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类图书编辑加工的几点体会

2020-09-10贾淑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

摘要:本文总结多年的经管类图书编辑加工的实战经验,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宏观层面对书稿整体“气质”的把握,中观层面对章节结构、栏目设置的把握,微观层面对细节的梳理,以及书稿不可跨越的红线——政治导向问题和版权问题。

关键词:经管类图书;编辑加工;政治导向;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201-02

书稿不同于文章,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图书编辑不可能一头扎进去,面对所有的问题平均分配注意力,并将所有问题都解决好,尤其是在出版节奏快、周期短,内容更新又异常快的今天。图书编辑应努力准确把握书稿的主要矛盾,分层次、有重点、有条理地完成图书编辑加工工作,开发出编校质量和内容均过硬的图书。以下从经管类图书的编辑加工出发,谈谈几点体会。

一、宏观层面:对书稿“气质”的整体把握

编辑加工书稿,与认识事物一样,都应该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从森林到树木的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获得一种比例感,知道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在全书中的影响程度,在加工书稿时分层次、有条理地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不是面对一森林的问题,只是眼前一棵树一棵树地解决,不区分问题的性质。因为这样做的隐患,一是一旦后面遇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又不得不改的问题,前面的工作就都要重来,严重影响效率;二是加工到后面,新的问题纷至沓来,让编辑应接不暇,应该与前面作相同修改的老问题不小心就会被疏忽,编辑要时时顾及,这导致编辑尽心尽力又疲惫不堪,书稿的编校质量却又难以把握。

怎样才能把握书稿的整体“气质”呢?这需要调动图书编辑的隐性知识:对学科知识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对同类书有一定的了解,经过对比,再来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想突出的特色是什么,以及作者的行文风格是什么样的。

有了这样的整体把握之后,也就是有了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再顺着书稿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进行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就笔者自身的经验而言,一般会把这种总的指导原则写在书面上,加工书稿遇到问题犹豫不决时,就来看看,以免在一森林的问题中迷失方向。

都说编辑应该是杂家,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应该有所了解。编辑其实还应该是一名柔韧性极佳的运动员,能够顺着不同的方向延展自己,不但要改对稿子,还要适应不同作者的风格,尊重并维护作者的风格。这其中的难处,用编辑界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改章难于造篇”。作者风格的体察,就是在宏观层面来完成的。

很难说出具体的方法来整体把握书稿,但这一步却是整个编辑加工环节中最重要的。编辑加工不是可以一条路直接走到头的工作,而是需要不停地折返跑,跑出去一段,对书稿有更多的认识,再折回来,修正之前的总体判断,就像会计中把明细账体现到总分类账上一样。脑子里时刻有这样一根弦,工作要从细处着手,一字一句地看,重要的是能随时抽身出来,从宏观上俯瞰,总结出总体的编辑加工原则,也就是找到在森林中不迷路的指南针。完成这项工作,仅看看目录、翻翻重点章节是远远不够的。

二、中观层面:对章节结构、栏目设置的规划

编辑的脑子中应该有不同的几把尺子,看稿子的时候要不停地切换,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中观层面,调动横向思维,关注书稿的关键部分,对不同章节的体例格式、栏目规划重点关注,这样容易看清问题,提炼出书稿的特色。

如笔者编辑加工的一本书稿《国际贸易学》,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理论层面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運作机制以及影响国际贸易的相关因素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以理论为主线展开。理论的介绍难免抽象晦涩,而国际贸易学本就是人们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学科,有很多具体生动的例子,作者在不同的贸易理论下也都设置了该理论的代表经济学家介绍,以及与该理论相关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如“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下有对最有影响力的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的介绍,以及在重商主义哲学盛行时期,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底特虚构法国蜡烛工人的请愿、成功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故事——蜡烛工的请愿。

这本是令人眼前一亮的两种素材,书稿只是用“国贸博览”来引出,以区别正文,丝毫不能体现出这两种素材的价值所在。为此,分别设置了“经济学家”和“趣味国际贸易故事”两个栏目,设计两种风格的版式,放在书中的醒目位置。并以这样的思路,梳理书稿中的每个贸易理论,成系统地设置这两个栏目:例子太多的,择优精简;部分知识点下没有的,有针对性地补充。这样,书稿除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发展这条线索之外,又有了不同时期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和生平介绍,以及不同的国际贸易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两条线索,并将“经济学家”这一栏目放在目录中,与贸易理论互为补充,知识脉络一目了然。

这样不仅避免了理论知识的抽象晦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使学生对这一学科形成整体认识,成为其知识背景,引导其日后更深入的学习。

以上只是就一本具体书稿来说明,不同的书稿当然有不同的梳理路径。这一环节是不能忽略的。如果一头扎进文字的海洋中,非常容易对某些问题视而不见,忽略一些非常重要的特色。

三、微观层面:对细节的梳理

编辑加工书稿的微观层面,就是要逐字逐句地细读、推敲,厘清章节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关注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内容的完整性、体例和格式的统一性。主要应注意的问题有文字、词语、专业名词、语法、标点符号、量和单位、数字用法、插图、表格、解题等方面的差错,以及辅文和知识性方面的差错等。这就需要编辑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分门别类地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仓库,并做好标签,需要时随时调取出来。

在经管类书稿中,如管理学中,较多理论、人名等是国外翻译来的,翻译后的中文就应统一、规范。如科学管理之父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有的将其姓翻译为“泰罗”,有的翻译为“泰勒”,在编辑加工中,就要选择被广为接受的“泰勒”,其科学管理方法称为“泰勒制”。又如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其名“马克斯”常常被错写为“马克思”。这些都是编辑加工中需要留意的细节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推导常常需要借助图形曲线,因此对曲线的移动、图形间的准确对应就有较高的要求。如IS曲线的几何推导,需要用到横纵坐标分别为“投资量-利率”“投资量-储蓄量”“收入-储蓄量”“收入-利率”4张坐标图,且其位置和移动距离必须严格对应。在编辑加工中不但要格外注意这些对应关系,每次改样后也要注意仔细检查。

经管类图书中,还有较多的数值对应、计算问题,如会计学中,某个会计报表和另一个会计报表之间以及本会计报表项目的内在逻辑对应关系,即钩稽关系,需要格外关注。在编辑加工中,笔者的经验是:遇到较大型的报表,其数值较多时,在Excel表中将其列出,明确运算关系,进行计算;不同报表间的科目要核对。否则内在的错误是很难发现的。

以上列举的几个例子只是工作中的几个细节,只是想说明在编辑加工中要注意的问题是多么细。编辑加工多年来还有一个共识:可改者,改;不可改者,不改;可改可不改者,不改。也就是说,错了的,一定要改。上面的例子,就是有错一定要改的;没有错的,就不要改。那“可改可不改”又指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指书稿中不存在非改不可的问题,但编辑又觉得“别扭”。这类情况,在编辑加工中经常遇到,比如一看到作者的行文方式和用词与自己的习惯不一样,就想动笔,把自己的口味和习惯用语强加于作者,或者只凭自己的记忆,一知半解就妄加判断和动笔。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改越多,改不胜改,把原稿改成了“大花脸”不说,还常常招致作者的不满,费力不讨好。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1]。编辑应该在保留作者原意、尊重作者风格的基础上加工,让自己的风格退居二线。

四、政治导向问题和版权问题

政治导向问题和版权问题是不可跨域的红线,所以除了上述编辑加工的3个层次之外,专门将其提出来重点说明。

图书作为文化产品,有义务向读者宣传正确的政治导向,这也是图书出版的第一要务。在经管类书稿中,政治导向问题较多出现,一定要在编辑加工环节消灭掉。

在经管类书稿中,有一些政治导向问题是比较隐秘的。例如,“WTO(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后,WTO成員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手续被大大简化了”的表述,笼统地称为“WTO成员国”是错误的,因为截至2020年5月,WTO共有164个成员,其中包括一些独立关税地区。所以,“成员国”应改为“成员”或“成员方”[2]。

版权也是编辑一定要注意的问题。版权保护作者的权利,调动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保护传播者的权利,促进内容产品创新;保护使用者的权利,并限制合理使用,还可以平衡有关各方的利益。正是因为有版权保护,才保证了文化产业的欣欣向荣。编辑在加工书稿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引用的作品、图片等获得授权,万万不可拿来就用。

五、结语

图书的编辑加工,说简单也简单,好像认识字就都可以改几笔,说复杂又很复杂,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政治导向和版权,要注意的问题非常多。编辑加工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需要常年的知识积累,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做到改之有据、改之有度,将原则上升为艺术。同时,编辑应该具有时代感、责任心,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要具备政治敏锐性,把握好书稿的政治导向、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武以卫国,文以载道。作为图书编辑,一定要尽职尽责,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78.

[2] 中央宣传部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图书编校质量差错案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7.

作者简介:贾淑媛(1982—),女,北京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经管类图书策划及编辑。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
如何处理初中信息技术中的隐性知识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中的隐性知识研究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密集型组织知识地图分析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研究
基于图书馆知识资本循环系统支持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