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狂欢视域下巴赫金诗学理论的探究与分析

2020-09-10孙淑娴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巴赫金

摘 要:各色各样的文学批评流派风起泉涌,各领风骚,如万花筒一般,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在一片喧哗声中,一个响亮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不在场”的巴赫金。巴赫金的诗学理论作为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最富有创建性和影响力的成果之一,在其后期的学术著作中,从根本上承担起了人文科学的职责。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其理论要点进行概括和评述,并以当代文学研究甚至日常生活的新成果为例,浅析这一理论在当代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及现世意义。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现世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57-01

在充满动荡与突变的20世纪,社会的激变导致了文化的巨大变迁。其中,一位思想巨人以他渊博的知识、新颖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理论成就。他便是苏联著名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巴赫金。

巴赫金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理论研究,在众多学科中均有重大建树。而在笔者看来,在其研究中,最具有独特性与创建性的莫过于他的狂欢理论。其狂欢理论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世界感受,以交替与摧毁、死亡与新生为核心,为千百年来备受冷落的民间文学创立了理论化的教学体系。狂欢理论在打破人们传统思维的同时,使巴赫金获得一个研究的崭新视角。[1]由此,对巴赫金狂欢视域下诗学理论的探索、研究与分析,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基调: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现实渊源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 是他对欧洲狂欢节和拉伯雷的作品进行深入探析、思考的思想结晶。[2]

“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 狂欢是西方国家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其狂欢式的节日庆祝在民众生活中占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以古罗马的农神节到后来的狂欢节、愚人节为例,均充满狂欢的本质。巴赫金狂欢理论实质便是进行了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是具有严格等级之分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其是在官方世界的对面建立起的完全相反的世界,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身份等的限制。“国王”也被打翻在地,小丑加冕成“王”,人们平等而亲昵地进行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3]

在狂欢节上,从大型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也就是说, 用艺术形象的语言将狂欢式的内容表现出来,就是狂欢化。

二、发展: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深刻内涵

狂欢理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概括:一方面,狂欢化是一种独特的文艺思维方式,是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与艺术性;另一方面,狂欢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体验,是人类生活的对话性与平等性。

(一)狂欢的文学与文学的狂欢

巴赫金认为,狂欢的文学理论指文学直接地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受到这种或那种狂欢节民间文学的影响的文学。[4]把狂欢化文学看作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变得尤为重要。狂欢是贯穿巴赫金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巴赫金认为,只有从狂欢化的角度,以民间诙谐文化为切入点,才能真正把握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造本体。在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本著作中,他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同时,在其长篇小说话语研究的论述中,巴赫金曾试图以研究狂欢化问题为源头来探析长篇小说话语的开端,通过他对狂欢化理论的分析在文学专著中进行论述。《巨人传》便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内涵。

也正是基于此,狂欢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狂欢化”的文学体裁。其所创造的文学也流传至今,绽放光彩。

(二)狂欢的文学与人本的思想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实质上是人与人交往中一种最自由、最平等、最多样的对话形态,彻底打破了独裁控制。[5]归根结底,狂欢的诗学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首先,极其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维护人应有的平等与自由的权利。狂欢式的生活使人们从封建等级思想中得以解放,所有人均可以摆脱礼仪规范,实现最为本真的人的塑造。其次,狂欢理论注重生命的开放意识, 揭示出人的存在永远处于交替和更新之中。[5]这便能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狂欢节对死的亲近感。最后,其理想精神,即全民参与、普天同庆的观点为人类生存提出了理想建构。民间狂欢节充满诙谐、快乐基调和氛围。在一片诙谐的笑声中,人们的心灵彻底解脱,也实现了参与和享受的最高境界。

也正是基于此,人们挣脱了第一世界所束缚的种种因素,在充满人本主义思想的狂欢中实现了崇高的目标。

三、意义: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现世演变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也焕发出极大的光彩。

(一)文学中的现世演变

以网络文学为例,其作为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与传播媒介的文学作品日益盛行。在互联网全面普及與发展的时代,强大的网络媒介及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广场,为网络文学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同时,还呈现出其特有的超文本性,使网络文学充满了“狂欢精神”。在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里,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没有人在意你是谁。业余写手与职业作家拥有了平等的权利,均可随意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新华社2017年发布的《网络文学产业步入红利期:用户超过3亿,市场规模达90亿元》一文中显示,国内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提供的作品已达1400余万种,这一井喷式的繁荣景象是传统文学千百年来所未曾有过的。网络文学以大众狂欢、众声喧哗的方式,展现了大众的审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霸权在逐渐消解,权威与经典也不再是批判的唯一标准。

由此,我们在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观照下不难发现,网络文学的全民性、平等性及体裁的多样性充满了狂欢式特征。

(二)生活中的现世演变

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使这个独特的狂欢广场存在于虚拟世界中。[6]在巴赫金看来,全民性为狂欢理论的本质特征。在微博等各类网民聚集的网络社区里,微博便凭借其短小精悍的碎片式特征与随时随地分享的传播平台,为社会受众展现自我、平等沟通提供了广场舞台,实现了全民交流的基础。以“王宝强离婚案”“鹿晗公布恋情”等事件为例,其作为虚拟的“乌托邦”,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全民陷入一种“狂欢化”状态。与此同时,在泛娱乐化的微博环境下,网络流行语“我太南了”也基于其“插科打诨”式的自我调侃,迅速走红网络。正是基于巴赫金第二世界中所提及的插科打诨、脱离体制等独有特征,新浪微博成为“民间广场”,人们在微博空间里彼此开玩笑、分享自己的观点与喜好,甚至对主流意识和现实世界进行评判与憧憬。这消解了网民在现实世界中所面临的种种束缚及忧愁,对大批在现实中难以找到解决方式和出路的受众来说,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慰藉。

由此,新浪微博成为巴赫金所提及的狂欢化民间广场,为网民提供了更平等、自由、宽广的独有视角,进行了一场狂欢盛宴。

四、结语

有学者指出,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本身具有未完成性和多义性,因此对它的解读亦应是多义的,而且每一种解读都不能穷尽它的全部意义”。在笔者看来,他的狂欢理论为我们构建了全新的、大众的再生世界,它用其诙谐、平等、自由的独有特性改变了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自身独有的属性及渊源为后世带来深远意义。诚然,狂欢理论也存在缺陷与不足,希望其在今后的传播中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时代的话语下实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探论[D].西北大学,2001:51.

[2] 段建军.身体的狂欢——巴赫金诗学理论的人学视野[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9(06):120-125.

[3]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3-14.

[4]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李兆林,夏忠宪,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75.

[5] 袁建军.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中的人本观[J].新余高專学报,2006(1):25-38.

[6] 王菊花.论网络文学的狂欢色彩[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02):36-38.

[7] 梁佳,刘进.从巴赫金的“广场”理论看微博空间[J].新闻界,2011(02):33-35.

作者简介:孙淑娴,女,湖南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巴赫金
狂欢生活中的亲昵化人际关系建构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解读王小波《红拂夜奔》中的狂欢化色彩
对话式教学视域下的高校日语教育模式
巴赫金道德哲学下的负责任道德主体哲学解读
巴赫金语言学思想概述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初探《追风筝的人》
从某娱乐节目看网站自制脱口秀节目的狂欢特性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