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冠疫情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2020-09-10徐俊川
摘要: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击新冠肺炎的伟大实践,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绝好的现实素材。我们要深刻理解在此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适时探索实施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关键词:新冠疫情;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精神
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就是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充分利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情境,主动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有利契机。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上好疫情防控这堂沉重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说伟大祖国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1.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的通知》,要求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为主题,围绕疫情防控这一重点,结合“青春告白祖国”系列工作,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中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适时探索实施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1.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必然要求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但还未成熟的阶段,对于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如何去爱国还有不清之处。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时刻保卫和争取祖国的利益,维护祖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帮助他们历练成长成材。
1.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现实要求
在致全国青联学联的贺信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体。在抗击疫情中,我们看到 95 后乃至00 后大学生挺身而出,他们也站在了抗疫的一線:有的返乡大学生主动向所在社区或村报到,有序参与疫情联防联控;有的大学生积极在网上为疫区人员筹集防控物资;有的大学生采取“微宣讲”的方式,与聚在云端的全国大学生一起探讨中国青年在抗击疫情中的担当作为;有的大学生以自己的专业技能抗战,如艺术学院学生制作海报以艺抗“疫”,医学院学生组织团队网上解答居民疑惑、推送科学防疫知识等。在抗击疫情战役中,这样的大学生身影处处可见。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全民阻击战,此时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3000多万大学生紧紧团结和凝聚起来,培育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自觉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积极参与到防疫抗疫中践行爱国之行,是争取彻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现实要求。
1.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内在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内涵有三层:一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是强国梦;二是要实现民族振兴,就是民族复兴梦;三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其中的中国精神分为两部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现在的逐步强大,正是在不同时期有无数爱国爱党人士通过不懈努力才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坚定道路自信的信念支撑,就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不竭动力,就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内在要求。
2.新冠肺炎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维度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全国民众共同抗击疫情斗争作为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和生动教材。高校教师要自觉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战疫中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纳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去,在“说理、共情、躬行”三个方面下功夫,说清制度优势、讲好战疫故事、注重躬行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成长为有情怀、能奉献、敢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说清制度优势,增强思想认同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无论是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还是在今年疫情防控战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地彰显了中国效率、中国规模、中国速度。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常委会对疫情防控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后,各地及时有序启动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响应,全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的协调联动的战疫状态;紧急动员东西南北中汇聚战疫力量,协调组织30个省区市等组建344支国家医疗队,42332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击疫情;15天内协调组织中国建筑、电力、石油、通讯等企业动员2万多建设人员,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世卫组织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闭门不出为战疫默默奉献的,我们的乡村社区是如何克服困难、积极奋战投入到战疫中去的,我们的企业是如何做到“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而快速保障物资供应的,我们的国家是如何实施免费治疗、实现应收尽收而落实生命至上的人权的……还可以说说国外曾出现群情愤怒的免疫疗法、封锁决策中的经济纠结、中央地方间的抗疫纷争、国家之间疫情合作乱象等等现象,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比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存在的不足也要正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
2.2讲好战疫故事,强化感情共鸣
在抗击疫情中,广大党员和群众那些情怀总会在不经意间扣动人们的心弦,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更加鲜活生动的内涵。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的首席专家毛青说:“我是党员、军人、医生,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山西的王婷医师在请战书中说“当年,爸爸参加了抗击非典,现在轮到我了。”17年的跨越更是一种责任传承;四川的佘莎护士申请战的理由是“我和其他护士不一样,我是汶川人。”这是一句中国人才能理解的守望互助之情;中建公司的刘星兄弟俩主动请缨参加火神山医院建设,于二十九日凌晨从老家连夜赶回武汉;成都的餐饮老板刘仙逆行武汉为一线医护人员服务,连续40多天送出20000余份免费盒饭……这些战疫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给大学生讲好战疫故事,就是讲出人们勇于担当、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的家国情怀,讲清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中国精神。首先要坚持客观性原则,故事不要把主人公刻意地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更亲切,听众会觉得很接地气,努力地蹦一蹦就能够达到;其次要做好细节化描写,一线战疫中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基本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激情飞扬的语言,而通过工作中的细节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更能够感染学生;最后要做好多样化呈现,无论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还是恪尽职守的党员、干部,还是奉献牺牲的医院建设者、抗疫志愿者、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物流司机、后勤保障人员……他们全景式地展示中国战疫的众志成城,生动地诠释了何谓家国情怀!
2.3注重躬行实践,锤炼品德修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说制度优势、讲战疫故事,最终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在感受中国力量、体会战疫精神、感悟家国情怀中去躬行实践。现在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基本取得决定性成效,疫情必将被战胜也终将过去,但是人们在战疫中涌现出的那些情怀和精神,是不能停也不会停下来的。告诫学生在接到新的返校通知前,不提前返校既是抗疫要求,也是一种责任担当。要教育引导同学们在疫情严重时做好一名安静的宅家者、自律的好学者,美丽的逆行者,或者执着的追梦者;其次等到将来返校后上学时,还要继续教育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目标,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练就专业技术本领,提升服务社会能力;鼓励同学们毕业生去西部区、去祖国更需要的地方服务中茁壮成长,去重点行业、艰苦行业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增长工作本领,去关键领域、重要企业奋斗中解决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2020年7月7日,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学校要告诫当代大学生,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爱国从来都是历史而具体的,通过说理、共情、躬行等形式,有利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感悟战疫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自觉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栋梁,努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3.结语
以抗击疫情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而迫切的工程。高校要适时探索新冠疫情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坚持全员、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愛国主义教育,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把完整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内涵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和完善的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把在抗击疫情中激发出的爱国之情、焕发出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勇于担当和奉献的内在动力,以促进立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为争取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而努力,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4/3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時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光明日报》/2019-11/13/
[3]疫情期间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N]. 杨朝明. 人民政协报. 2020-03-02
作者简介:
徐俊川(1976.10-),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