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角度对比解读《后浪》TV版、B站版
2020-09-10李珍铭
摘要:《后浪》是一部由bilibili(下称B站)于五四青年节前夕推出的演讲视频,主要有两个版本,分别是B站版和TV版,内容稍有不同,前者在B站播出,后者在央视播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两个版本的《后浪》中都注入了不少符号学的思想,本文主要通过符号学原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后浪》;符号学理论;二元对立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97-02
《后浪》是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短片,有两个版本——TV版和B站版,两个版本的播出平台不同,所含的符号意象不同,为观众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本文从符号学相关理论出发,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两个短片进行对比解读:一是人物的形象符号和语言意蕴;二是场景的语义符号和物象符号能指和所指意义;三是B站版《后浪》的二元对立。
一、人物的形象符号和语言意蕴
在《后浪》这部短片中,说话人“我”的形象贯穿始终,本身就是一个意义符号。但是两个版本的短片中,说话人“我”的角色不同,态度不同,说话对象不同。
B站版《后浪》的开头独白“那些口口声声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其所指意义是——说话者“我”和“你们”是友,“我”认同“你们”,而“那些人”不是。TV版则是“很多人正在看着你们,像我一样”,“我”和“你们”的关系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抓住两个短片的主要对立,可以通过对说话人“我”的独白的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放入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中加以客观透视,以此把握短片的深层意义与传播目的。
將矩阵与语言符号联合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后浪》的深层意义与传播目的。B站版的《后浪》渲染了强烈的消费主义意味,“现代文明的成功被层层打开,你们可以尽情享用……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力”,其语言意蕴是试图用宏大的叙事抹平一代人的内部差异与资源天堑,同时突出代际对比的优越感。而TV版则删除了这一段独白,改为盛赞新时代。B站版“致敬”这一语言符号反复出现了三次,而TV版则用“自豪”与“爱”表达对青年的态度,后者的所指意义是——作为“你们”的前辈,“我”对“你们”的成绩感到满意,强调长幼关系。
两个版本还有一处差异是,B站版致敬青年“多元的价值观”,而TV版说的是“容得下多元的生活方式”,从此处可以发现,TV版里的“我”是以一种社会主流的长辈评价晚辈的角色说话,而B站版则是以一个认同甚至支持青年亚文化的年长者的角色在说话,或者说,是以B站经营者的角度在说话。前者对B站青年持一种平视偏俯视的角度,是以观察视角引导的方式让长者看到B站青年的正面形象,向主流秩序推介;而后者则是仰视青年的角度,是让B站青年看到一个虚拟的长者对他们的认同,号召用户继续加大对B站的消费投入,并让资本注意到B站的消费潜力,进而加大投资力度。
二、场景的语义符号和物象符号能指的所指意义
皮尔斯将符号分为像拟符、标记符、代码符,又将像拟符分为映像符、拟象符和隐喻符,其中映像符有非语言和语言符号[1]。影视作品中的场景和物象是一种非语言符号,通过图片表现的形式给观看者传递细小微妙的信息。《后浪》中的场景的语义符号和物象符号具有相似意蕴。“缺席”与“在场”是文化批评的一个经典分析工具。下面结合“缺席”与“在场”和符号学原理进行分析。
B站版《后浪》里说“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而视频中的年轻人跑到了国外。该版本短片里的场景国家有挪威、法国、日本、美国、冰岛、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内素材比重极少。在讲到“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时,出现的物象有游艇、手办高达、单反、赛车等,这些物象、场景符号所指意义是强烈的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与此同时,B站版《后浪》里农村地区的场景、物象缺席,中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缺席,出现的场景、物象都是以消费为基础的城市人群生活乐趣。而TV版《后浪》为了促进观众通过特定画面对意义的定向解读,采用的画面是大量的演播室演讲录像和少量的外景配图,这些外景配图增加了与B站版相比更平民化和公益性的场景,如山区支教教室、公共汽车、普通人群、古镇等。
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B站版本的《后浪》本质上是一部商业宣传形象片,不是力求客观、真实、全面的社会纪录片。B站版《后浪》的受众定位是B站用户和资方,用所指享乐生活的物象符号号召其加大消费与资本投入。但是TV版《后浪》的传播目的是寻求主流文化认同,因此增加平民性、公益性画面,试图打造一个公益短片。
三、B站版《后浪》的二元对立
欧洲结构主义奠基性人物索绪尔曾说过,人类的思维主要通过对立性把握差异性,这种现象被结构主义学家称为二元对立[2]。若有两种相对观点存在,我们只有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才能深刻理解其内在含义。之前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后浪》的人物形象、语言符号、场景符号和物象符号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B站版的《后浪》存在着割裂感,还可以初步把握演讲人与主题的对立、影像与现实的对立、价值导向与五四精神的对立。下面通过具体分析这两组二元对立关系,进一步释义短片的意义内涵与传播目的。
(一)演讲人与主题的对立
演讲人与主题的对立是短片中最明显的一组二元对立关系。两版《后浪》都有传播一点:Z世代(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群体)和ACG爱好人群(动画、游戏与漫画爱好者)的生活和在文化多样性里的位置。但是短片却采用“长辈”这一“他者”视角来阐述主题,而非主角——青年群体的自我叙述。这种演讲人与主题的对立是带有主观选择性的叙事方式,减弱了B站亚文化群体的“异质性”与反叛色彩,使观众的重点转移到他们向主流文化和现实社会不断靠近的正能量。因此,《后浪》的主题表面上是 “献给新一代青年人”,实际上是通过长者视角对B站文化进行二次构建。
(二)影像与现实的对立
影像与现实的对立无疑是短片中最主要的一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对立直接引起观众观感的割裂。B站版《后浪》里的青年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可以出国体验高空跳伞,在闹市区穿汉服,在电竞舞台恣意挥洒激情,配合慷慨激昂的独白和音乐,带来了热血沸腾的观感,说话者“我”用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作为评价标尺,来赞颂他们绝非“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无论是独白的叙事角度,还是短片中混剪展现的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都窄化了现实生活。现实世界不缺少活得光鲜亮丽、随心所欲的人,但更多的还是占据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短片仅仅聚焦于年轻人中最光鲜的那群人,而忽视青年工人、农民、护士、教师、快递员等人群的努力身影与辛苦奔走,营造了一种恣意生活的缥缈乌托邦。
(三)价值导向和五四精神的对立
价值导向和五四精神的对立是短片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组二元对立关系。B站版《后浪》传递的价值导向是告诉青年人更应该去接受新事物,去追求兴趣爱好,而其中呈现的兴趣爱好却不是大众化的。《后浪》里呈现的高空跳伞、汉服、高达模型、赛车等物象符号具有强烈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而五四精神的诞生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中国,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为国抗争的时代背景里,五四运动的爆发绝不是青年的一时冲动,而是长期以来整個中国沉郁的社会情绪的集中喷发。换言之,五四精神是人们被当时中国苦难境遇激发出来的满腔悲愤,是对创造合理新社会的强烈追求[3]。因此五四精神不只是科学与民主,还是挑战与抗争。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探索、是创新、是突破、是奉献。无论哪个时代,五四精神与B站版《后浪》中透露出来的享乐气息和消费主义都是割裂开来的。
四、结语
通过符号学的原理对《后浪》进行分析,可以把握其传播目的。B站带有鲜明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营造追求自由、接纳多元的文化氛围,但这个特征在意识形态上是有风险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亚文化群体被主流文化认为带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因此,B站与青年群体产生了一种既相互抵抗又渴望被接纳的张力状态。这种矛盾状态促使B站推出两个版本的《后浪》,一面鼓励用户足够“张扬”、足够“个性”、足够有“爆点”,生产出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同时又想让资方看见B站与B站用户巨大的经济潜力;一面又加入“公益性”的画面,营造正能量形象,试图获得主流认同。
参考文献:
[1] [意]爱赫拉特.电影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M].文一茗,译.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01.
[2] 廖艳君,周文婷.蒙古草原文化镜像之思——电影《狼图腾》的结构主义解读[J].传媒观察,2016(12):21-23.
[3] 胡献忠.五四宏旨与时代洪流[N].中国青年报,2020-05-20(001).
作者简介:李珍铭(1999—),女,浙江温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