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播语态探析
2020-09-10白天晴
摘要:当下互联网的全面崛起使传播格局发生改变,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播面临的新挑战、新变化、新对策。媒体融合背景下“众媒发声”“媒介碎片化”的特性,让语境更为复杂特殊,电视新闻主播科学优质的宣传引导,对公众情绪的疏导、政府形象的塑造、危机的处理、节目品牌的打造意义重大。第一,无论何时,传播都是一个人际信息交流的过程。在媒体融合新技术的支持下,电视新闻主播在互动性、友好性、专业性方面具备优势,且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未来更容易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塑造品牌的时间成本低。第二,电视新闻主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播个体,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舆论影响力。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电视新闻主播灵活性强,反应迅速,可以把控节目的走向,可以在第一时间发挥主流媒体客观、真实、准确的优势。本文从坚守媒体职责和以用户为中心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主播;语态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73-02
一、语态的概念与省级卫视电视新闻主播语态的问题
(一)语态的概念
可以从播音主持艺术的角度分析语态的概念,张颂先生最早提出“话语样式”,即话语的基本态势和主要形式,语言传播的主要形态有齐越的“朗诵式”、夏青的“宣读式”、林田的“讲解式”、费寄平的“谈话式”四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現了“高雅庄重”“平实正规”“通俗灵动”“消闲自在”等多种因语境变化而呈现的样态。很多研究播音主持艺术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胡黎娜认为语态是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表达样态,是表达者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写作语体及节目形态、谈话对象与目的,对语气色彩、语势起伏及节奏变化进行处理与驾驭的一种有声语言形式及表达方式[1]。孙玉胜从实践工作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态要“人际交流化”,鲜活生动又不失精炼,给人以随和亲切之感;要“人格化”,注重展现新闻事件中的真实细节和过程,以及新闻中人物的内心冲突与命运。俞虹认为语态是指交流与传播活动的实施者,在内容表达时的方式、状态与态度。
研究几位学者对语态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语态的形成基于传播语境和传播对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语态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相对的类型化。语态类型化满足了相对稳定的语境和对象的整体要求,形成习惯。而对于电视新闻主播来说,相对固化的语态,降低了其主观能动性,对社会语境和具体受众缺乏细致观察,面对舆论缺少灵活性和主动性。当传播语态决定了传播内容的呈现,不同的内容会在相同的语态下,丧失新鲜感,失去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省级卫视电视新闻主播语态的问题
1.语态相对稳固。在语境上,省级卫视电视新闻主播具有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是绝对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社会环境、互联网语境割裂开来,盲目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氛围中,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不接地气[2]。在语态呈现上,省级卫视电视新闻主播容易让受众产生居高临下的感觉,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呈现出相对固化的语态,使新闻失去了新鲜感,传播效率降低。在内容传播上,省级电视新闻主播在长期的工作中,缺乏多样化的工作训练,导致不同的内容传播语态同质化。无论是口播,还是配音,都呈现出相同的“文本化”“书面化”语态,对内容“见字出声”,传播“千篇一律”。相对稳固的语态,既体现了心理上“求安全”的惰性,也体现了对新变化、新挑战的不敏感。
2.语态调整推动力不足。当下,省级电视新闻主播主要学习央视新闻主播,调整自己的语态,这是没有错的。但是语态的促进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模仿”。电视新闻主播语态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代代电视新闻主播的探索实践。而当下的现象是,语态的脱节导致新闻内容、新闻理念相继落后,又反作用于语态,导致语态调整的推动力不足。
二、媒体融合趋势对电视新闻主播语态提出的新要求
(一)媒体融合趋势
笔者认为当下媒体融合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得到广泛认可。第二,融合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笔者发现所有的融合都是为了有效传播[3]。第三,随着多种媒介的产生,媒体融合更加多元化,更具多样性,更像一个内容的社会化广泛生产与多层次具象化吸收的平台。
(二)对电视新闻主播语态提出的新要求
1.传受关系的改变,决定语态以人际传播为主提高亲和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体融合状态,使传播资源进入富余阶段。传播内容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传播种类更加多元化。一方面,媒体融合提高了人们生产信息的能力,人们既是媒介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媒介内容的生产者。另一方面,越来越丰富的内容与受众稀缺的注意力形成了不平衡的关系。这两方面决定了传受关系的反转。电视新闻主播长期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在表达沟通能力和处理分析信息的经验上是具备优势的,必须在人际传播的语态中,展现机智睿智,充满人性魅力,让受众产生信赖感。
2.媒介环境的改变,决定语态呈现的理性准确平衡。前面提到融合是手段,最终目的是有效传播信息,而一些电视新闻主播语态不得当,会在互联网环境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大大降低信息的传播能力。因此电视新闻主播的语态,不再只是简单播报的方式,而是对各种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后,对不同的语境和对象,呈现出的专业语态[4]。可见,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行业对电视新闻主播语态的要求更加专业化,更重视新闻精神的坚守,更强调语态的理性准确平衡。
3.传播内容更新速度加快,决定语态要主动兼收并蓄,深度学习。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各个媒介内容不断变化更新。多样化、多元化的内容汇聚在大的平台上,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播需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而不是拒绝一切,不屑一顾,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方式。只有广泛接收信息,深度学习,去粗取精,分析本质,才能以恰当的语态引导受众。
三、解决省级卫视电视新闻主播语态问题的途径
(一)以用户为中心,共同塑造愿景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播对象中的受众开始向用户过渡,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参与反馈的积极程度和自主选择意识的强弱。互联网爆款的共性是建立在特定用户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传播,也就是在满足特定用户期待的同时,传播有效信息,这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不是面向所有的用户,也不是照顾到每一个参与的用户,而是与用户共同塑造愿景。愿景是共同的价值观,是对新闻内容的价值认同。共同塑造愿景可以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不断地丰富新闻内容,反馈新闻传播效果,打造新闻品牌。而愿景的发起者,就是新闻节目中的新闻主播。
1.态度鲜明。对待新闻的态度,决定了表达的语态;对待新闻节目的态度,决定了语态的呈现方式;对待受众的态度,决定了语态的整体风格。以用户为中心,共同塑造愿景,缺一不可。态度的含混不清,会直接导致传播不精准,效果不明显,受众不响应。
在人际传播中,态度鲜明是得到接收者认可或产生异议的基础。当然,态度从来都不是刻意伪装的,它受个人知识体系、认知能力、思考方向、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是“鲜”“明”,“鲜”即真实,“明”即真诚。
2.细分用户。细分用户,顾名思义就是对接收信息的用户进行分类,判断哪些是核心收看人群,要考虑年龄阶段、工作生活状态、接收方式、接收效果、参与意愿等因素。电视新闻主播要逐渐将散漫的内容收拢起来,结合核心受众,对核心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达到与话双方相互塑造语态的效果[5]。现在的电视新闻主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善于细分用户,互联网为电视新闻主播提供了诸多数据,社交媒体电视新闻主播带来了丰富的用户体验报告。
(二)以坚守媒体职责为基础,引导社会公共价值凝聚
1.真实的现场感。试问在浩瀚的信息流中,有多少是真正的“现场”,现场感决定了电视新闻主播专业语态的有效传播。常常在表达还未完成的过程中,电视新闻主播呈现的语态便基本上表明了结果。电视新闻主播忽略新闻发生推进的过程,会导致新闻层次浅、语态单一、公信力不强。真实的现场感是化解冲突的可行方法。
2.探寻新闻真相的精神。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媒体最基本的职责,但当下大量偏离新闻理念和基本原则的新闻涌现出来。在新闻内容未经核实、不准确、不公正、低级趣味的环境中,电视新闻主播专业语态的完善具有新的意义。
探寻新闻真相的精神,是媒体融合阶段媒体行业最稀缺的精神,恰恰也是电视新闻主播语态完善途径中最应该坚守的媒体精神,它使语态始终充满着分量,闪耀着新闻理想的光辉。
四、结语
媒体融合不失为一件益事,媒体融合本身就是“启发思维的制度”,它让优秀的基因得以传承、进步、升级。电视新闻主播语态的调整,是一次重拾人际传播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过程。在阵痛与挑战中,所有的思考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实践都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薛琳.媒介融合背景下时政新闻口播的交流“语态”[J].西部广播电视,2019(6):172-173.
[2] 张丹丹.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主持人语态的转变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7(9):144-145.
[3] 张永鹏,陈柯霖.基于媒介融合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功能变化的理论解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8(12):132.
[4] 侯月,孟祥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專业的人才培养[J].传媒,2018(13):81-83.
[5] 漆亚林,王俞丰.移动优先环境下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论坛,2017(5):36-40.
作者简介:白天晴(1992—),男,山西长治人,研究生,硕士,二级播音员,研究方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