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突发事件的主流媒体微博传播范式分析
2020-09-10宋烁烁
摘要:自互联网兴起以来,网络社交媒体开始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微博起到了重要的信息发布、信息传播等功能,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中,具有引导舆论传播、突出重点议题、促进社会合意等功能;但也具有局限性,微博由于受众基数大、多元性也容易引起谣言传播速度加快、扩散半径变大、次生舆情异化等负面影响。因此,微博作为大众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社会议题的重要平台,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把握好舆论走向,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突发事件;微博传播;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77-02
一、引言
由于技术变迁,在当前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环境下,新浪微博已成为很多热点事件爆出源头以及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尤其是对于社会突发新闻,我们总能在微博上依靠众多的媒体或个人用户快速、详细地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微博形式简短,但蕴含的信息量丰富,尤其是政务微博、网络媒体微博、传统媒体微博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此前屡次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更能体现主流媒体在微博上传播的范式典型,因此以这些事件为主要视角进行分析更具代表性。
二、微博在社会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功能
(一)加快舆论传播
2020年微博用户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3月,月活用户数达5.5亿,日活用户数为2.41亿,创历史新高[1]。微博用户群像在保持多元化前提下趋向稳定,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微博的优势不仅在于其创新了信息传播方式,还真正实现了话语权下放,是当今国内用户获取、交流和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
以2019年12月24日发生的北京急诊医生被害案件为例,27日,网友在微博发起有关“医生被杀”等话题,热度上升,转发、评论、点赞数均达到1万次,一时间有关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的敏感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开始对此事进行回应和舆论引导。
12月28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28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以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获表决通过将“对暴力伤医零容忍”“暴力伤医是刑事案件”等话题带上热搜。其中一个话题阅读次数达12亿人次,讨论达42.9万人次。
同一天,@央视新闻发表微博话题“罪犯被批捕”,@每日经济新闻、@北京检察等媒体也纷纷以此话题发布最新的事件进展报道,此话题阅读次数达12.6亿人次,讨论达34.8万人次。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成为自身传统信息发布的内容补充阵地,由于内容和稿件上具有相当的公信力,有利于打通媒体和公众两个舆论场,实现两个舆论场的同频共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互通,各界知名人士或明星等KOL(关键意见领袖)在微博中成为“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积极转发、评论主流媒体官方微博,与网友互动,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三方联动传播,加快了舆论扩散,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舆论偏向和舆论失焦现象,缩短了社会突发事件从初始期到爆发期的进程。
(二)突出重点议题
微博的“议程设置”为主流媒体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引导舆论焦点上起着重要作用。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2]。突发事件爆发期,此时媒体需要起到告知功能,将事件的基本情况及进展告知公众,填补信息初始期的“空白”。在这个时期,媒体的报道焦点着重放在事件进展、处理结果等方面,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微博中的“热门话题”板块就是主流媒体突出重点议题的重要窗口。暴力伤医事件微博引发热议时,人们一打开微博就出现在首页,潜移默化地成为公众心中“重要”的议题,获取更多的注意力。传统媒体时期多是由官方主流媒体自动设置议题,在新媒体时期,尤其是在新浪微博社交平台上,普通网名注册数远远大于主流媒体机构,因此设置议题的权利更多地集中到了网民身上,但是对于特殊的社会突发事件以及负面新闻,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更有助于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净化不良信息,维护社会秩序。除此之外,技术赋权机制下微博话语权下放,使得“草根”力量崛起,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作用下,也加快了微博上的重点议题扩散,使网民与政府媒体传播力量正向补充,出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三)促进社会合意
互联网时代人人持有“麦克风”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众声喧哗,也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在报道社会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和传统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坚持舆论引导,建构一以贯之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官方微博作为传统主流媒体信息发布的补充,在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坚持以政治服务和舆论引导为核心的价值框架,一是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能突出国家、民族团结统一的政治共识,三是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3]。这也是传播学中对媒体与舆论之间关系的一个阐述,主流媒体不仅是产生舆论的平台,也负责进行舆论扩散,更肩负引导舆论的重要职责。
社会突发事件在初发期,由于其不可预测性、不负责任媒体的草率报道,在微博上扩散速度极快,扩散半径极广,而没有边界限制的传播非常容易產生二次舆论风险。在涉及医患关系纠纷的事件中,当权威言论滞后于社会舆论时,一时间,阴谋论、次生舆情纷纷衍生,带来的社会危害往往难以估量,社会恐慌、医患关系恶化,甚至割裂整个医疗行业与社会的信任感,群体极化现象暗地滋长。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一般用极具安抚力和舆论引导力的回应来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合意的达成。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选择具有价值的事实,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充分体现了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给民众安全感,带领大众正向解读信息,凝聚社会人心,整合社会意见。
三、微博在社会突发事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微博因其较低的参与门槛和用户的多样性、UGC模式的高度活跃,在社会突发事件的传播中也引发了不少负面问题。
(一)虚假信息的肆虐
网民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积极关注、积极发言使微博上流通的信息良莠不齐,虚假信息也一并进入大众视野,容易在特定时间里造成社会恐慌,带偏舆论走向,进而使互联网环境乌烟瘴气,充斥着虚假信息带来的不安。北京急诊女医生事件中就滋生了不少的不实信息,例如不良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博眼球,在微博上发布关于凶手家属不实的信息,公众不安和愤怒情绪迅速蔓延,严重破坏社会稳定和媒体公信力。这起事件引发的虚假新闻的肆虐,微博作为初始传播媒介也因自身影响力过大、受众过多拓宽了谣言的传播半径,加快了传播速度,造成虚假信息肆虐。
(二)次生舆情的异化
除了虚假信息肆虐外,传播话语权的交互还导致了突发事件次生舆情的异化。次生舆情的异化发展会激化官方和公众舆论场的对立博弈,使本来就有界限的官方舆论场和民间、公众舆论场之间的阻隔越来越深,加大了舆论管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官方陷入“塔西佗陷阱”。在涉及暴力伤医的事件中,部分个人用户和自媒体为博取眼球,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故意模糊舆论焦点演化出异化次生舆情,使舆论失焦,网民出现偏激心理,不利于社会合意的达成。
而应对微博传播社会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应从微博用户、管理平台、官方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数以亿计的微博用户入手,普通微博用户应进行“自我把关”,学会分辨真假信息,不造谣不传谣,将媒介素养作为使用网络发表观点的重要素质。二是从管理平台入手,积极主动地发挥微博中的“把关人”功能,建立严格的审核规则,如网站应该具有分辨、过滤、删掉一些虚假新闻的运行机制,要筛选出积极有效、健康向上的内容[4]。这样才能在舆论扩散之时整合社会民意,稳定社会秩序,这是一个平台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三是从媒体入手,在面对社会突发事件时,媒体要“主动把关”,从源头上抵制虚假新闻、谣言流言的传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真实性作为新闻的核心要点。四是相关政府部门要维护好互联网信息的传播秩序,制定完善的制度规范,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和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重拳出击,还网络空间的“风朗气清”。
四、结语
主流媒体树立了引导舆论的权威形象,也因此成为大众的信息信任中介。在微博上,面对社会突发事件时,大众的信息获取以及观点选择主要还是依赖于主流媒体的报道及评论,如党媒的官方微博、APP客户端等,以获取可信度更高的消息。主流媒体官方微博在社会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要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积极主动地回应公众关切,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社会效益作为媒体报道的第一守则,增强针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框架意识。广大微博用户也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由此找到在社会突发事件下正确的微博使用之道。
参考文献:
[1] 快看|微博2020年第一季度财报:月活跃用户达5.5亿[EB/OL].新浪科技,https://tech.sina.cn/ 2020-05-19/detail-iirczymk2482240.d.html,2020-05-19.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4.
[3] 李嘉瑞.主流媒體官方微博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框架研究[J].采写编,2017(06):162-163.
[4] 战涛,赵嘉琦.突发新闻事件中微博的舆情引导功能研究——以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为例[J].科技传播,2016,8(14):40-41.
作者简介:宋烁烁(1996—),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