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变化带来的政府治理新举措

2020-09-10侯凌嫣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治理网络舆情

摘 要:当今社会,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新媒体也在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出高发多发态势。网络空间不仅是民情民意表达的场所,更是方便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一种方式。为应对网络舆情变化,政府应与时俱进,转变管理模式,促进治理策略的改进创新。在加强网络治理的同时,还应树立良政善治、“公民本位”的理念,落实政务公开制度,以平等的姿态在网络中与公众真诚地交流,在互动中塑造政府信任,构建回应型政府,为公众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公信力;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67-01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一种在网络空间内,以网民为主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为客体,对公共事件产生、发展和变化所产生及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点:

一方面,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非理性、群体性和突发性等特点。[1]以新浪微博为例,社交网络的开放性降低了话语权的门槛,人们可以自由获取信息,随时更新动态,参与互动交流。有重大突发热点事件发生时,网民们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等方式发表个人意见,微博会迅速成为舆论发酵的阵地。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依托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为民发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发布者,社交网站成为表达观点、传播舆论的重要场所,原本单一的交流平台衍生为了一个小型社会。目前,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日渐广泛,公共事件在网络空间这一“发酵罐”里更易产生新的“果实”,而这一“发酵罐”的功能也在逐渐增加,给政府的网络治理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的双重作用

(一)网络舆情的表达满足了公众的多种诉求

网络舆情满足公众诉求体现在表达利益、社会情绪以及网络空间的政治参与等方面。

首先,网络舆情满足了公众表达及社会情绪的需求。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吐露心声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社会公众群体维护权益,谋求自身正当权益。

其次,新的网络舆情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被持续催生,很容易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出现利益冲突。[2]通过在社交网络上的“吐槽”,社会矛盾被暴露在网络空间中,而网络对社会矛盾具有放大作用。因此,“吐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影响程度也更深,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相关部门加快矛盾的解决。

最后,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给公众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新的参与模式。一方面,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公众可以发表自己对公众事件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为政府治理建言献策,同时自身的政治诉求得到表达。另一方面,公众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讨论一些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甚至会产生激烈的辩论。这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相关现象或问题,舆论的影响得到扩大。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舆论来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从而对政府行为产生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消极作用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所以网民可以匿名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使得道德和法律在网络空间约束个人存在难度。一些网民在网络空间不理性地发泄个人情绪,甚至存在针对其他组织或个人的非理性甚至是非法的攻击,更有甚者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或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稳定,给政府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政府治理网络舆情的困境

一是民间舆论场的强大影响力和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民间舆论场区别于党和政府的主流舆论场,是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具有海量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征。网络舆论存在难以被掌控、网民们可以自由参与等特点,也存在“蝴蝶效应”。[3]民间舆论场的强大影响力表现在,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极易引发“一呼百万应”的效果,导致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杀伤力”和社会“导向性”。关于政府的舆论危机也更容易在网络空间中爆发,公众往往通过民间舆论场来议论时事、针砭社会、评论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4]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民间舆论场的出现,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都给政府的舆情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是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弱化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网络舆情在表现民众监督政府工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也给维护政府公信力带来挑战。其一是大量网络谣言的存在。个别网民为谋取不当利益,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诋毁政府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其二是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能力、方法和理念有所欠缺。在发生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特别是容易引发公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的突发事件时,政府的滞后回应或失声会引发公众的猜测,有时也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散播谣言,影响舆情导向,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有些地方政府处理舆情的能力明显不足,甚至存在为了维护自身形象而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的情况,使政府陷入公信力危机。

四、信息时代下政府治理网络輿情的对策

(一)树立良政善治理念,完善公共服务,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面对“大众麦克风时代”的网络舆情,政府应树立良政善治理念,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及公共服务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施政理念从单一的“管理”转向多元的“治理”,使公众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诉求,实现政策的有效推行与突发舆情的及时应对,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应在网络互动中致力于构建公民与政府的信任关系,满足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把“善待网络”的理念落到实处,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加强权威信息发布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关键在于透明”,建立一个回应型政府。政府由于有时在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以及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上有所欠缺,所以应对网络舆情显得被动。政府应着力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保证各项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常态、持续、可靠的信息回应机制,如注重政务微博的运营,使其成为政府推行阳光政务、实现政务公开的新平台。只有落实好政务公开,才能更好地保障民众权利,维护群众利益。政府应保证民众的知情权,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信任政府,提高政府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政府和公民和谐关系的构建,引导网络舆情朝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转变

政府的各项举措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政府应真正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公共治理能力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影响。网络舆情瞬息万变,为避免某些隐形舆情成为显性舆情,政府需以开放、包容和真诚的态度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分析,主动回应公众的质疑,积极承担责任,把握话语权;在网络上积极引导舆论,争取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以公民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更好地谋求大众的利益,实现执政理念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转变。

五、结语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有效、正确地引导和利用网络舆情,才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治理,政府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监控的同时,也应积极地和公众进行网络空间上的互动。政府治理和网络舆情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我国政府治理模式革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海军,李明.大数据时代中国网络舆情的治理反思与路径拓展——基于“技术治理路径”嵌入视角[J].行政论坛,2019,26(05):65-73.

[2] 尚红利.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J].行政论坛,2016,23(02):59-62.

[3] 王萍.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J].青年记者,2017(05):59-60.

[4] 辛尽.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9,3(17):264.

作者简介:侯凌嫣(1999—),女,福建福鼎人,南京理工大学本科在读,从事网络社会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政府公信力政府治理网络舆情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
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如何破解“塔西佗陷阱”的对策剖析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评价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