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展现不一样的梁启超
2020-09-10黄鑫
摘要:《梁启超:永远的少年》是201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青少年读物,也是笔者独立策划编辑的青少年普及读物。作为一名年轻编辑,从最初的项目策划到最后的营销发布,笔者学到了快速锻炼进而蜕变成一名合格的编辑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更深刻地理解了编辑这份职业承载的重要价值。本文作为对这个项目的全程回顾,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梁启超;青少年读物;项目统筹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19-02
《梁启超:永远的少年》是一部以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为基础的青少年读物。全书共收录梁启超先生诗文家书近20篇,配以大量手绘插图和历史图片,以通俗易通、生动活泼的形式,系统地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生平思想和家教家風。这本书在2018年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梁启超诞辰纪念活动上正式发布。相较责编日常从事的古籍类图书编印,本书出版时间要求紧,印量巨大,编著成稿过程更是与以往大相径庭。同时,编辑出版这部青少年读物并不是单纯出版一部普通的小书,前期论证工作必须严谨而扎实。从最初的框架搭建、成本核算、方案编定到最后的专家推荐、投标工作、合同拟定和签署,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与多方沟通协调下一步一步推进完成。
本文就该书的出版情况略作交代,同时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对日后的编辑工作大有裨益。
一、项目筹划
作为责编,不能单纯地等待作者寄来初稿才开始熟悉人物和背景,因此,笔者提前在各处搜集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思想作品和家风家教,并且尽量以青少年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位近代史中的著名人物。在参与投标的过程中,我们前往华南小城新会,利用项目招投标的机会,实地感受梁启超家乡朴实醇厚的民风和极具底蕴的地方文化。在工作出差之余参观了梁启超纪念馆,切身感受梁氏兴文重教的家风以及梁启超言传身教、远见卓识的家教传统。
编写讨论之前,笔者走访了大大小小的书店,了解市面上的同类型题材,比如有哪些出版社主打青少年读物、这类读物如何编写和设计等;还有市面上与梁启超有关的出版物都有哪些方向、具体形式如何,虽然不需要责编参与编写工作,但仍然需要经过一番调研之后做到心中有数。作者提出“梁启超:永远的少年”这个书名,不仅能够真切地反映梁启超一生如少年般的初心,而且非常契合青少年群体。对于内容选取,并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适合青少年阅读,梁启超的政治生涯目前在学界尚存在争议,而他充满“赤子之心”的爱国精神、“百科全书”式的学术生涯和创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1]的家教传统,却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因此,策划编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青少年了解梁启超、阅读梁启超,进而启发自己的思考。
我们组建了编辑工作微信群,方便所有成员提出意见建议并相互讨论。首先,在编写主旨、整体框架、单元主题等方面,各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整体结构大致为“了解梁启超—阅读梁启超—思考梁启超”,由生平、变法、爱国、治学、家风5个单元组成,每一单元根据主题的不同,收录不同的篇目。在设计风格上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同时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再融合不同年龄段梁启超的卡通形象,经过多次修改和讨论,得出了满意的最终版式。
二、编辑思路
青少年学生通过学校课堂等途径,对梁启超都有所了解,大多基于他的政治生涯,与我们现在的青少年生活成长有一定距离。因此,此书的开篇,在生平部分主要帮助读者对象了解梁启超,从大的时代背景入手,站在小读者的角度,对其家乡和家庭、生平和著述、性格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全方位介绍,使梁启超从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处走下来,走进小读者的生活和内心,使小读者愿意走近和了解梁启超。此外,负责此单元的编者还将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件与梁启超大事年表有效结合起来,以时间为脉络,从历史语境中为小读者展现梁启超逐渐成长、四方奔波的一生。在版式设计上,用不同符号表示主人公的生平经历与所处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特别绘制了卡通版的足迹图,展现主人公不同时期的游历过程,以小读者的视角从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小读者在对梁启超有了大致了解之后,进而引导他们阅读梁启超,走进梁启超的世界,与他进行心灵对话。变法、爱国、治学和家风称得上是梁启超一生的主题词。变法单元选取了《水调歌头·甲午》《京师大学堂章程》等篇,爱国单元选取了《少年中国说》《爱国歌四章》等篇,治学单元选取了《学问之趣味》《为学与做人》等篇,家风单元选取了《1923年11月5日与思顺书》《1927年2月16日与孩子们书》等。可以看出,关于篇目的编排选择,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尽量贴近他们的成长环境,用梁启超的思想和精神逐渐感染他们。
篇目确定之后,如何带领青少年阅读是我们在策划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先设置单元导读环节,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对梁启超所处的社会环境、事件经历以及思想内涵进行描述;接下来的每一章,对选取的每一篇目进行解析和论述;章节之前的导读是该篇目的背景介绍,篇目的正文与解析以及相关字词的注释随文逐步展开,每篇还附有与篇目内容相关的背景阅读。在版式设计上,插入相关历史图片和梁启超不同年龄段的卡通形象。每篇目各个部分特意使用不同元素、不同字体颜色表示,充分发挥历史性和趣味性。
阅读梁启超之后,下一步就是引导小读者思考,增强互动性,激发他们的探讨热情。经过反复讨论,对小读者阅读之后的进一步延伸思考和活动进行考量,不能太繁复,但也不可太单调,因此总共设置了3种延伸形式,并设计了不同的标题标注:一个是“小问题”,激发小读者对本篇阅读或自我成长的思考,比如在《少年中国说》章节最后提问“按照梁启超的观点,现在的中国处于哪个年龄阶段”[2];一个是“单元活动”,加强小读者与父母、老师同学之前的互动,比如在家风单元最后提议“请爸爸或者妈妈给你写一封家信,为你的人生提出建议”[2]。还有一个是“花絮/链接”,在章节之后为小读者提供延伸阅读,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篇幅较短的文字内容,除此以外,还有图书、电影、网络公开课等不同形式,作者搜集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选取容易搜索到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内容,丰富青少年的阅读体验。
三、实践经验
笔者以往长期接触古籍类图书,因此以为普及性质的读物一般内容通俗易懂,不会出现太多审校的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内容上,存在核对引文是否正确、注释中的解释是否规范、拼音标注包括字母语调是否准确、历史事件的时间年代和人名是否准确、段落中语义表达是否清晰、内容包括外部链接的把握是否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疑问等问题;格式上,存在每一部分字体字号是否适合学生阅读、每部分内部字体字号颜色是否一致、小问题的体例是否统一、图注的位置是否统一、注释的标码格式是否一致、拼音的标注形式是否统一、章节标题的图案是否统一、大事年表中人物生平与背景事件是否区分等各类问题;由于这是一部普及类读物,设计元素繁复,所以在审校过程中还需要特别留意体例的问题。
在笔者收到书稿以后,搜集历史图片成为整个编辑过程的重要环节。图片的选取需要满足契合主题、精度高、时间年限足够等要求,在互联网中找图,总是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比如明明是李鸿章的画像却被标注为曾国藩等类似的笑话,此时就需要有足够的文化积累,另外还有图片的尺寸,比如横向或竖向,是否可以裁图以适应特定的版式,也需要与设计师沟通解决。除此以外,“花絮/链接”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对于笔者来说,要自己设计吸引读者扫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链接内容尽管没有在纸质书中呈现,但这部分的审校需要寻找最准确的版本核对,仍然不能大意。
封面和隔页设计不同于古籍类图书,除了要突出梁启超的青年形态,还要展现历史特色,并且贴近青少年阅读习惯。在设计之初,笔者收集了梁启超不同年龄阶段的形象,供设计师参考,最终决定使用20多岁的形象并进行特殊处理,封底摘选了孩子熟知的《少年中国说》片段。梁启超各年龄的老照片作為内文中每个单元的隔页设计,并引用不同单元中最能突出各自主题的原文或评价。
四、结语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回想这部书的编辑过程,对于刚刚入行的年轻编辑来说,书稿的审校就如同“一座大山”摆在面前。笔者刚收到书稿,大致粗略翻看感觉质量上乘,以为不出两个月就可以下印。然而送至资深编审老师,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其中的烦琐与艰辛,只有经历过之后才能深刻领悟。从最初的自信满满到后来的挫败无力,于笔者而言,审校的过程是整个项目最煎熬的阶段。此书的形成,要感谢审校过程中为笔者提供帮助的各编辑老师,他们非常负责任且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审校书稿。跟着他们学习审校,笔者得到的不仅仅是编辑经验和编辑知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于书稿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于每一个小问题的核查和考究的责任心,是编辑任何一部书稿最基本的素养。
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与各方相左的意见,比如投标过程中推荐专家的资格审查、编辑过程中封面人物形象的选择、筹备纪念活动中方案的编写等。由于出发点各不相同,难免出现不同的意见和要求。此时需要加强沟通,站在对方的立场,结合自己的角度,提出可实施的解决办法,尽量中和各方意见,以变通的方式达到各方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李婧慧.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的为人与教子之道[J].全国新书目,2019(5):10-11.
[2] 《梁启超:永远的少年》编委会.梁启超:永远的少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102,229.
作者简介:黄鑫(198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艺术文献整理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