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6-08-19孔海潜
孔海潜
【摘要】 目的 分析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使用常规治疗联合益生菌治疗方式,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炎症性肠病采用益生菌联合柳氮磺吡啶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安全性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益生菌;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36
炎症性肠病会影响到回肠、直肠以及结肠, 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甚至血便。目前, 关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楚, 目前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炎症性肠病中有着重要作用[1]。因此从调控菌群的角度进行疾病的治疗是一种良好途径。介于此, 本文拟采用益生菌方式进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32例,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临床中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②经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
③患者对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6例。对照组男5例,
女11例, 年龄23~57岁, 平均年龄(34.06±2.89)岁。观察组男8例, 女8例, 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34.52±1.9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 使用柳氮磺吡啶, 成人常用量:初剂量为2~3 g/d, 分3~4次口服, 无明显不适量, 可渐增至4~6 g/d。待肠病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 1.5~2.0 g/d;疗程为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益生菌治疗, 包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 口服, 2粒/次, 3次/d。疗程为2个月。
1. 3 疗效评价标准 缓解:临床症状消失, 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大致正常或无活动性炎症;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结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炎性反应;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复查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缓解+有效)/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25%(缓解10例、有效3例, 无效3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缓解5例、有效5例, 无效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1.25%(腹胀2例、腹泻1例、黑便1例、头晕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7.50%(腹胀1例、腹泻2例、黑便1例、头晕2例)。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这与我国的饮食结构变化有着较大关联。目前针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临床中使用最多是氨基水杨酸制剂, 柳氮磺吡啶这类药物对轻型、中型患者的疾病有一定疗效, 主要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的患者。该品口服后吸收少, 主要作用在肠壁, 能够起到抗炎和抗菌的双重效果[3]。例如减少大肠埃希菌和梭状芽胞杆菌, 还能够起到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其他炎症介质白三烯合成的作用。柳氮磺吡啶在临床中用于治疗炎性肠病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 但是临床中针对该药的褒贬不一, 该药不仅疗程长, 而且不良反应多。目前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与菌群有关[4], 因此临床中有提出将益生菌与常规治疗结合的方式, 本次研究即采用这种方式,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益生菌, 通过利用有益菌调节患者肠道内严重失调的菌群, 对局部的微生态环境进行调节, 从而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有临床研究报告显示,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5]。因此, 本次研究通过利用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实现对失调微生态的调整, 有效恢复肠道的微生态, 调节肠道的免疫反应, 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有效抑制肠道内致病菌对肠上皮细胞的粘附, 减少肠上皮细胞受损的机会, 防治细菌移位, 另外调节肠道上皮细胞的连接, 有效改善上皮物理屏障功能。对缓解患者的炎症感染有良好效果。临床中随着对炎症性肠病疾病认识的加深, 临床中越来越多的结果证实肠道菌群的失调、保护性菌株的失衡以及肠黏膜免疫功能异常等均与炎症性肠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因此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的角度作为临床治疗的一个角度或许就成为了一种具有临床研究价值的新手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2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针对炎症性肠病采用益生菌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的方式,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影响, 对改善患者失效的肠道微生态有一定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临床中并未完全了解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在临床治疗中仍然需要开展更加大样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霄腾, 戴金锋, 吕宾.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诱导和维持缓解疗效的meta分析.胃肠病学, 2015, 11(1):29-35.
[2] 周金龙.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农村卫生, 2015, 23(8):19-20.
[3] 孙岭, 宋凤玲.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52(36):153, 137.
[4] 余慧.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医学工程, 2014, 13(1):150.
[5] 施洪刚.益生菌在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国处方药, 2014, 19(8):107.
[收稿日期: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