对经贸、文化、社会、音乐、美术、建筑、城市等方面剖析重点,共同感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带给心灵的强烈冲击,诠释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绵延千年的友好交往焕发新的活力。

(二)微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的发展必然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技术的进步。20世纪60年代16毫米肩扛式摄像机和高感光胶片的出现,首次使摄影工作者放下了笨重的摄像机和繁杂的录音装备。经过60年的科技革新,摄影器材进入数字时代,儲存介质的轻便化与传播的网络化,不仅为专业人士提供了便利,也大幅度降低了大众参与的门槛,为非专业人士揭开了影视制作的神秘面纱,复杂的影视工业逐渐被小群体创作替代。二是社会的进步。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国家软实力,树立人民文化自信的意识成为当下纪录片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的真实性品质

纪实之美,在于真实,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对于真实性的讨论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出现。亚历山大·克鲁格曾对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的纪实性提出怀疑。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纪录电影之父”格里尔逊首先提出纪实美学,在理论上确定了纪实观念,以起初的是否去搬演、偏离戏剧性等简单直观的手法将纪录片与剧情片区分开来。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作为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标杆制作,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手法,在传达了中西方文化互鉴共享等精神的同时,在历史认知、戏剧性突出、细节处理这三方面诠释了微纪录片的真实性品质。

(一)历史的存在与认知

本片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微纪录片,选题以小见大、独特新颖,运用了大量的搬演镜头与特效手段还原历史场景,深度挖掘时代特征。将丝路历史浓缩在一个个镜头表达与每集5分钟的短片中,每10集构成一个系列,包括千年艺苑、丝路商贸、军事探寻。寻找西方在同一时期的关联,并印证在古丝绸之路的车马传播下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至今对世界的影响。

在没有影像证据保留的年代,通过文字记载内容,为现代人解读了曾经存在的历史事件,不仅具有宣传价值,还提升了影片作为载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价值。无论是日晷还是方尖碑,早已成为各自文明独有的象征,时光消逝,日月更替,古人对太阳探索的精神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它不断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并被能精准地为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报时的庞大的计算机系统所替代。

历史是现代人对过去存在的反思。对于人文历史内容的纪录片中所讲述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功能更偏重文化本身的传承与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档留史,纪录片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认知性与戏剧性

“认知”与“娱乐”界定了纪录片的外延。“自20世纪50年代初大众文化逐渐兴起,现实主义思潮改变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新一代年轻人追求自由,以自我感官为中心,无视客观摒弃说教。”[1]直至80年代,以表达意识形态为主的认知型纪录片进入中国,广泛传播并影响至今。

对大众文化的关注、独立自主的风格既有认知的真实性,也有艺术的戏剧性。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微纪录片从“朴直叙述”向娱乐倾斜,生活题材的选取,视听的节奏和韵律,直接刺激受众的感官体验,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在形式上突出融媒体传播,这种轻体量、高浓度、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以小见大、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在内容上从提出问题,通过专家对主题的挖掘与解说,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到最后结论证实曾经存在的事实。

(三)强调细节

《纪录片创作论纲》中提出:“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有力方法。”[2]微纪录片内容短小精悍,同时具备完整的叙事。细节的处理成为微纪录片渲染情节、抒发情感、突出主题的点睛之笔。

第一,事实细节。《从长安到罗马》将宏大选题进行碎片化解析。在文明密码系列中,通过石头的用途,罗马人用石头筑城,唐人用碑刻传承文化;萨比科的印刷之城与西安北章村原初造纸技艺的对比。中国与意大利互学互鉴,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引发现代人对古代文明的思考。文明因交流而精彩,点滴的细节承载了千年的记忆。

第二,形象细节。长镜头是表现纪实美学的重要手段,影片中的時间与空间和现实同步,确保了叙事的真实性。然而微纪录片时长受限,叙事内容无法通过长镜头在短时间内完成。由此特写镜头的大量使用,将时间与空间压缩,不仅引导了受众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心理认同,还通过剪辑的变化与节奏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

三、纪实内容与形式的呈现

作为专业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专业的理论术语与抽象话题对一般受众来说理解难度较高,难以激发受众对影片的兴趣,因此通俗易懂、直观生动的创作理念孕育了微纪录片多样的表现形式。

(一)主题系列化

主题是作品思想意义的归纳和抽象,且同类现象的碎片化内容并非杂乱无章。因此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明确的主题有助于微纪录片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叙事。《从长安到罗马》聚焦东西方文明,以两座城市为线索,以“一带一路”为背景,分别由文明密码、社会生活、千年艺苑、丝路商贸、军事探索5个章节组成,这一系列先行主题体现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相对于传统纪录片的宏大主题,微纪录片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抓住重点纪录内容,适应碎片化信息的传播,通过细节的关联性将多个影片并入一个系列中,叙事结构清晰,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二)内容大众化

微纪录片与文献、资料类影片不同,其目的是挖掘社会价值,让人产生共情。如社会生活系列中的《头等大事》以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为线索——上厕所,引出了东西方千百年来对厕所设计的思考。罗马古老的石板坐便与排水的科学设计保证了公共卫生,中国汉代的“圂”在农耕民族的传统中积肥的习惯,现代人对厕所的设计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对于技术的学习与借鉴。既没有深入地介绍罗马复杂的排水系统与建筑结构,也没有讲述中国厕所对于资源循环利用的原理。其对很多关于科技、经济、社会、军事、历史的叙事中,并未引入大量难以理解的数据和专业术语,内容通俗易懂,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兴趣,引导受众积极参与其中。

(三)第一人称叙事

旁白是纪录片叙事的重要构成部分,本片仅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主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各抒己见,导致评价问题的对与错,确定价值的标准也变得模糊。《从罗马到长安》旁白应用了口述的方式进行专业的解说,提出的问题和故事本身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5个系列分别由5位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为主要人物,走访于西安与罗马之间,深度剖析了军事、艺术、生活等领域,诉说着千百年的丝路精神。但是,第一人称叙事存在局限性,虽然专家的解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得出的结论或仅能代表个人观点。即使如此,相比第三人称的结论性解读,采用第一人称能更多思考影片逻辑并提出质疑。因此,第一人称叙事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

四、结语

纪实是一种手段、一种风格。《从罗马到长安》运用纪实的手法叙事,通过影像讲述历史,将东西方千年文明带入大众的视野中,以史为鉴,震撼心灵。在实现历史资料价值与观赏价值的同时,通过微纪录片打破传统纪实观念,以全新的纪实形式诠释影片的真实性。

但历史题材的真实与否往往是通过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论证的,当前主流媒体的信任值高于个人发行。设备的轻便化降低了微纪录片制作的门槛,大量非专业制作者融入其中,无论是题材选取和制作效果都无法达到高品质输出。在倡导“一带一路”的今天,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与传播高品质的内容,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传播共享精神、引导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品质,已成为当今媒体坚守的初心与使命。微纪录片作为新媒体视频的全新形式,未来将成为高品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聂欣如.纪录片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50-181.

[2] 钟大年.纪录片创作论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33.

作者简介:高鑫(1993—),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像艺术。

猜你喜欢

纪实历史
新中国首次接受国书纪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郑州擂台赛纪实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