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动中国》传播策略分析

2020-09-10郭瑶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形式内容

摘要:在当今中国,公信力、权威性极高的央视在塑造人们的价值情感和生存认同、传播正确价值观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人际传播、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今后的精神品牌类节目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感动中国》;传播策略;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8-0094-02

一、《感动中国》社会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需求日益迫切,当下仍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认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一)舆论环境下负能量频现

纵观当下舆情生态,还存在负能量、负面情绪等。负能量、负面情绪主要指的是人们在内在思想输入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抑郁、低落情绪。从社会事件行为主体对象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主要表现为个别官员以权谋私、奢靡腐败、腐化堕落,一次次直击社会弱势人群的软肋。社会问题频发导致人们产生负面情绪,放大贫富差距,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的裂口。

第二类主要指一些医药、食品、环境等企事业单位存在社会诚信不够、以假充真、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等情况。

第三类是个人。一些人不遵守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等,影响公众的心态。在社会的快速转变中,人们原有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挑战,是非、善恶标准变得模糊,缺乏安全感、认同感,导致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出现道德失范行为。

(二)媒介环境复杂多变,电视占据主导位置

从媒介技术来看,网络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很多社会事件往往通过网络的发酵才引起其他媒体、社会大众的关注,但是当下网络平台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网络假新闻频发和个别媒体浅薄化、煽情化、娱乐化现象严重,人人都可以发信息,人们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深刻性、全面性等,新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相对不足。

从社会功能来看,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之一,既发挥着传播新闻的作用,也承担着文化教育、传播知识、培养道德、寓教于乐的重任。但一些媒体在追求高收入的同时,忽视了节目宗旨、社会效应,一味以低俗化、媚俗化、同质化等失范方式输出内容,满足了一时需要,却忽视了媒体环境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在制作节目时,不能竭泽而渔,更不能饮鸩止渴,不能因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社会效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加文化内涵,使观众在优秀文化、价值思考、精神熏陶的滋养下,得到放松与收获。如何平衡电视节目的娱乐精神和文化道德传播,值得媒体人进一步思考。

二、《感动中国》人际传播分析

电视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将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巧妙结合起来,生产出大量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人际传播活动,这种人际传播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拉近了传者与受众的距离,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要求提到了更高的层次,社会发展趋向多元化、精细化、小众化,突显了当下受众兴趣、情感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1]《感动中国》颁奖词语言和文字的人际功能在实现概念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能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情感和他对事物的判断等人际意义的功能,主要指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传递出的社会关系、价值导向、意识形态等。這种人际传播可以拉近其与受众的距离。

三、《感动中国》传播内容分析

当下的“感动人物”很多,但是大多数节目没有像《感动中国》一样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生存认同。《感动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在内容形式上紧跟时代。从《感动中国》中的人物来看,这档节目的“感动人物”不断向普通人、平凡人倾斜,可能是观众身边的赤脚医生、美丽教师、第一书记等,是发生在观众身边的事情,观众自然会去关注,极大地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节目长期发展,不仅要有清晰的定位,更重要的是积极调整,满足受众的需求,在不同层次上吸引受众。[2]《感动中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受众需求,这可以从盛大的颁奖晚会、颁奖的隆重性、节目的流程环节、现场舞台的布置、音乐音响的选择、主持人的人性化主持等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瞬间体现出来。这些内容的结合,使观众在一定的场域中发现美好,感受善良真实,激发内心共振。通过精神品牌类节目,这些“感动人物”被传递到我国的大江南北,成为百姓的榜样,触动心灵,播种可贵精神。

(一)巧用修辞

颁奖词是对“感动人物”事迹和精神的深度精炼的评价。贯穿其中的情感是我们要抓的主线,也是产生感人动人艺术效果的重要基石。颁奖词大量使用对比、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具有形象生动、鲜明准确等特点,借用修辞可以使“感动人物”的精神形象更加准确可感,描述准确凝练,情感的感染力、震撼力更加强烈。同时,优美的词语、巧妙的古今结合、准确的意境风格,使受众在短时间内享受一场丰盛的视听觉盛宴。《感动中国》对比喻的使用较多,展现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意义道理,在颁奖辞中传递扣人心弦的故事。

颁奖词广泛使用了对比修辞。对比一般是将两种或者多种事物放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直观的对比,使观众能够比较优劣,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对比修辞,人物的情感传递和艺术效果更强,矛盾冲突和人物特征更鲜明准确。

(二)赞扬语气

情感的传播不仅与修辞、文字本身有关,与语气的不同表达也有密切关系。语气是典型的表达言者情感的言语成分,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来说,以不同的语气来表达,产生的意义给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

《感动中国》颁奖词中运用了较多疑问句和反问句。疑问句的作用是强调疑问,突出情感或事件,引起注意等。而反问句的作用是引出话题、烘托重点、突出观点、展现认同、启发思考等。

“宝贝回家,路有多长?”颁奖词中运用一个反问句,叩问世人还要等待多久失去宝贝的父母可以找回宝贝、迷路的宝贝还要多久能够回到父母身旁。每个人都有深爱的亲人朋友,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保护幼子,通过这些共通共有的感情,触动无数观众的内心,传递真实的情感。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采用设问句的方式,增加悬念,引人思考。之后又自问自答,颁奖词每一句都简洁凝练、用词深刻。主持人以充满人情味、感染力的表达,将刘丽的博爱、奉献、无私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大众,激发大众的生存认同。

四、《感动中国》形式符号分析

内容为王,形式是金。《感动中国》不仅在内容上独具特色,与时俱进,在形式上也独具匠心。尤其是镜头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巧妙结合,放大视觉冲击,理性感性相交融,产生火花。镜头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运用打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传者与受众的距离,传递了正确的價值观,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大景别镜头

大景别镜头是表现场景中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气氛等方面的镜头,交代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大景别镜头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大景别镜头大多数用于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以全景或远景展现。对于2010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王茂华、谭梁材,短片首先以一个大全景拍摄了伯塘村浓浓烈火熏烧过后的居民楼,伴随着推荐词,我们知道了在这紧张的瞬间王茂华和岳父谭梁材毅然冲进了火海,通过在场村民的描述,了解了在医院紧急治疗中心念家人学生的王茂华。

《感动中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感动人物的现场采访,节目根据不同的获奖者打造不同的谈话场景。例如对于201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吴锦泉,开头以一个大全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表达的意图,之后以一个全景交代了感动事件的人物关系。节目展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原貌,选取了老北京的不同场景,包括老人小孩、下围棋的、卖糖葫芦的还有磨刀的,以一个大全景慢慢推向要讲述的主人公,老人吴锦泉平时磨刀的工作场景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二)小景别镜头

小景别镜头是镜头语言叙述事件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中景占节目的大部分,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节目的效果。中景镜头是叙述语言的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在剪辑安排、事情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中景一般是用来叙述事件的主要部分,表现事物或者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镜头的剪接,可以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

《感动中国》中特写镜头也很多,陈斌强说,他是一个必须跑着走路的人,镜头从陈斌强下课匆匆的身影到对陈斌强的急促脚步的特写,此外还展现了磨刀老人吴锦泉的布满皱纹的脸与手、磨刀时豆大的汗珠。

五、结语

电视节目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方式包括文字语言、镜头语言。不同镜头画面组合构成不同的情节、思想、意义,制作者通过画面的切换、景别的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等,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有声语言、肢体语言的传递,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内涵。节目中的画面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6.

[2] 冀晶.受众需求的满足与超越[D].山东大学,2014:23-24.

作者简介:郭瑶(199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形式内容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