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舆论引导
2020-09-10李梦迪
摘要: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也给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府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现实表现,并探讨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提升途径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63-02
在舆论引导的实践过程中,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尤为重要。可以说,与日常社会或热点问题、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相比,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难度更大,能力要求也更高,与此同时,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效果也最突出,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问题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改变政府舆论引导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公关危机,在事件中,政府处于一种非常规的决策环境,突发事件走向的不确定性和紧急性使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对事件作出准确的回应,安抚民心,破除谣言,维护社会整体的稳定,对政府而言既是一个重大考验,也是舆论引导工作的关键[1]。
除此以外,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显著且深刻地影响了政府的舆论引导工作。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拓宽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更多的人开始参与到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有些人对政府发布的信息开始持有保留和怀疑的态度,这些都使政府的舆论引导难度加大,过去打压消息、发号施令的“老一套”已无法应对如今更复杂的舆情[2]。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达主流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舆论影响力,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政府有必要建立起更高效、畅通的舆论引导机制,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二、现实表现: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舆论引导力
(一)模糊回应,引爆舆情
在突发公共事件出现的早期阶段,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尤为重要,受到冲击的民众急需官方发布的准确消息,了解事件真相,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迅速作出回应并妥善处置,然而,为了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保证所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且有些地方和部门在舆情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不畅通、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降低了政府回应的速度;另外,既有舆情管理规定过于陈旧、不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状况,管理部门交叉合作存在难度、无法形成有效引导等情况,都可能使政府部门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损害自身公信力,并滋生各种谣言。
(二)居高临下,拿腔拿调
现在,个别部门和官员还存在“官本位”思想,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拿腔拿调,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布的信息大多为长篇大论的公文稿,且大多是居高临下、单向灌输,并非双向互动,传达的方式也比较生硬,多为说教式的劝服和引导,忽视了公众的反馈和诉求,这种话语体系与公众的述求相对立,很容易伤害公众的感情,招致人们的反感和抵触,自然不利于发挥舆论引导作用[3]。
(三)草率脱责,急于切割
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个别官员担心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殃及地方或部门形象甚至自身前途,因此可能通过瞒报、漏报、缓报以及虚报等方式来脱责,急于将本部门与突发事件撇清关系,对民众的诉求则选择忽略,但这恰恰使政府权威舆论在突发事件中无法起到引导作用,不仅错失处理危机的大好时机,同时也给媒体和公众留下逃避责任、没有担当的负面印象,不仅无法起到安抚民心、维持稳定的作用,甚至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三、治理反思: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途径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连带效应,可能引发次生或衍生事件,继而产生涟漪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局势恶化并出现更大的危机[4]。该类事件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灾难,当事件的进展处在关键时期时,如何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来应对事件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事件的发展方向,若处理不当,政府层面将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若处理得当,将由被动变为主动,增进与公众间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影响,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如何提升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力至关重要。
(一)主动发声,安抚民心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政府必须抢先公布事情真相,才可充分发挥出舆论引导的作用,从而树立政府权威,取信于民。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立刻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介入事件,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事发现场并发回相关报道,控制事件发展的舆论态势。
同时,应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舆情应急机制,在事件发生后,由对口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走到民众面前,充当发言人的角色,直接面对媒体和公众,并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更新已发布的信息,这样可以保证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使民众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同时形成相对宽容的民间舆论环境。
政府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大局意识,保持清醒,在满足公众对事件知情权的基础上,讲究报道的艺术与分寸,通过设置议题和控制议程的方式,消除事件真相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弱化公众对政府在事件中暴露的失误的消极印象,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终起到妥善解决事件的作用。
(二)倾听民意,赢得民心
高高在上的形象给政府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不小的阻力和困难,在汹涌的舆情面前,如何避免对抗性回应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现阶段,各级政府仍需进一步转变理念,将“官本位”思想转换为“民本位”,在思想上清除官僚主义的落后观念,深刻认识到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只有主动走近人民,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牢牢占领舆论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党和政府在服务人民上应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在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民众表现出不同需求,政府只有倾听民意,正确回应,才可赢得民心。在事件出现时,民眾有强烈的知情需求,渴望了解事情的真相;在事件的持续推进阶段,他们的安全需求与尊重需求显现出来,即事件负面影响是否会影响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期待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尊重自己合法权益;在事件结束后,被影响到的民众会表现出明显的情感需求,渴望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希望能够从社会中收获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在事件后期的处理与整顿中,民众也会表达出自我实现的需求,即渴望参与到事件后期的处置之中,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希望通过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事件的圆满解决等。
此外,政府要真正了解民众需求,转换执政理念,就需要尽可能公开行政行为和政务服务过程,在事件处理的各个环节做到“阳光行政”,广泛接纳民众参与,并要建立高效透明的反馈体制,关注民间舆情中反映出的焦点问题,用彰显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社会的舆论走向,同时与民间舆论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使政府舆论引导民间舆论朝好的方向发展,这能保证事件的解决结果是民心所向,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也将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得到提升。
(三)肩负责任,勇于担当
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多次被提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曾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舆论工作正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如果政府缺乏责任意识,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就会渗透其中,在事件中大肆传播负面价值观,煽动群众情绪,因此,认清使命和职责、切实筑牢舆论防线、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政府而言极为重要。
此外,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主流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向民众传达中央的声音,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进行议程设置,并对民间中的各种舆论进行把关和过滤,避免民间舆论中的不实消息影响民众,使他们产生焦虑、恐慌的情绪。
四、未来展望: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的发展方向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诺曼·奥古斯丁认为:“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含着成功的种子。”对于政府而言,突发公共事件和危机具有两面性,妥善处理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政府形象,处理不当则会激化社会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要重视民间舆论,充分发挥政府舆论在应对事件中的功效,并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良好互动。
此外,政府部门之间应加强在事件中的合作交流,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即不同行政级别、行政体制的部门单位单方面地封锁消息,使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整个社会之间形成社会信息的封闭和隔离,继而导致不同部门发布的信息相互矛盾。正确的做法应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管理机制,通过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以便在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妥善应对。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要不断改变传统处理模式,积极探究新的舆论引导途径,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同时勇担责任,主动发声,倾听民意,以赢得民心。
参考文献:
[1] 王世彤.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的变化分析[J].求索,2016(6):75-77.
[2] 曾白云.新媒体时代的政府舆论引导:困境与策略[J].领导科学论坛,2018(13):26-27.
[3] 杜生权.自媒体时代政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基于多元治理的视角[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64-67.
[4] 張勋宗.微博与其他媒介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之比较分析[J].新闻界,2016(3):47-52.
作者简介:李梦迪(1995—),男,山东莱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