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注射剂量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

2020-09-10刘冬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年15期

刘冬阳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注射剂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氩酸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n=60)。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甲组患者使用1000mg/d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进行治疗,乙组使用2000mg/d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静进行治疗,两组注射方式均为静脉滴注,疗程均为9周。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均有所改善,且乙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较甲组低,差异明显(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少计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相比,大剂量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上的临床效果更好,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同注射剂量;丁二磺酸腺苷蛋氩酸;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5-00-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引起机体免疫,进而导致肝细胞受损,进一步可导致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细胞癌。其临床主要症状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等。研究表明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有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抗肝细胞纤维化等效果[1],本院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剂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上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60例患者。其中甲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1~56岁,平均年龄(43.58±6.52)岁;乙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33~53岁,平均年龄(41.33±5.53)岁,。所有患者都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对比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临床上的常规治疗,(例如服用马来酸恩替卡韦片、注射异甘草酸镁溶液等)。甲组在例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1000mg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250mL 5%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每天静脉滴注1次,共持续9周;乙组在例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2000mg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250mL 5%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每天静脉滴注1次,療程9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要进行肝功能的指标检测,包括:①使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的终点法进行检测总胆红素;②使用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的干式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③使用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进行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④使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进行Szasz法检测谷氨酰转肽酶[3]。通过对比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探究不同剂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氩酸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效果。

1.3评价标准 此次治疗结果根据相关评定标准分为:非常有效、比较有效和无效。①非常有效:患者相关的临床病症均消失,总胆红素的水平和治疗前相比较要下降90%及以上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恢复到正常水平;②比较有效:患者相关的临床病症基本消失,总胆红素的水平和治疗前相比较要下降60%及以上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治疗前相比较要下降50%及以上;③无效:患者相关的临床病症没有消失,总胆红素的水平和治疗前相比较下降少于10%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无明显变化。此外,总有效率=(非常有效例数十比较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该临床研究的数据使用了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数据资料分别用百分比(%)和例数显示,再与χ2检验组间差异,且差异明显(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下降,且乙组明显低于甲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乙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组,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适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乙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明显比甲组少,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引起机体免疫,进而导致肝细胞受损,进一步可导致肝硬化,甚至演变为肝细胞癌。其临床主要症状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乏力失眠等[4]。据研究显示,近年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不断增高,已经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研究调查显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具有提高人机体免疫力、抗肝细胞纤维化等功效,是在肝脏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活性分子,其可以促进硫化物的产生来发挥解毒作用,防止肝内的胆汁淤积,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各项指标[5],且根据临床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少可以看出其还具有非常的安全性。本院进一步研究了使用不同剂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进行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乙(大剂量)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少剂量)组,且差异明显(P<0.05)。综上所述,大剂量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疔效果更好,安全性也非常高,可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候丽, 古丽娜尔·沙丁, 朱有森.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肝脏病理相关性及影响因素[J]. 肝脏, 2014, 19(11): 864-865.

[2] 李绍佐, 王秋景. 苦黄注射液联合思美泰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9, 21(5): 617-618.

[3] 邹敏, 杨勇琼, 徐辉, 等. 凯时联合思美泰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观察[J]. 现代临床医学, 2019, 39(1): 11-13.

[4] 庞玉娜. 思美泰. 联合复方丹参治疗重度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 34(9): 1324-1326.

[5] 李伟健, 吴锐城, 李颖. 不同剂量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2(4):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