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情,抒画意
2020-09-10黄琼慧
黄琼慧
摘要:幼儿园语言教学中重要的类型之一就是儿童诗中的儿歌,如何真正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体验儿歌,发展语言表达、审美意识、创造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出发,探索了在儿歌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动画和图谱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的动态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儿歌;教学
现代技术越来越发达,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体现了老师与时俱进,也充分说明了多媒体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静止图片所无法解决的难题。通过多媒体声、图、动画三位一体的手段,为幼儿营造一个充实而动态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的兴趣。教师现在用的最多的是PPT,将教学内容和创编的内容都制作成PPT的形式、结合音效,更直接生动、更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激发幼儿的兴趣。
1 巧用多媒体动画,突破儿歌教学的重难点
在儿歌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然而孩子无法对作品产生共鸣,还会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在多媒体动画创设的情境中声像结合,在活动中再现故事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幼儿进入故事情境,幼儿能更加敏锐地调动现有经验感受故事内容。以大班的儿歌《小熊过桥》为例,《小熊过桥》是一首有趣、励志的儿歌,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是理解小熊的心情,懂得遇见困难要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像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在优雅的音乐声中、在优美的故事画面中,孤独的小熊落寞地走在寂寥的森林里。孩子们仿佛也跟着来到了这个童话王国,在这个时候,他们就是那只孤单又害怕过桥的小熊。加上开放式的提问, “小熊要干什么?它走到桥上有什么感觉?后来小熊是怎样过桥的?”等等的问题,循循善诱,小熊的形象就非常鲜明的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小熊过桥。同时通过引孩子们仔细观察,回忆动画内容,就很容易进行回答了。在后面的环节中就可以通过动画、通过模仿动画中小熊的动作和表情轻松达到理解儿歌内容,解决活动重难点:在理解小熊的心情基础上,明白了遇见困难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并解决问题。活动的结束向幼儿讲述故事具体内容并让幼儿在完整欣赏儿歌。
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使得突破重难点不是问题,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点具象化,将重难点与图像结合,教学内容反而变得深入浅出,幼儿能够直接感受,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2 巧用多媒体动画,深度感受儿歌的韵律
儿歌的韵律美、朗朗上口、富含节奏……都是教师选择儿歌作为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重要原因,通过动画的形式,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动静结合并且充分调动幼儿的五官,将幼儿带入儿歌的意境之中,同时让他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儿歌中韵律的美丽。
如教学儿歌《八只小狗抬花轿》,在这个儿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也是多媒体动画的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创设一个故事的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有了兴趣,那么对于儿歌中一些较为难以理解的词语也有了学习的激情,他们会愿意去主动的学习,但是在这首儿歌的结束环节,再采用了一种不同的教学策略——音乐教学法,通过配合儿歌的歌曲伴奏来示范朗诵儿歌并出示动画:
无音乐朗诵: 配乐朗诵:
八只小狗抬花轿,老虎坐轿把扇摇,
一只小狗摔一跤,老虎对它踢一脚,
小狗气得汪汪叫,老虎却在睡大觉,
小狗抬轿到山腰,想个办法真正好,
一二三,往上抛,老虎摔了一大跤. 八只小狗/抬花轿,老虎坐轿/把扇摇,
一只小狗/摔一跤,老虎对它/踢一脚,
小狗气得/汪汪叫,老虎却在/睡大觉,
小狗抬轿/到山腰,想个办法/真正好,
一二三,往上抛,老虎摔了/一大跤.
《孫悟空打妖怪》从儿歌内容上来说,它是一首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传统连锁调儿歌,主要描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打白骨精的情节,大家都非常熟悉。 在生活中,他们对这些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打妖怪的事也很感兴趣。那么怎么样才能学好这样一首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的儿歌呢?很明显这首儿歌的形象人物主要有5个: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老妖婆,这几个人物的形象如果采用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教师画图谱这类的方式,但是这样毕竟是手工制作、非常容易给孩子形成一种老师画的或者说制作的形象和动画片是差距非常大的!可以直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笔者认为直接采用动画片中他们耳熟能详的形象更加有利于他们记忆、理解、表演这首有趣的儿歌,于是将动画片中的形象截取下来,制作成多媒体,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表现出这种连锁式儿歌的特点,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最后在加上配乐朗诵,儿歌的伴奏,儿歌的节奏性和音乐性一览无余,孩子们既是在玩,又是在学习,那么有趣的课堂!
3 巧用多媒体图谱,展开创编的翅膀
在儿歌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动画让孩子们在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将教学活动情景化、有趣化、生动化,能大大提高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和信息的有效接收。在教学《小圆形变变变》中,有句式练习:小圆形变变变,变个苹果红又红。在创编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圆,并启发幼儿联想:小圆形还可以变什么呢?变出来的东西是怎样的呢?当一位幼儿回答“可以变饼干”时,笔者鼠标点着某个圆,手指轻轻一按,“饼干”就出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了,回答也积极了。这就是使用ppt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利用“触发器”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触发器可以轻松达到点击某一个目标达到触发动画的效果。笔者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在创编环节就采用触发器作出孩子们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的效果。
其实从上述的这些例子中不难发现,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儿歌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发挥孩子的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甚至是身临其境的感观来感知儿歌的内容、儿歌的意境,多媒体技术使儿歌中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变得赏心悦目,使孩子能感受到儿歌中有画,画中有儿歌,儿歌是轻松而富有童趣的。正视儿歌的本意,让孩子们学习儿歌也学的轻松而童趣。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南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