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办学视域下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
2020-09-10陈令霞
陈令霞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在混合所有制视域下,如何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校企协同发展,是当前职教领域、也是产业界亟待破解的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本文提出“明确一个关系、两个维度审视问题、三条路径精准对接”的观点,以推进产教深入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维度;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10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也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路径和目标。推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国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政策导向[1]。但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健全,缺少把握双方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导致产教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上,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通过混合所有制吸引企业参与办学,能够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为此,我们要明确一个关系、两个纬度审视问题、三条路径精准对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一、明确“一个关系”把握产教深度融合实质
职业教育与新经济发展相互关联而依存,相互制约而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与产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职业教育伴随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提示我们: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经济时代、后工业時代,特征是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创新驱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创新驱动已成为发展内生动力,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加快转型;新经济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学生及其家长日益增长的就业与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构成了高职教育供给与需求两侧新矛盾,形成了改革的新方向。
深化产教融合,是国家的战略选择。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加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产业人才需求要素全方位融合;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供给,开放办学,形成校企协同育人,将教育内容向企业和社会延伸,使服务能力与效果惠及社会和更多的企业,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与要求。
二、“两个维度”审视产教融合核心问题
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并达成共识。但是,当前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仍面临许多瓶颈和制约,产教融合还较多地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产业需求两侧,结构、质量、水平上还普遍存在“两张皮”“一头热”的问题与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产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供给两个维度分析。
(一)产业需求维度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健全,缺少把握双方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导致产教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上,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产教融合制度内容不健全,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资产产权划分、利益分成、税收缴纳、报酬支付等,缺少法律法规依据。校企人力资源利益诉求不同,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行业负责办、管教育的职能存在缺位,行业协会人员编制少、运行经费少,合作经费投入不足。
(二)职业教育供给维度
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确立,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布局和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政府对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对参与合作的各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尚不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对接需求”和“精准育人”、职教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精准对接”方面空间大、缺口多,还不能满足不同渠道、各种类型技术技能人才接受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仍普遍存在。师资队伍不具备与行业企业对接的基础,大部分教师缺乏行业企业的背景和实战经验,缺乏“融合”的基础。教学改革缓慢,课堂教学效果效率低,严重制约学生成长成才。
新形势下,深化产教融合必须加快解决“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改革、有效克服现存于人力资源供给侧的结构性体制机制障碍”等核心问题,否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将受到严重制约。
三、“三条路径”精准对接促进协同育人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三条路径精准对接,聚焦重点发力,不断实现突破,即: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推动体制创新;共建共育人才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共建共创研创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生态链。
(一)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推动体制创新
打造“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办”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资源平台,创新合作体制,探索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模式,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职业院校与企业各自以人才、技术、设备等要素开展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以资源平台为载体,校企合作组织,开展以区域和行业领域为边界、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校企双赢为原则、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交流服务活动。通过发挥服务平台专业化作用,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由平台主要负责单位对合作的校企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常规对接运行机制,实现产教全要素需求的精准对接,改善平台聚集资源和对接共享服务的能力,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二)共建共育人才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社会发展经济转型,需要人才供需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新经济时代,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专业化的职业素养。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有偏差、技术服务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始终是高职教育的“弱项”。积极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五对接”[2]: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配套形成共建共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教育培训一体化体系,这才是治疗“校企合作弱项”的良方[3]。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启示:将现代学徒制作为创新育人模式的杠杆,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对学生实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强调技能的传承,通过设立规范化的企業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作用。通过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收到了人才共育、校企双赢的满意效果,使校企的深度融合收到实效并有了继续推广的实际参照[4]。
(三)共建共创研创体系,形成协同创新生态链。
共同搭建协同创新研究平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融合,形成产学研创生态链。职业院校要发挥专业人才与智力资源优势,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导向,与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合作。积极参与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的“四技服务”,校企协同攻关,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5]。高职院校与区域特色、支柱产业的转型需求深度对接,将学以致用、用以创新的理念,贯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始终,利用创新人才培养及输出、技术创新与服务,助力企业加快“产业跟随”向“产业领跑”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8(3):3-7.
[2]祝士明,吴文婕.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27):10-13.
[3]叶弈.深化产教融合突出企业主体作用[J].科技智囊,2018(3):42-47.
[4]张永涛.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新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87-90.
[5]本刊编辑部.深化产教融合笔谈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6-32.
[6]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研究,2018(2):182-187.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