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微一端”视角浅析移动互联网民生类事件的舆论特点
2020-09-10刘蓓
摘要:依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一直在热点网络事件和多种观点讨论中交织发展,网络新闻规范、报道模式、互联网舆论引导都成为热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两微一端”分析网络传播对于民生事件的报道、引导以及发生的舆论影响;试图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归纳民生类事件的舆论特点,通过分析政府官方发布的新闻、公众的呼声、微博与微信等新媒体产生的热议3个方面的报道,对其舆论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其舆论的各方面因素,找出移动互联网民生事件的舆论特点。
关键词:“两微一端”;移动互联网;民生类事件;舆论特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67-0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及互联网公众社交软件的发展和普及,对于媒体报道的某一热议事件,事实本身的无限性与报道的有限性使舆论场信息碎片化及传播的不确定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明显更表现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系列事件中。民生类相关报道一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报道,就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在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报道一经发出便如病毒般大范围扩散,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事件引发的相关舆论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播逐渐升温发酵,由新闻—微信、微博—贴吧构成。
一、政府角度
政府官方报道事件的舆论特点:
(一)公平、正义是政府官方报道的基本准则
政府向公众报道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客观的,详细地描述事实本身是维护自身权威性与公正性的决定因素。政府所表达的意见作为党的意见代表,不仅起着社会引导作用,还影响着社会整体利益。“时效性决定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权威性决定舆论引导的公信力、真实性决定舆论引导的感染力、思想性决定舆论引导的持久力、艺术性决定舆论引导的亲和力。”这是近年来党和国家舆论引导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增强舆论引导效力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1]。
(二)发挥宣传作用
言论与信息的传播往往携带着报道者有意无意的倾向性,即便是以公平正义为基准的政府官方报道,在表达观点与立场时也呈现出一定的舆论导向功能。政府在官方报道中率先做好议程设置也起到弘扬优良传统、宣传政策方针、引导社会舆论方向的重要作用[2]。一方面向公众及时解答了疑难困惑,以缓解恐慌情绪;另一方面通过报道该事件凝聚了社会正能量,维护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政府官方报道占据意见优势地位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壮大,政府打造了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与传统媒体合作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舆论引导力,不仅实现了媒体与受众的平等关系,建立二者之间的信任,也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优势地位。
二、公众角度
公众在民生类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舆论特点:
(一)公众舆论次生灾害的隐患加剧
在网络信息流中,谣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平台滋生与发展,权威性与公信力也在信息虚假与造假的态势下逐渐缺乏与丧失。如果公众普遍认为自己获取的信息不一定是事实,那么一切信息都有可能被当作事实。民生类事件话题在微博上被热议后,许多无关的事件被错戴冤帽,拉入话题之中,使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一时,引得公众人心惶惶,并且出现此类话题时,公众更愿意选择相信小道消息,并予以传播与转发,导致与事件本身不直接相关的信息也由自媒体进入部分公众的视野。作为一种舆论场“毒素”,谣言如病毒般附着在不同信息中,博取公众眼球,增加点击量与关注度。
(二)群体极化凸显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的交流异常便捷,各种话题都有可能引爆舆论场,小到生活中的擦碰,大到抵制某种行为、某个事件。由于民生类事件容易引发较高的社会关注度,这就为“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主体和人数的基础。“群体”形成后影响力扩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形成更大的“群体”,在人数和意见观点上都更具备压倒与自己态度相悖“群体”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由于知识结构、认识方法和程度等参差不齐,直接影响到不同“群体”在互联网空间的直接表现,孤立个体或较小的“意见群体”,即使持有理智客观、科学的观点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厘清客观真相并让更多人接受。加之缺乏理智、盲目跟风的言论和网络暴力的存在,最终网络媒体上的主流观点由几个较大的“意见群体”之间相互对抗和相互吸收,但不代表主流观点就是客观公正的。
(三)舆论极端化情绪蔓延
移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平等开放的舆论平台,人人都可发声。“网络水军”、谣言等均使社会舆论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与非理性是移动互联网上共同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公众在上演“网络群架”之后,自以为充當了舆论正义的守卫者,其实则是疯狂到失去理智的舆论乱象,做了自己选择的“舆论阵营”的禁卫军[3]。人们朝自己乐于偏向的态度移动,最终形成一种极端的观点。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解释道,他们的感情与思想相似地全部转到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与群体类同的集体心理。
移动互联网媒介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多元性、草根性等,网络空间可以使人们摆脱一定的束缚。用户之间的观点冲突容易演变得愈发激烈,伴随着滥用歧视与辱骂,舆论远离了事件的真相。当发生公众舆论火热的话题时,缺乏理性客观的分析往往容易影响到其他具有潜在极端思想的人群,形成一种数量上的强势。
三、移动互联网“两微一端”角度
(一)微信、微博舆论场的传播特点
1.部分概念过度渲染
由于民生类事件中往往涉及多个概念,因此,一些媒体用特殊群体等概念设置议题,在报道中过度渲染,甚至在标题中加入针对某一群体更具感染力和煽情化的标题,极大地触动公众敏感神经与情感诉求。
2.“新闻+旧闻”混淆视听
民生类事件发生后,经常会有一些引起一时轰动的代表性文章经过微信公众号的转载,在朋友圈得以广泛传播。实际上,该文章的部分或原文采用的是几年前某一新闻媒体或自媒体的旧稿。“新闻+旧闻”的拼接在新媒体快速传播的环境下混淆视听。
3.谣言的肆意传播
对于曾经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新旧信息拼接的文章,借助微信朋友圈得以转发刷屏,一时间激起诸多谣言在网络和现实中流传。
研究谣言心理学提出,谣言属于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其形成和传播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相关事件、人员的重要性”与“主题证据的模糊性”,简单归纳,即谣言R(传播)=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4]。无论网民散布谣言的理由是出于解压还是解释,或者是好奇心,哪里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哪里便容易产生谣言。信息技术更新,网民数量增多,网络成为谣言不断滋生的主要温床。
(二)“两微一端”在民生类事件中引导舆论的特点
1.优势
第一,平等性、互动性、针对性。“两微一端”利用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缺乏对话交流的弊端,其使传者与受众处于双向传播的平台上,为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利用“点对面”“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使公众的参与意识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平等的互动,也促使引导者及时更新新闻信息,对公众未知与欲知的信息进行报道,从而产生较好的引导效果。
第二,低成本、高时效、大容量。“两微一端”利用网络平台将上述特点表现得鲜明、形象。民生类事件中,微博评论里的集成意见或者微信公众号下的网友回复为媒体与引导者零费用提供疑惑点或舆论中心议题。相比传统媒体,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在舆论传播方面具有更快捷、覆盖范围广、空间大、能够容纳海量信息、收集公众意见等特点。
2.劣势
第一,难控性。传统媒介由于新闻从业者等“把关人”的存在,新闻内容与质量是有一定保证的。但互聯网的开放、共享,使得在“两微一端”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传播的信息出口很多,既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束,因此“把关人”的作用日益削弱[5]。再加上网络匿名的特点,舆论难免存在非理智成分,甚至谩骂攻击和谣言。
第二,“两微一端”传播环境造成的乱象。网络传播环境给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网络改变了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群体与个人传播缺乏有效载体的固有传播模式。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在《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与假说。该理论提到人们害怕社会孤立,就会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其结果造成两个对立面,即一方呼声越来越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但在新媒体时代,沉默的大多数往往又会选择不去消极地从众,转向其他有支撑声音的平台。对于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甚至整个网络媒体而言,以往大众媒介通过“沉默的螺旋”营造舆论强势来引导舆论的功能被削弱,没有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和技巧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和完全外行的自媒体传播者,导致传播环境产生乱象,使舆论引导难度不断攀升。
四、结语
“两微一端”在民生类事件舆论引导中构建了相对平等的互动对话平台,较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对称,对具体事件形成讨论热点,同时兼具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低成本、大容量、高时效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信息的传播壁垒,突破了瓶颈。同时,面对难以控制风险和造成局部环境乱象的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两微一端”带来的优势,规避和解决“两微一端”造成的传播乱象,是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治理各种现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伟.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2] 郑斯婧.重大突发事件中官方意见场与民间意见场互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 徐家林.网络政治舆论的极端情绪化与民众的政治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3):174-177.
[4] 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出版社,2003:17.
[5] 鲁晓薇.微博对突发事件传播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刘蓓(1988—),女,江苏南通人,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