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策略

2020-09-10张洪乙

天府数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张洪乙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学校和教师开始注重学生全方面的综合发展,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点教学内容,小学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和素养,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最终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启蒙阶段,教师需要引以重视。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而巧妙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本文就劳动教育的教学特带你,探究分析劳动教育如何有效渗透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有关教育部门明确指出“除去特定的劳动教育课程之外,其他理论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主要特点,有效渗透一定的劳动教育”。如何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精准分析教材内容中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资源。教师需要在讲解教材知识的同时凸显出劳动教育历练,同时还需要通过深入探究教育材料开发潜在的劳动教育资源,创新新型劳动教育模式。据研究数学统计,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材中虽然没有直接明了与劳动教育接近的概念知识,但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拓展,进而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课程知识本质,进而结合其中显性和隐形的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

一、合理利用教材知识,引导学生认知劳动意义

劳动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乃至于自身存在的意义赋予一定的价值定义,劳动成就了人类,人类在不断地劳动中得到成长,这就是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模式和生存本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就“劳动”这个话题进行讲话,主要意思表示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因此劳动精神是伟大而光荣的,是劳动推定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通过教材知识和理论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劳动对于自身乃至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教师在讲解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一年级课程《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发现教材中通过“古人计数”的例子形象地讲解11-20之间每个数字的特诊感和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古人计数”的场景,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尝试读出11-20中的各数。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真棒,我们现在已经学认识11-20之间的数字了,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些数字是怎么出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去“古人计数”的现场吧!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中“古人计数”的场景:用手指进行数数。可以发现手指只能支撑到10以内的计数,那么新的计数单位又从何而来?学生进行片刻思考后,教师揭开问题的答案:十进制的起源。通过引导学生认知数学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仅可以传承数学观念,并且引导学生熟知“计数”是通过人类祖先通过不断实践和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文明,这种劳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二、巧妙创设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

学生不仅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学习到学科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适应并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这是每个学生成长发展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亲身体会劳动所带来的辛苦和甘甜。这种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劳动素质,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具备实践性的课堂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用己所学去解决显示问题,深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一年级课程《认识位置》的线管知识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对学生的了解,创设科学合理的实践型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师内部课桌椅的位置了解,引导学生就“位置”有关知识的理解,说出制定学生的位置以及去往该学生位置处的动态路线。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有关“位置”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因此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实践和课下训练,学生可以有效感知到“位置”在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时的重要性。例如,在生活中需要前往一定位置或者需要引导他人知道自己所在位置,都需要结合“位置”的相关知识,而熟知“位置”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完成劳动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实践性课堂活动时,需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有效将劳动教育渗透至实际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且高效的劳动意识,最终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知劳动“美”

热爱劳动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优良人格品质,作为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有效将数学学科的“美”与劳动教育的“美”进行相互融合,促使學生在学习过程中深深感知劳动所带来的精神富足感,而精神富足感则是他人和社会对于所付出劳动的反馈和肯定。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劳动教育的“美”。

例如,教师在讲解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课程《认识图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发现此节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这些基本几何图形。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这些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几何图形尝试设计出具有艺术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具备这些基础几何图形元素的建筑物、艺术品或生活用品。通过这些身边可以接触或可见的现实物品引导学生认知数学来自于生活,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创作出的艺术品可以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优秀的人格品质。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基础几何图形的数学理论介绍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如何去欣赏和感受劳动所产生的“美”。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劳动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和成长的萌芽阶段,教师不仅需要提升他们的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78-80.

[2]段冬梅. 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探寻[D].华中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