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朗诵技巧的运用
2020-09-10肖楚蓉
摘要:朗诵是文学的有声传播艺术,以声动人,以情感人,是有着巨大感染力的;散文是朗诵体裁中的一种文学作品,散文的自然流畅、贴近生活、情感浓烈,为演员今后在表演情感戏打下基础。本文将从散文朗诵的轻柔化、写意化、音韵美和多样化四个方面进行举例阐述。
关键词:散文;朗诵技巧;运用
散文是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真实的记录与评述,而用有声语言朗诵的方式向受众娓娓道来,在传情达意上可以更好地弥补书面文字的空缺之处,与书面文字相比较为逼真、细腻、生动,诵之听之都耐人寻味。
朗诵者是散文作者的代言人,是为作者传情达意的发言人,要能够悟其意,表其情。散文的语言是没有严格的规律与要求的,但整体是连贯的,有情有意,致使对散文的朗诵也有较高的追求。声音美才能完整表达作品,这时,合理的运用适合散文的朗诵技巧,就能使之有更为流畅的语言声流,有较强的艺术吸引力。
读散文或是听散文,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难免和作者会想到一块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在看在想在思考,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散文的朗诵基调趋于平缓,是不会有较大的起伏的。作为一名朗诵者,如何运用适合散文的朗诵技巧来传递作者的感情思想,让这个平缓的过程不再平缓,正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一、轻柔化
散文在句式描写上是比较自由的,它的语言是简洁且质朴的,文中的语言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相当接近,使之在朗诵时,朗诵者的声音处理也需要自然、流畅、真实、生动。通常从艺术要求来看,所有的朗诵应由其特有的语言节奏,散文也不例外。可是,散文的朗诵节奏只不过是在生活语言的自然节奏基础上稍微有所提高,表达语言是轻柔化的,不会是强烈多变、大起大伏的,而应如小泉涌出、好友谈心、自感自悟、朴实自然。
以谢冕的散文《读书人是幸福人》为例,“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作者是处于一种思索的状态,思索是静的,是循序渐进的,不是吵闹的、不安的,此时朗读者也要通过对声音的控制,让“想”这个状态成为一个有声的表达,声音应该是轻轻柔柔的,而不是强烈富有反差的,通过声音的轻柔化,使得这个“想”已不再是作者想,也是朗诵者在想,更是受众听到声音后同步也在想。“由此我又想……”这时的“想”是跳脱出了之前想的思绪的,不仅是作者在转念一想,也让朗诵者和受众同样的在转念一想,这时朗诵者的声音应与之前的“想”有个转折点,可以适当运用停顿,用声音表达一种突发奇想的感觉。但是要清楚这些“想”的描述与表述都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状态的,此时,朗诵者的声音要时刻以轻柔化的表述来叙述这些作者的所思所想,如同细水长流一般将作者的自感自悟成为大家的所感所悟,让朗诵者、受众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对话。这是强烈多变、大起大伏的朗诵方式所不能呈现的,在这里轻柔化的语音处理是朗诵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将作者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外化的朗诵技巧之一。
二、写意化
散文写人或是写事,其实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更深层来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正是散文的这一大特点让朗诵者在朗诵散文时要注意语音对写意化的处理,在朗诵散文时,自己与作者的思想交流融合,要通过声音对不同事物的处理以达到写意化的表述,则能更好的抒发散文的精髓——“情”。
以散文《阳光下的藤椅》为例。该文章开篇就写到“‘吱咯,吱咯’,一阵熟悉的响声飘入耳鼓,我知道姥爷一定又躺在藤椅上欣赏那些花了。”,在这里,作者以藤椅作为开场,看似在描写藤椅,但实则是以“藤椅”这个形,来表达“敬爱姥爷”的神,朗诵者对声音的处理,不能一昧追求对藤椅拟声词的真实感,而是要抓住敬爱姥爷的神,在说“我知道姥爷……”这句话时,是对姥爷生活习惯的熟识度表达,声音是甜的,而不是失落、沉重的。而后对姥爷和我之间进行描述“姥爷不是很爱说话,闲暇的时候,除了摆弄那些花,就是戴上那副老花镜,翻翻破旧的文库辞海。小时候,我有不知道的词呀、典故呀、人物呀,只要跟姥爷说一声,他就会戴上他的老花眼睛,翻开厚重的辞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首先,朗诵者要明白,整个文本所表达的画面必须通过声音来展现,那么在进行有声表述时,声音就要进行写意化的处理,将画面用声音呈现给受众,例如“摆弄”、“戴上”、“翻翻”这些动作性强的词可以稍作重音处理;其次在呈现姥爷的行动线的同时,不能丢下作者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声音也是要有态度的,例如“满意的答复”,这几个字看似简单,但在表述中声音不能过于平淡,要抓住作者的感情,声音中透露着满意和喜悦,要注重声音的写意化处理,紧扣文章的情感。巧于运用写意化这一手法去传递作者想要表达和抒发的内心情感,这样朗诵者的朗诵才是有效的。
三、音韵美
散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规整的节奏和严格的韵律,但是也讲究节奏和韵律,这种节奏和韵律也就是音韵美。在散文朗诵中的声音节奏也可以依附于原有文字的节奏可一步步通过声音的处理来加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使文章具有音韵美。
比如在朱自清的作品《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其结构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在语音链上产生音顿律节奏群,形成了特有的音韵美,在朗诵时,声音要轻快活泼,例如对“打”、“踢”、“赛”、“捉”这几个字眼的处理,就需要有童趣。在“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描写中还运用了触觉,以对偶叠词手法,它的句式整齐,富有节奏。用风的轻来衬托草的软,那么在表达时要突出“风”的轻柔和“草”的柔软,在朗诵时声音就不能有很强的重量感,是轻的、柔的,也是缓慢的。让读者能够通过声音对音韵的诠释,切身去感受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其音韵美。
四、多样化
散文取材是十分广泛和自由的,可以叙述事件,可以描绘人物形象,可以借物抒情,也可以提出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调整和随意去改变。散文的语言形式是多样化的,散文的朗诵语言处理也是多样的,朗诵者要根据不同语体风格做区别处理。
例如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里使用了虚词“啊”,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思,但是却缓和了文章的气氛和节奏,在朗诵时,可在这个虚词处增加停顿或是运用气息,用声音的状态去抒发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眷恋与赞叹的情感。同时,在“清”、“静”、“悲凉”声音要轻,要真,用声音去抒发真挚的情感,要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有感而发,用声音去引导我们的头脑尽情的去想象,释放心灵的眼睛,然后通过抒情的语调,将听众引入这诗一般的美妙境界,让朗诵者与听众都能得到净化。
朗诵散文这样的文体形式,绝不可自我欣赏,或者自言自语,要区别于小说或是戏剧中的人物。朗诵者在朗诵时不仅要注意声音节奏的高与低、抑与扬、轻与重、停与连等起伏的变化,还要合理恰当的运用轻柔化和写意化甚至其余的朗誦技巧,让受众欣赏文章所传达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闫露.现代散文审美性教学研究[D],2015,山东师范大学
[2]刘志荣.把握散文情感,尽扣文本阅读[J],2019
[3]徐贞同.略论散文语言的音乐美[N],2005
[4]张艳丰.散文的节奏及在译文中的处理[N].2004,山西大学
[5]王彬.时代呼唤真诚的散文[J].2018,鲁迅文学院
[6]杨春华.研习现代散文,培养审美意识与能力[J].2019
作者简介:
肖楚蓉(1996—),女,汉族,云南曲靖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