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
2020-09-10欧先成胡军符敏
欧先成 胡军 符敏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自2018年10月至次年10月一年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后采用T管引流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行一期缝合胆总管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切口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均较优,对照组与之相比均较差,组间数据对比发现(P<0.05),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行一期缝合胆总管术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缩短康复进程,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临床疗效;手术技巧
[中图分类号]R6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5-00-02
胆石症是外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病情比较繁杂,常规治疗以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之后行T管引流术,此种方式创伤性较大,并发症较多,预后恢复不佳。胆总管结石多伴有胆道感染,常常因为泥沙样结石致使多次手术,所以,术后多使用T管引流,再次行胆道检查或T管造影,当感染症状控制后、结石排尽,方可拔除T管,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严重心理及精神压力[1]。本次研究中,笔者特选取我院就诊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作为此次调查分析的样本,旨在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具体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8年10月至次年10月一年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患者当中,男24例,女16例,最大年龄是67岁,最小年龄是25岁,平均年龄是(50.98±5.42)岁;实验组患者当中,男23例,女17例,最大年龄是68岁,最小年龄是26岁,平均年龄是(51.14±5.51)岁。这些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悉且签署知情确认书;这些患者的年龄均在25岁到68岁之间;排除患有心、脑、肾等重大器官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排除患有恶性肿瘤性疾病的患者;排除难以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治疗工作的患者。经过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呈正态分布(P>0.05),可以开展本次研究。
1.2方法 (1)对照组使用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后行T管引流术治疗,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选取右侧肋缘下斜切口,开腹之后,切除胆囊,顺行或逆行均可,对胆管探查,将胆总管切开之后取石,探查胆道,确定是否有残留胆管结石,无误之后,行T管引流术。于Winslow孔位置放置胆囊窝引流管及腹腔引流管各1根,在切口外部戳孔固定在腹壁。(2)实验组使用腹腔镜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之后行一期缝合胆总管术治疗,麻醉方式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体位选取平卧位,协助患者足低头高向左倾斜30°,使用四孔法行腹腔镜术。主操作孔穿刺点选取在患者脐部上1cm处,辅助操作孔穿刺点选取肋缘下右锁骨中线及右腋前线各0.5cm处,创建气腹,放置操作器械及Olympus30°镜,之后对其腹腔进行探查,如果没有查到病变,可选择解剖Calot三角,剥离胆囊动脉并离断,同时使用生物夹夹住。将胆总管及胆囊管游离,分辨清楚三管关系后,使用分离钳,紧靠胆总管将胆囊管内结石推向胆囊内,尽量将胆囊管内结石推进胆囊,使用生物夹夹闭胆囊管,先不剪断。依据胆囊局部状况,使用逆行或顺行剥离胆囊,使用电凝止血,充分显露胆总管前壁,穿刺证实之后,使用电钩于胆总管前壁纵向切开1cm,通过右锁骨中线戳孔放置纤维胆道镜,之后插入胆总管,使用取石篮取出结石。最后观察胆道内是否有狭窄或残留,使用3-0无损伤线进行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针距保持2毫米最佳,边距1毫米。縫合后,使用电钩将胆囊管切断,之后将胆囊放进标本袋。手术完成后,在Winslow孔位置放置腹腔镜引流管1根[2-3]。
1.3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以n(%)和(_x±s)表示,差异检验分别为χ2和t,当计算结果显示为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明显且具备临床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对照组相比均较长,组间数据对比发现(P<0.05),差异具备临床统计学意义。具体详情见表1。
3 讨论
常规胆管结石手术中,使用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行T管引流术是其常用治疗手段,T管引流可起到术后引流胆汁、以免胆管狭窄,进而减轻胆总管缝合处张力,推进水肿消退,但其放置时间较长,极易致使电解质混乱,还可能造成胆管出血等多种并发症,拔除之前还应进行相应检查,且拔管之后还可能出现窦道出血、窦道形成不完整致使胆漏等危险。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手术,其创伤性较小,预后较快,患者住院时间不长,取石比较彻底等。和常规开腹手术相比,此种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切口感染率显著降低,疼痛感较小;术后结石的残留率不高,对患者腹腔内结构影响较小,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快,能够明显减少肠粘连及肠梗阻出现[4]。而与常规T管术相比,一期缝合能够防止因为T管留置而导致的疼痛及不便,显著降低因为T管而导致的逆行性感染率;胆汁内引流可防止T管外流而导致胆汁流失,继而确保胆管正常生活功能与完整性,减少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发生率,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所以,此种方式防止T管刺激胆道致使胆管炎,刺激皮肤导致皮肤疼痛和感染,窦道形成之后,致使腹腔粘连及拔除T管可能出现胆汁丢失和胆漏的危险大大降低,临床效果比较显著[5]。本次研究中也发现,实验组切口感染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远远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可靠性及有效性。综上,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上,使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可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完全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浩, 李会星, 赵玮, 等. 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汇合部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研究[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01): 24-26+30.
[2] 杨会锋, 牛志鹏, 冯新献, 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预后评价[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 20(01): 19-20+36.
[3] 周正明, 简国文, 王平. 腹腔镜下胆囊管取石与胆总管切开取石联合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疗效观察[J]. 海南医学, 2019, 30(18): 2357-2359.
[4] 刘晖, 吴青松, 赵家锋, 等.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中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J]. 广州医药, 2019, 50(01): 49-51+93.
[5] 周华波, 陈安平, 何伊嘉, 等.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8, 30(06): 52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