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突破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困境的简单讨论

2020-09-10陈泽峰纪灏喆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25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成果转化社会科学

陈泽峰 纪灏喆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转化在评价方法、激励制度、保障制度三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简单讨论如何探寻并建立一条以人文社科成果转化发展为驱动、符合高校自身发展规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路径依赖;锁定

1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概念

高校的研究成果的转化,一般以提高社会和经济利益为前提,借助中介推广成果,使社会主体能够接受到研究成果的影响,或利用研究结果来实现其成果的价值。具体来说,人文社科的成果转化需要通过一定媒体或中介:可以是政府部门、专科院校或高校技术园。此外,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特点,其转变最终的实现方法往往利用成果进行管理、决定、咨询等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与自然科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不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很难抽出指标,并对其进行量化考评。

2路径依赖视角下下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路径依赖是指一个系统,如经济、社会和技术,一旦进入某个路径,就会因为惯性而不断地自我加强,最终被锁定在一个特殊的状态或一个单独的路径。近十年来,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建设,其开发过程与路径依赖论基本相符。由于产学研合作,新学科建设等理念的影响,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顶层设计、被动或主动升级,政府、资本、高校科研人员和高校生,经过博弈、联手,多次转移,最终促成高校的人文社科成果转化,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建设道路。这一路径形成后,便迅速推进体系建设,集聚正外部效应,促进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道路不断强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暴现出许多深层问题。

2.1评价维度单一

高校目前对科研成果的评估维度比较单一,仅对科研成果进行分级管理,却不分类管理。人文社会科研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之间必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两者的治理方法、评价机制应该有所不同。即使同样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理论性成果和实践性成果之间的评估标准也要有所区别。目前,高校对科学成果的评估有唯刊物级别倾向,忽视了该成果的潜在经济和社会价值。如果对科研成果不能客观精确地評估,就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转化。

2.2制度激励不足

普遍而言,我国高校尚未建立健全的科研成果转换激励机制,高校的科研管理存在着许多短视的问题。例如,重视立项环节、基础领域,唯成果数量,唯刊物论等。高校的研究者缺乏制度鼓励,更多的是机械性地完成科研工作;由于考核内容不包括成果转换等后续工作,因此科研者很少主动进行转换成果。

2.3缺乏保障

目前,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相关法律,并出台了配套的政策,鼓励高校成果转化。但由于承诺未能达到多数科研人员的预想,因此,大多数政策业没有提高研究者的热情。此外,目前促进科研成果转换的中介机构尚不发达,科研成果和市场仍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性。机构投入不足,人才储备技术力度欠缺,多方还需进一步沟通协调。

3讨论

"企业-高校-政府"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模式,作为一种主流的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复制。早期一批高校由于校企合作模式或校政合作方式的发展,迅速成为典范,从而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模式中,进一步提高了"企校政"中对高校的人文社科成果转换模式和示范的影响。当更多的政府和资本进入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转换领域时,最早采用这种模式和取得大量成功的学校就开始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基于对道路依赖的概念,探寻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过程,可以发现:从形成到固化,经历长期的曲折演变过程;而形成锁定关键事件的形成也并不完全是偶然,而是本身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的综合选择所产生,一旦新稳定的历史形成符合了历史规律,就会产生难以突破的道路依赖性。这种不断自我强化的道路依赖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认知、经济和治理,三者相互重叠,互相促进,不断加强。政府与资本的介入显然是目前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转化效率较高,易传播的模式。不可否认,多重外部因素集中支持和快速整合,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校人文社科的成果转变,达到理论上的效果,但没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公平性。由于我国高校教育科研人员、行政人员、高校生等内部驱动行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被动性,这种高度依靠外部驱动因素和大量资源投入的建设路径,最终极有可能发展为多种因素锁定的发展模式。

本文认为,摆脱道路依赖,探索和建立以人文社科成果转化发展为动力的道路,首先要符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律,高校需要配合外界力量,从内部实施完善体系设计。高校的路径依赖实际上是由政府和资本介入引起的“初衷”变质,、使行为变得僵化。然而,随着内部因素的不断整合和外需的变化,高校成果转换系统可能会重新启动其进程,从而开始重构。在锁定形成的新阶段,关键事件依然会推动高校成果的转化道路建设中出现新转向。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企业和政府在交叉领域会出现更加复杂的因素交换,未来的关键事件的形成难以再表现成单一的投入,或者是新技术、新理论的产生。因此,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多方共同建设。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政府对高校转化中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进行更新,并号召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将高校的成果转换为培育,空间合作系统优化和社会公共服务网络完善的三者相结合。另一方面,在目前中国高校探索的成果转变普遍不成熟的情况下,高校成果转化能力培养是一件长期的工作,不仅依靠高校自身,还需要当地政府、企业、社会的长期重视、培养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刘艳.高校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转化途径分析[J].高教学刊,2019(06):62-64.

[2]李炎.浅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19-20.

[3]谷德斌,尹航,杨贵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驱动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24-28.

[4]林华.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分类及其转化方式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03):70-73.

[5]王晓丽,高赟,张书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07):244-245+309.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成果转化社会科学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
社会科学总论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