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思想教育
2020-09-10刘伟生
刘伟生
对学生,我们一向是既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又嚴格要求,积极引导。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的教育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结合起来。这一句话对学校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的学校思想教育,既要帮助学生认识今天,探索明天,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又要帮助学生了解过去,认识昨天,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必须立足于一代新人的培养和造就,立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应是当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历史的反思,现实的启示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精华,至今仍大放异彩。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寻找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原因,人们发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东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尽管人们对“21世纪将是儒家文化的世纪”多持怀疑态度,但中国传统文化将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较大影响则已有共识。
二、丰富的内涵,不竭的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生存式样系统,具有集成性和延续性的特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又会产生变迁与转换,并在社会中发挥着规范、类聚乃至再生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代转换意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已经成为当代学校思想教育不竭的源泉。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显著标志,也是人生的重要道德准则。从《战国策》、《汉书》中提到的“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意识;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键奋进的民族精神,到‘顾炎武所主张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意识;从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到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性格,这些对民族共同命运的关注与支持,对祖国热爱的浓厚感情,勇于为祖国昌盛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今天,爱国主义与热爱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对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重义轻利精神
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义利关系问题上“以义制利”“义以为上”的义利关系准则。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以为上”。在义利发生矛盾而二者不可兼得时,则舍利而从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行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以义制利”既不可能是纯粹的利已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在孔子孟子看来,只要是符合“义”的“利”,不但不应回避,反而应努力去争取。况且事关老百姓的“利”应“因民之利而利之”。总之,传统文化在义利观上,还不是卑利、贱利,根本思想是“以义制利”,而不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在今天,我们给“义”和“利”注入新时代的内容,进行现代化诠释,更应该以重义轻利的思想来教育青少年学生,从而来制约和弱化消极因素的影响,抵制拜金主义。
3.“尽心知性,止于至善”的修身精神
儒学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要把一个人自己内在所有善的本性阐发出来,并用善良本性去爱人,去教化和感化他人,从而实现和完成“至善”的理想。《大学》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的基础。在传统文化看来,修身是一种相当克已的人生实践形式,不具备近似严酷的牺牲精神是不可能达到完善其自我修养的目的的。同时,强化人的自我修养,以修身正其行,又并不是不可能的人生实践行为,这就要求人们在自己的人生实践初始阶段,注意加强自己和德性修炼。讲求“仁”、“义”,追求“智”、“信”。在待人处事上,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传统美德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青少年学生个体完美人格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
4.“普通和谐”与“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和谐、包容精神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一种强调不同事物、因素、成分有机结合、适度调理的思想。“普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我心身内外的和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构筑和谐,传统文化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规范。“地行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达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父慈子孝”、“父兄弟悌”,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提出 “盖崇德莫大于安身,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重乎寡欲,是故君子安其身而动,易其身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故寝蓬室,隐巷陋,披知褐,茹藜藿,环境而居,易衣而出,苟存乎道,非不安也。”以乐天安命,达到一种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境界。剔除和谐及包容中的一团和气、不讲原则等消极面,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人与人、人与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层面,对于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合理地扬弃,批判地继承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斗中的地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宝贵的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至今仍大放异彩,许多积极的成份对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教育仍有许多的启迪。
对优秀部分要进行认真的弘扬,对精华与糟粕相交织在一起的部分,要认真寻找其合理内核,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和扬弃,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扬弃、批判地继承,无疑会有助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会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