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拉嗪结合姜朴附子汤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探讨
2020-09-10张庆河张文
张庆河 张文
【摘要】目的:观察美沙拉嗪结合姜朴附子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 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急性发作)每日4次,每次1g(4片),或遵医嘱。(维持治疗)每日3次,每次0.5g(2片),或遵医嘱。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姜朴附子汤(药用高良姜l0g、附子l0g、益智仁l0g、人参l0g、补骨脂15g、当归l0g等。水煎服,一日1次,饭前内服。结果:观察组非常显著的下调血清IgG指标(P<0.01),显著上调C3指标(P<0.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本课题研究结果展示这种方法能明显改善体液免疫水平,使IBD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感觉明显好转占92.0%,显著高于对照组(60.4%,P<0.05),演技显示这种治疗方法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结论:通过美沙拉嗪结合姜朴附子汤治疗炎症性肠病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美沙拉嗪;姜朴附子汤;临床效果
炎症性肠病(IB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联合用药来控制症状。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IBD疗效好、复发率低,是治疗IBD的优佳方案,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病例 选取我单位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8例炎癥性肠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3年慢性非传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肠病的诊断及疗效标准”和/或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的诊断标准[9],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2.5±8.6)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3.0±2.5)年。将所有患者按时间段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急性发作)每日4次,每次1g(4片),或遵医嘱。(维持治疗)每日3次,每次0.5g(2片),或遵医嘱。观察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姜朴附子汤(药用高良姜l0g、附子l0g、益智仁l0g、人参l0g、补骨脂15 g、当归l0g、白芷10g、沉香l0g、枳实6g、白术15g、香附12g、厚朴6g、陈皮12g。水煎服,一日1次,饭前内服。两组均连续服药6周后内镜复查,评价疗效。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含量,观察记录临床症状,评价结肠镜疗效、临床总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①症状观察:治疗期间详细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的变化。包括:腹痛或压痛,腹泻,泻出粘液或脓血便,有里急后重,发热以及体重下降,脉沉细或濡,出虚汗,乏力,脱肛等。②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含量的测定:取静脉血采用SPA-Lg直接花环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水平,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化工研究所;上述各项检查治疗前后各做一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显著水准。
2 结果
2.1血清抗体IgA、IgG、IgM和补体C3含量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抗体IgA、IgG、IgM和补体C3含量变化(见表1)。
2.2结肠镜复查情况比较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结肠镜复查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论
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有关,目前多认为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IBD属于中医“休息痢”、“肠风”等范畴。本病患者多有痢疾史,时发时止、久泻久痢,终年不愈。5-氨基水杨酸肠溶片治疗TBD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认为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5-氨基水杨酸通过控释膜可使5-氨基水杨酸得以通过上消化道缓慢溶解以有效浓度到达远端肠管的病变部位,释放和发挥临床疗效。联合中药制剂肠炎灵颗粒温肾固本、和胃健脾,调理免疫功能,改善体质,增强抗病力以治其本;通过活血行气、清热燥湿、散瘀止痛、涩肠止痢以治其标。
本研究表明:标本兼治,发挥了临床和中远期疗效,而且治疗安全,服用方便,适合住院和门诊推广应用,尤其适合社区门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孟彬.溃疡眭结肠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J].2007,03.
[2]程军.美沙拉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疗效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7,13(3):419~421.1:81
[3]江学良.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J].2000,06.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