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分析

2020-09-10李剑花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5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

李剑花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苯酞软胶囊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样本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时间段我院收治的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量保持一致,n=42,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苯酞软胶囊,研究比较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评估组间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LD)、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苯酞软胶囊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苯酞软胶囊;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5-00-02

缺血性脑卒中属脑组织坏死相关疾病,患者主要病理特征为脑供血不足、椎动脉及颈动脉等脑组织供血动脉闭塞狭窄,该疾病主要类型包括小动脉闭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型等,患者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意识及语言功能障碍、四肢无力、头晕等,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并发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症状。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干预,部分患者需实施手术治疗[1]。苯酞软胶囊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用药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缺血区域血液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缩小缺血所致梗死面积,提升脑功能。本次研究将我院就诊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基础性评估分析样本,重点探讨苯酞软胶囊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具体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年5月我院医师开展为期1年的研究,期间就诊患者共计84例,为方便本次研究,将患者均分为研究、对照两组,全部患者经MRI或头部CT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正常,无意识障碍,签署治疗研究知情同意书。对研究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男女比例为22: 20,其中年龄最低患者为58岁,年龄最高患者为77岁,均值计算结果为(64.59±1.27)歲。对照组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男女比例为23: 19,其中年龄最低患者为60岁,年龄最高患者为76岁,均值计算结果为(64.51±1.24)岁。基线资料对本次研究无不良影响(P>0.05)。

1.2方法 (1)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缺血性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本次研究中选取药物为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给药方式为口服。阿托伐他汀钙每日服用1次,初始服用剂量为20mg,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口服1次,单次服用剂量为100mg,共服药20d。(2)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为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苯酞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用法用量与对照组患者一致,苯酞软胶囊每日口服3次,单次服用剂量为200mg,共治疗20d。

1.3评价标准 (1)评估组间治疗前、治疗后10d、20dNIHSS评分,满分为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2)评估组间治疗前、治疗后10d、20dADL评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3)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临床症状为评估标准,指标包括显效(NIHSS评分降低超90%,临床症状消失)、有效(NIHSS评分降低60%~90%,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无效(不符合显效及有效标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4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_x±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评估组间NIHSS评分 评估组间治疗前NIHSS评分,研究组患者为12.38±3.72,对照组患者为12.41±3.75,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评估组间治疗后10dNIHSS评分,研究组患者为9.03±2.85,对照组患者为10.49±3.28,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差异显著(P<0.05)。评估组间治疗后20dNIHSS评分,研究组患者为5.77±2.01,对照组患者为7.74±1.93,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评估组间ADL评分 评估组间治疗前ADL评分,研究组患者为16.35±6.92,对照组患者为16.42±6.79,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评估组间治疗后10dADL评分,研究组患者为31.23±9.86,对照组患者为26.44±7.33,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差异显著(P<0.05)。评估组间治疗后20dADL评分,研究组患者为50.73±12.41,对照组患者为37.64±10.13,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评估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患者评估为显效28例,评估为有效11例,评估为无效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9/42)92.9%,对照组患者评估为显效25例,评估为有效7例,评估为无效10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32/42)76.2%,经统计学分析计算,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主要病理特征为脑组织供血动脉闭塞或狭窄,依据缺血累及范围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弥漫性与局限性两种类型,其中弥漫性脑缺血发病与贫血、心搏骤停等因素相关,局限性脑缺血发病原因与血栓形成、椎动脉或颈动脉闭塞狭窄等因素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包括意识及感觉功能障碍、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采用药物干预,不同种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存在较大差异,为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医师需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2]。

通过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资料的系统性评估分析可知,研究组患者采用苯酞软胶囊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提升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及预后效果。

苯酞软胶囊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理特征为研发依据,用药后可针对性阻断引发患者脑组织缺血性损伤的各个环节,该药物主要成分为丁苯酞,早期由芹菜籽中提取,现阶段可进行人工合成[3]。经大量临床实验证实,苯酞软胶囊能够改善脑组织缺血区域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量,并可对线粒体进行有效保护,改善脑组织在缺血状态下的代谢功能,缩小脑梗死面积,缓解神经功能缺损。苯酞软胶囊属多靶点类药物,可抑制患者机体释放谷氨酸的生理过程,减少体内花生四烯酸含量,调节钙离子浓度,提高抗氧化能力,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轻度及中度患者均具有显著临床疗效。苯酞软胶囊用药安全性较高,部分患者产生轻微肝功能异常,无器质性病变,无需针对性治疗可自行康复,建议治疗期间加强患者肝功能指标监测,以此来提高治疗安全性。

综上分析可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苯酞软胶囊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缺陷,患者样本量偏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单一采用苯酞软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尚需进一步考察,为提高该药物的治疗效果,临床建议患者采取联合治疗方案,以此来提高疗效的全面性。

参考文献

[1] 尤晓涵, 杨淼, 明霞光, 等.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J]. 陕西中医, 2020, 41(06): 743-745+757.

[2] 张弘.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MMSE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 33(10): 1611-1612.

[3] 常丽宁, 崔炎增. 定痫丸合通窍活血汤联合左乙拉西坦片、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效果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20, 29(05): 552-554.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听音乐可改善自律神经功能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司匹林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