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0-09-10陈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文化传播

摘要:三峡流域的每段支流都有其独特的衍生文化,三峡水文化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三峡水文化传播能促使社会公众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三峡水文化的内涵,探讨其传播价值及发展策略,从而促成三峡水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三峡水文化;文化传播;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025-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微电影传播中的三峡水文化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SKGH147

一、三峡水文化的内涵

三峡水文化是长江三峡峡江流域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人类依水生存并改造、利用水环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包括水域、水体、水利工程、水环境等)和精神财富(包括水观念、水习俗、水精神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的总和。具体而言,物质财富水文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壮丽独特的水域自然景观,沿途有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巫山云雾、风姿绰约的神女峰、风景秀美的小三峡等风景;二是文物古迹,主要有黄陵庙、大昌古镇的温家大院、龙脊石题刻、白鹤梁石刻等;三是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电站为代表的现代水利工程。精神财富水文化主要包括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历史文化、诗词歌赋、小说绘画、伦理,还有渔歌、田歌、插秧歌、峡江号子、龙船号子、长阳巴山舞等人文艺术文化;其他的还有民俗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等,这些都属于三峡水文化的精神财富范畴。可以说,三峡流域的每段支流都有其独特的衍生文化[1]。

三峡水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四点:一是历史性。在远古时代,三峡地区就有着黄牛开峡、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三峡水文化与古老的巴楚文化密切相关,这也体现了它的历史性[2]。二是整体性。三峡水文化的物质财富(包括水域、水体、水利工程、水环境等)和精神财富(包括水观念、水习俗、水精神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都与水息息相关,这是它的整体性。三是深邃性。水在三峡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三峡水蕴含着生命、坚韧、沟通、奉献等深刻的“水”的哲理与文化。四是传播性。三峡水文化的物质财富文化和精神财富文化都可以通过多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交流、互动、放大,这便是它的传播性。三峡水文化这些突出的特点,形成了三峡水文化的独特内涵,由此影响着三峡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三峡水文化的传播价值

(一)有助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三峡水文化的传播,能够促使社会公众从文化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三峡水文化传播,能增强人们对三峡区域的水资源意识、水危机意识和水生态意识,从而上升到对整个水文化的认识,以此引导人们形成“人水和谐”的发展理念,引导全社会建立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资源开发模式。

(二)有助于三峡区域的城市形象建构

三峡水文化借助书籍、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文字符号、声音符号、图像符号传播城市的视觉形象和经济实力形象,加深全社会对三峡地域城市的第一直观感受。城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硬形象”和 “软形象”两个方面。三峡水文化传播可以展现三峡区域城市的自然水域景观、自然资源、道路交通等外在的城市“硬形象”,更能诠释三峡区域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市民道德素质等内在的城市“软形象”。水文化传播有助于三峡区域城市形象的建构,让受众从媒介传播中感受到三峡地域城市的人文风情和城市文化氛围。

(三)有助于三峡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交融的关系,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把三峡水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水文化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三峡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凭借长江三峡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渝鄂两地确定了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理念,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些活动传播效果还远远不够,要加强三峡水文化自身的传播,就要加大三峡水文化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等多个行业的传播力度,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形成三峡水文化与相关文化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其经济价值。

三、三峡水文化的传播策略分析

(一)强化三峡水文化传播的政府作用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下,政府如何引导和规范三峡水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传承与保护,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强化三峡水文化传播中的政府作用,加强政府对三峡水文化传播的价值引导和政策扶持,是三峡水文化传播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要重视三峡水文化建设在城市形象塑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三峡水文化建设与传播彰显着人与水、自然、社会和谐共融的生存状态,传播着三峡人的精神观念,诠释着三峡水文化的精神内核。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对于解决水问题、研究水文化、缓解水危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地方政府的有效干预能促进三峡水文化健康有序地传播,进而推动地方区域水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重视三峡水文化的教育传播

国外对水文化传播研究关注较早,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水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推动水文化的传播。如在美国,很多大学都开设有水历史、水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教学课程;在日本,政府提倡举办与水文化有关的多种教育活动,推动水文化传播。我国对水文化的教育传播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是通過水利院校承担起地方水文化教育传播的重任,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三峡大学、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3]。因此,要加强地方院校“三峡水文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把校园水利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加强三峡水文化教育,在校园里营造爱护水、节约水的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理解实现人水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高校还应当以三峡水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三峡地域特色开展科研工作,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水文化积淀深厚的校园。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多样的校内外水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校内主办以三峡水文化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大赛、微视频大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传播三峡水文化,在校外与地方水利水电部门合作创新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感受三峡水文化的魅力与意蕴。

(三)搭建以新媒体为主的多媒介传播平台

三峡水文化传播形成了口头媒介传播(如渔歌、田歌、插秧歌、峡江号子、龙船号子等)、文字媒介传播(如碑刻、石刻、散文、书法等)、印刷媒介传播(如报纸《人民长江报》、期刊《中国三峡:水文化》等)、电子媒介传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的多媒介传播平台,而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无疑是当下最活跃的现代传播形态。三峡水文化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传播,建立相应的数字传播平台,綜合运用三峡水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音响等符号因素,发布以三峡水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活动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借助“互联网+三峡水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模式,长期持续发布三峡水文化的相关信息,让更多受众了解三峡水文化,打造三峡水文化品牌。

(四)重视三峡水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传播

可以从文化创意方面挖掘三峡的“水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一是“水文化+”影视产业。三峡水文化底蕴极为浓厚,神话故事、峡江号子、巴山文化等传统元素通过新的创意能够打造出富有三峡特色的微电影、宣传片、纪录片,地方媒体也可以制作与三峡水文化主题相关的节目。二是“水文化+”科技。借助科技创意,创新艺术表演形式,是近几年文化发展的热点,如利川腾龙洞利用现代技术举行的激光秀表演,在赢得较好的旅游经济效应的同时,充分展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对于三峡区域城市发展来说,独特的水文化财富是三峡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艺术上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利用科技创意拓展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三是“水文化+”节事营销活动[4]。三峡水文化的传播应该借力节事营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就是很好的发展契机,使其成为品牌,既能吸引游客前来,又能增加三峡水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另外,围绕三峡水文化举办三峡微电影节、摄影艺术展等相关的其他节事活动,将这些节庆活动与城市形象联系起来,多角度传播城市信息和文化,不仅能拉动三峡的旅游业发展,而且能加深社会大众对三峡水文化的认知。

四、结语

水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水与人类、与社会、与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峡流域的每段支流都有其独特的衍生文化,三峡水文化在中国水文化和三峡地域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三峡水文化传播能促使社会公众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三峡水文化的内涵影响着三峡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三峡水文化的发展受传播策略的影响,要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媒体、文化产业部门等多方面加强其传播,从而促成三峡水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芹,张娟.三峡水文化传播途径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3(5):44-47.

[2] 曹诗图,闫秦勤.试论长江三峡水文化[J].人民长江,2007(8):27-38.

[3] 吴怡璇.我国当代水文化教育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4] 季嫣然.苏州水文化对城市形象塑造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2018.

作者简介:陈玲(1987—),女,重庆万州人,研究生,硕士,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文化传播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