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随文本框架下严肃社会新闻在B站的传播研究

2020-09-10陶格图和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摘要:随着2018年bilibili视频弹幕网站(下称“B站”)的上市,其视频门槛随之降低,曾经以“恶搞鬼畜”为标签的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亚文化人群聚集地却被豫章书院事件所“撼动”。豫章书院事件作为在B站大规模引爆的一则社会新闻,是如何传播并打破固有标签的呢?本文以豫章书院事件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符号分析法探讨其伴随文本对于严肃社会新闻在B站中的传播作用。研究发现,显性伴随文本弱化了B站的原有氛围,生成性伴随文本构建了严肃氛围,解释性伴随文本扩大了氛围范围。

关键词:豫章书院事件;B站;伴随文本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45-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视频传播媒介已成为人们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不断重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视频传播媒介之所以能日渐活跃,不仅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视听结合的优越性以及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为强烈的感官刺激,还因为视频强大的伴随文本可以有效地与社会文化连接,从而助推文本成功走进大众视野。

2017年,一所名为豫章书院修身教育专修学校的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被举报存在体罚学生、暴力训练等行为,引发全社会关注。相关部门随即立案调查,注销豫章书院办学资格。本以为事件已经彻底结束,但在2019年10月5日,知乎大V@温柔(现改名为@温柔JUNZ)发表文章《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报复到自杀。》一文再次将事件推向风口浪尖,在传统新闻媒体及新媒体都未反应过来的时候,作为亚文化社区的B站却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行使着舆论监督的权利。作为第一次在B站大规模引爆的严肃社会新闻,此次事件的大规模传播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承载着重要的信息,其复杂的伴随文本对意义的有效阐释和传播也是成功让事件不断发酵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伴随文本理论为框架,以豫章书院事件为例,探讨伴随文本对于严肃社会新闻在B站的传播作用。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符号学中的伴随文本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案例分析法、符號分析法展开研究。

案例分析方法也被称为个案分析方法或典型分析方法,是对有代表性的事物(现象)深入地进行周密而仔细的研究从而获得总体认识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1]。本文选取B站UP主(视频上传者)“温柔JUNZ”发布的视频——《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该视频在B站发布后成为全网总榜第一,也是严肃社会新闻在B站引爆的关键视频。详细分析该视频的伴随文本能够有效探究严肃新闻视频能够在B站引起大量关注的原因。另外,运用符号分析法,将《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视为一个符号文本,探究伴随文本在符号文本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二、伴随文本结构分析

符号携带着意义的感知,反之,意义的传达需要符号的存在,没有符号,意义便无法被阐释,人类也无法正确表达意义。而意义的阐释是接收方对符号进行解码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由文本本身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受到伴随文本的影响。因此伴随文本的存在可以使符号文本得以成功地“携带社会约定以及联系”,成为一个“浸透社会文化因素的构造”。

伴随文本是赵毅衡教授从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以及何克里斯蒂娃的“文本间性”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论。对于伴随文本,赵毅衡教授认为“任何一个符号文本,都携带着大量的社会约定与联系,这些约定和联系往往并不显现在文本之中,而仅仅是被文本‘顺便’携带着,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是文本的边缘,但却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严重地影响着意义解释。”[2]并根据文本间建立关系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链文本、先后文本6小类。又将之合并为显性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和解释性伴随文本3大类[3]。虽然伴随文本隶属于符号学领域,但是因其自身实用性高、解释性强而被国内众多领域的学者青睐,相关研究的数量也大幅提升。

本文将从伴随文本的3大类显性伴随文本、生成伴随文本和解释伴随文本展开分析。试图从“文本”“传者”“受者”3个环节解读伴随文本是如何突破B站氛围,成功营造出有利于自身传播的环境的。

(一)显性文本弱化娱乐氛围

1.副文本: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结合。赵毅衡教授认为,副文本是文本的“框架因素”,往往落在文本“门槛”上,如书籍的标题、题词、序言、插图等[2]。B站视频文本最典型的副文本包括标题、简介、视频上传者信息及粉丝数和视频播放量。这些副文本一般围绕在视频周边,与视频文本共同展现在受众面前。

首先,标题是视频文本的浓缩,是文本意义建构时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视频文本而言,标题与文本关系最为亲近,起到总结全文、吸引观众的作用。在亚文化人群聚集地——B站,内容生产者们对标题尤为重视。因为B站自身网页排版需求以及作为视频文本的“门面”,标题的“完整性”“有趣性”直接影响着文本的传播能力和解读程度。

对于《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这个视频而言,标题浓缩了视频内容,同时使用“曝光”“逼”“自杀”等富有冲击性的字样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可以说这类标题是弹幕视频网站发展阶段中的产物,符合观众的需求。B站以亚文化资本作为准入机制,将三次元人群隔离在外,对主流文化反贴了标签,形成其独特的亚文化风格[4]。相应地,早前的标题设计也富有亚文化风格,多数采用站内语言、嘲讽、恶搞的方式。但是随着“共青团中央”“中央综艺频道”进驻B站,主流价值观开始渗透整个文化社区,此外随着用户的井喷式增长,观众的观看偏好开始从喜爱二次元逐渐“破圈”扩展至生活类、娱乐类视频,导致文本标题原先的特征弱化,改用普适性强且不失B站风格的内容。

其次,作者成为独有标签。在内容为王的AGC亚文化社区,相较于作者本人的知名度,视频的质量和“饱和度”是观众更加关注的。优质的内容最终会反哺作者的知名度,所以UP主们为了获得更高的人气会不断创造优质内容,争取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标签。对于该视频的作者“温柔JUNZ”而言,除了优质的内容产出让他名声大噪,其知名度也随着豫章书院事件的热度不断提升成为谈及豫章书院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符号。“温柔JUNZ”是一名B站UP主也是一名“大众人物”,从2017年收到被豫章书院迫害的学生的求助之后,开始参与相关事件的取证、曝光等活动,相继在知乎发布了《中国到底有多少杨永信?》《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报复到自杀。》等多篇爆款文章,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可以说“温柔JUNZ”是亚文化社区中一名以严肃的态度讨论豫章书院事件的UP主,也是一个在头部媒体中发布有关豫章书院事件文章而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网友,所以说“豫章书院事件”“严肃”便是他在B站中的一个标签。标签的确立间接表明了亚文化人群对该UP主的肯定,也是对其发布内容的默许。

2.型文本:误导与正解的冲突。型文本是文本显性框架因素的一部分,它指明文本所属的集群,即文化背景规定的文本“归类”方式,最明显,最大规模的型文本范畴是体裁[2]。体裁的确立决定了文本最基本的表意以及接收方式。受众在得到一个符号感知之后,必须马上明白它的体裁类别,然后才能解读出这究竟是美术馆珍品还是买卖广告,抑或结婚照、喜宴标志、通缉犯画像、追悼会画像等等[5]。

文本解读者在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已经对B站各区形成了对应的期待,如解释者对动画题材的视频会产生已有的期待,会提前预设将要面对的二次元世界,认为视频文本将富有娱乐或动感效果,并按照这种期待去理解将要观看的视频。随着B站用户日益庞大,UGC(用户原创内容)作品随之增加,导致B站对作品的分类不断细化,所培育出的用户也对各分区视频有了明确的既有期待。

但是观看《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这个视频时观众会发现,自己所预设的解读视角出现了偏差,所预设的娱乐性质荡然无存。这是由于观众受到了文本身份的影响。所谓文本身份是型文本的另一个范畴,是文本与伴随文本背后的“文化身份”、社会地位或体裁范畴[2]。在截然不同的社会地位中,符号的意义阐释就会不同,发出者的观点和立场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一则社会热点事件由不同的媒体阐释,所得到的效果却不一样。如果是娱乐搞笑类媒体发布此内容,观众的接受角度自然从娱乐的角度去阐释文本;相反如果是严肃媒体发布这则消息,受众则会从严肃、正经的角度去接受这条消息。对于B站来说,作为一个文化娱乐社区,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文本身份。同一条Vlog(视频博客)、同一则视频通过B站发布,就会被不自觉地被附上几分娱乐和恶搞的气息。因此B站自身因素以及所属区域的定位必然让观众产生误会。但是体裁的确立不应由平台分类和文本身份所决定,也会由副文本、评论文本、文本形式本身等指明。带有冲击性字样的严肃标题,带有豫章书院、正義、志愿者等标签,发人深思的评论区等伴随文本会与文本身份的预设产生冲突,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让观众开始初期就会不知所措。

(二)生成伴随文本营造严肃氛围

前文本:建立文本解读基调。前文本可以理解为在文本产生后期的符号文本时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期文本。从广义上来说,前文本的定义几乎可以广泛到等同于“语境”;从狭义上来讲,前文本“是一个文化中先前的文本对此文本生成产生的影响,是文本生成时各种条件留下的痕迹”[3]。

B站UP主“温柔JUNZ”的视频《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之所以受到大批网友的关注并进行二次创作,不仅仅是因为显性文本能够吸引观众观看视频而引发关注,而是因为前文的大量铺垫,为文本本身注入大量的有效意义。首先,对豫章书院事件而言,从2017年豫章书院事件被曝光,政府取消相关办学资格到“温柔JUNZ”曝光事件当事人,称遭到人身威胁和报复,不得不发声请求社会援助,这是该视频最近也是最直接的前文本。除此之外,从更大范围来看,戒网瘾学校在我国已经存在数年,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学校”“戒网瘾学校”层出不穷,并且受到家长们的大力追捧,纷纷把自认为有问题的孩子送进这类学校。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数称被迫害的学生开始通过自媒体揭露网戒学校的暴力行为,从此网戒学校与迫害的学生们的关系、社会大众与网戒学校的关系是引起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该视频的前文本。这些前文本的有力铺垫,是为文本生成预先注入了意义指示,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和“亲切感”的因素。

(三)解释性伴随文本扩大氛围范围

1.评论文本:共鸣与沉浸的结合。评论文本也称为元文本,赵毅衡在《广义叙述学》中指出,由于“元”这一术语过于宽泛,便把原先的“元文本”改为“评论文本”。评论文本是指在此文本生成之后,且在被接收之前所出现的评价,包括与此文本内容以及作者一切相关的新闻、评论、八卦、传闻、指责、道德或者政治标签等等[2]。就B站视频而言,视频评论文本包括点赞数、点踩数、投币数、收藏数以及转发量,这些是最直接的评论文本。除此之外,微博、知乎等平台以及新京报等大众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评价。如2019年11月23日新京报官微发布文章:《走出“豫章书院”阴影,别让受害者青年“独行”》,称应该要正视问题少年家庭,需要通过正规的渠道救治孩子。此外在微博和知乎中,评论文本两极分化严重,有对@温柔JUNZ的大力支持,要求严惩涉事人员;还有一部分人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该事件有捏造和自导自演的嫌疑。与此同时“如何评价b站up主温柔”“如何看待温柔”等相关的话题讨论频频出现,不断刷新用户心目中“温柔JUNZ”的形象。

站外的评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而在B站站内却一片祥和,对事件的真实性以及作者的质疑声少之又少,如《对于“豫章书院”的看法:我们要保护英雄》《曝光豫章书院威胁自杀真相!正义不会缺席!我用亲身经历谈谈我对这个事的看法让正义接力持续下去!》等以保护作者、惩戒不法分子为目的的视频都有超10万的播放量、上万的点赞数以及满屏“加油”“支持”的滚动弹幕,足以证明青年亚文化人群对事件看法的统一性和情感上的共鸣。

站内站外的评论是引导用户解码符号文本的工具,但当用户通过已有的感知去解读文本时,满屏的弹幕也会影响用户的解读效果,因此弹幕也可隶属于评论文本范畴。观察弹幕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从传入中国至今,弹幕的使用已经不仅仅是ACG亚文化社区成员的习惯,爱奇艺、优酷等主流视频网站用户也开始逐渐习惯视频上方“飘过”文字的存在。可见发布弹幕对于网民来说已经是日常需求,而弹幕也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视频伴随文本,在视频文本生成以及呈现过程中不断建构文本意义。截至2020年2月16日,视频《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的弹幕数量已超过13.9万条,其作用不容小觑。通过分析发现,该视频的弹幕内容基本属于情感表达类文本,如“加油!”“吴军豹去死”“……粗口”等表达个人情感的字眼居多,同时伴随着视频内容的不断切换,用户所发布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在“温柔JUNZ”陈述豫章书院的暴力行为时“地方名+粗口”或“吴军豹去死”等字样就会刷屏,而谈及事件原委时屏幕上则会出现大量 “加油”的字样。作为在视频上方“飘过”的文本,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在视频最热时的观赏体验,同时也在强化着观众的共鸣、推进着思维上的分享,这让用户在讨论社会议题时更加沉浸与深入。

2.链文本:严肃与恶搞并存。链文本是指与原文本“链接起来”一同接受的其他文本,即接受者解释某文本时,主动或被动地将某些文本连接起来一同接收到的其他文本[2]。《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视频的链文本是推动全网热议并且能够在B站不间断发酵的一种可能性因素。他们既是此文本的“延伸阅读”也是能够在B站占据一定空间,提高曝光率的手段。通过主题搜索,在B站中搜集关于豫章书院的相关视频发现,以主题可以把相关视频划分为事件曝光类视频、事件介绍及讨论类视频、事件进展追踪类视频和恶搞类视频等4个部分。其中事件曝光类视频数量占比最多,主要采用录屏的形式曝光网戒学校的恶劣行为;其次事件进展以及讨论视频数量占比第二,主要以Vlog或者图文的形式表达对该事件的看法以及相关事件的发展情况;恶搞视频数量占比最少,多数利用鬼畜、动画、游戏操作的形式对其进行调侃、吐槽、恶搞,以此博得网友们的关注。可以发现,不同形式的链文本的存在,表明B站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一方是为了保持亚文化自身的“反叛性”和“排斥性”,力争消解严肃新闻,而对立的一方却是为了保证原有严肃内容,期盼能够与主流意识形态兼容。双方的出现无疑是严肃与恶搞共存的形态,也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能够和谐存在于同一空间的体现。在传播和组织符号过程中,豫章书院事件庞大的链文本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展示了视频文本的内涵,在帮助观众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文本的同时,多数以严肃为主调的视频内容能够有效增强网络环境的严肃氛围。

3.先后文本:沿用与培育的实现。两个文本之间有特殊关系,例如仿作、续集、后传,先文本和后文本实际上既是生产性伴随文本(作者有意在编续集,或留续集余地),也可以是解释性伴随文本(当读者意识到此文本演化自另一个文本)[2]。在弹幕视频网站领域,用户是视频生产和分享的主力军,获得众多粉丝的青睐与认可是他们的目的,因此大多数UP主致力于生产能够让受众喜爱的内容:一种是视频内容设计领域越“接地气”,被吸引的受众越容易产生共鸣;另一种是视频内容的质量越高,成本投入也越高,受众越容易被吸引。能否做到这两者则取决于视频制作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的反响是最直观的体现[6]。因此B站大多数非专业性用户更愿意生产小众化、“接地气”的内容,相应地,观众的看法对UP主来说也变得尤为重要,所以一直保持热度的UP主会参考观众在弹幕或者评论中给出的建议和产生的疑问,这些疑问可以是观众在视频中认为不圆满的“漏洞”,或者认为未完结的部分,根据观众们的口味UP主会将后文本投入现实创作中,其内容的风格、情节便不得不延续先文本的框架。

《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视频文本的先后文本在弹幕视频网站中UGC视频制作者常用的方法有所不同,该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的观众侧重事件的讨论和表达个人感情,并没有所谓的找漏洞,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UP主视频内容的支持,同时也是对其视频风格和叙述方法的赞同。因此创作者在制作豫章书院相关视频时都会沿用上期视频的风格和素材,以此保证此类视频的热度。如“温柔JUNZ”在2019年10月25日发布《因为曝光豫章书院,我朋友被逼到自杀。》之后,又分别在10月29日和11月1日发布了《当事人告诉你豫章书院事件的完整始末》和《曝光豫章书院,我也收到了死亡威胁》的视频,都采用了以聋哑学校虐童为题材的电影《熔炉》为背景视频,运用叙述的方法制作视频。而延续上期视频形式的结果也是成功的,其中播放量、点赞数都以百万来衡量。不难发现这一系列的视频的制作,能够让观众慢慢适应此类视频的存在,也逐渐培养了用户的解读角度。

三、结语

严肃社会新闻类视频能够冲破B站原有娱乐氛围,主要依托于伴随文本之间形成的强大表意机制,影响了用户对符号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接受。

首先,显性伴随文弱化了原有的平台氛围,视频文本的副文本包括标题、作者、播放量;这是作为视频“封面”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内容,有效利用标题和作者潜在的“功能”是融入B站特色文化社区的第一步。此外B站的分区是最明显的型文本,但是由于文本身份的原因并未正确建立解读基调,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副文本、评论文本等大量伴随文本的参与改变了用户的解释视角,摆脱了B站原有的文本身份。其次,生成性伴随文本可以有效营造自身氛围。前文本为视频做了有效铺垫,通过在文本生成之前所有文化文本组成的网络,拓展文本的表意空间,为其注入意义,为观看视频的观众塑造了严肃的氛围。最后,解释性伴随文本延伸了氛围范围。在符号文本生产完成之后,借助评论文本、链文本和先后文本扩大了文本范围,增加了曝光率,培养了观众的观看习惯。

伴随文本的成功应用是严肃社会新闻成功突破B站原有氛围,建立适用于自身的文化空间的重要因素,深入分析伴随文本的传播作用是有意义的。但在将来,不符合B站属性的视频要进驻B站时伴随文本的有效运用是否有必要?

社会新闻是指反映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民情民俗以及奇闻逸事等内容的新闻[7],如果用“严肃”一词来限定社会新闻时貌似与自称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的B站格格不入。事实证明,曾经以电击治疗而闻名于世的网戒中心主任杨永信,在B站也只是进入了“鬼畜群明星”的一员——“雷电法王杨永信”。而如今,同样因网戒之名“治愈”问题少年而卷入舆论漩涡的豫章书院事件却在B站保持着自身的严肃性,原因仅仅是因为对伴随文本的完美利用?纵观B站的这10年的成长路径,从A站的“附属品”到2018年全国关注的上市公司,从一个ACG内容创作与分享的视频网站到具有7000多个兴趣圈层的多元文化社区,他的成功背后是B站在主流化过程中主动打破次元壁?还是亚文化群体已经开始变化?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严肃社会新闻进驻B站证明主流文化已经“进军”B站圈。

参考文献:

[1] 案例分析[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 com/item/%E6%A1%88%E4%BE%8B%E5%88% 86%E6%9E%90%E6%96%B9%E6%B3%95/ 22636985.

[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9,141-142,353,144,146.

[3] 赵毅衡.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10(2):2-8.

[4] 王蕾,许慧文.网络亚文化传播符码的风格与转型——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J].当代传播,2017(04):69-72.

[5]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44.

[6] 荀瑶,韩雨桐.弹幕视频网站的“圈地自萌”現象探析——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J].知与行,2019(05):132-137.

[7] 沙岩.深入挖掘社会新闻的价值与意义[J].新闻传播,2015(08):94-95.

作者简介:陶格图和(1995—),男,内蒙古阿拉善人,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