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之名》中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

2020-09-10赵玉哲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

摘要:自2018年爱奇艺以《偶像练习生》引发偶像养成类节目热潮后,腾讯、优酷等热门视频平台相继推出了自制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优酷视频在2020年6月起播出的《少年之名》占据了时下热点。节目中,嘉宾导师利用语言和行为进行“角色扮演”,成为了该节目的特色。

关键词:偶像养成;非角色表演;嘉宾导师;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123-02

一、引言

1986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在京召开“电视节目主持人专题讨论会”。与会学者壮春雨针对节目主持人这一群体,提出了“无角色表演”的观点。不久后,一线从业者陈佩英结合实践感悟,发表了文章《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1989年,学者壮春雨以《论电视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一文,再次引起业界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关注[1]。1994年,一级导演、文艺评论家黄海碧再议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时表示,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以“无技巧”为最高境界,进一步深化了大众对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认识。此后,学界、业界大量类似文献的出现,使节目主持人“非角色表演”的观点根深蒂固。

但是,以上文献皆以电视时代为研究背景,如今互联网和新兴媒介的发展势如破竹,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还带领我们迈入了网络综艺时代。其中,偶像养成类节目因其新颖的模式和年轻化的表达满足了年轻群体的创新期待视野。以《少年之名》为例,嘉宾导师通过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扮演”,承担了“隐形的”主持任务。节目中四男一女的导师阵容,仿佛四菜一汤,分工明确、搭配均衡。

二、“表演”与“扮演”的区别

“表演”一词在百度汉语的解释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电影、戏剧、舞蹈、音乐、杂技等各个艺术类型的演员,把情节、人物或技艺表现出来;二是指各种技术、技巧的显示。百度百科将“表演”释义为著作权法术语,指表演者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的作品,如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可见,以上解释均明确指出“表演”活动的承担主体是演员,演员需要依照文学剧本呈现角色,塑造形象。

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中,“扮演”这一概念虽然也有演员装扮成戏中某一角色演出的含义,与“表演”相近,但是不尽相同。百度汉语并没有强调“扮演”行为必须由演员来进行,而是指个体化装成某种人物出场表演,重点在于突出人物的作用或功能,如“科学技术人员在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难看出,表演与扮演的最大差别在于:表演强调人物塑造,扮演强调功能发挥。在《少年之名》中,嘉宾导师利用自身性格特点和专业优势来塑造形象,并不是在呈现剧本中的其他人,而是要扮演好个人角色,以发挥出配合栏目风格、推动节目进程、调节现场气氛等重要作用。因此,嘉宾导师的主持是无剧本的个人“角色扮演”,而非依照剧本的表演。

三、《少年之名》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及特征

不同于西方现代戏剧演剧学派对“表演”的定义,几位嘉宾导师在节目中并非“体验角色”或“体现角色”,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没有脚本依据,需要对未知的情境作出回应。《少年之名》中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需要通过行为、语言和角色冲突来实现,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在未知的情境中有意识地行动,控制自我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用戏剧类比人生,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角色、呈现剧本,即表演。由于“自我”与“表演”密切相关,他进一步指出“在我们太人性的自我与我们社会化了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异”[2],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个人对“自我”行为、言语等的控制。所谓“太人性的自我”,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中的“本我”相近,代表了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弗洛伊德分别把中间层和最外层的人格称为“自我”和“超我”,它们在理性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一起控制着“本我”。可见,社会学、心理学都发现了“控制”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适当地戴上“假面具”来约束最原始的本能、冲动、不安等因素有利于人际交往和传播。

嘉宾导师在演播阶段,有意识地筛选语言,变换声调、音韵、节奏,配合适当的副语言辅助表达,以达到烘托氛围的目的。这时,嘉宾的行为就带有自我约束性,即控制。

作为飞行导师亲临《少年之名》第一次公演现场的王嘉尔,贯彻了他在公众心中长期塑造的幽默人设,依旧扮演着搞笑、活跃气氛的重要角色。节目中,面对台上选手突然来袭的土味情话,王嘉尔用“离席”的方式回应。这种刻意地“愤然离席”就是有意识地痕迹性扮演行为。但是,“演”要讲究“控纵结合,张弛有度”,当选手第二次发问,王嘉尔欲要起身还未起时,邻座的郭敬明提前反应,迅速按住王嘉尔的手臂配合演出,王嘉尔便顺势坐下。两位嘉宾的默契配合推动了“角色扮演”的顺利实现。这种配合主要依靠“控制”,一方面,郭敬明及时行动,控制了王嘉尔的行为;另一方面,王嘉尔顺势而为,恰如其分地控制了自己的扮演行为。

可见,嘉宾的角色扮演并非在“假定的”情境中塑造形象,而是在未知的当下,有意识地作出反应。在中国古代,荀子构建了儒家最完备最实用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理论。证明“控制”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手段,即“角色扮演”的有效途径。

(二)用专业的点评和教学示范,深化形象

欧文·戈夫曼对符号互动论的重要贡献就是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认为,人们在人际互动时,为了在他人心目中塑造预期的印象,不仅要控制“自我”,还渴望“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个人需要表现自己,给他人留有某种印象,以此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自己的意图而行动。這种行动在《少年之名》中,主要体现为嘉宾导师需要利用点评和亲身示范等行为,使训练生认可自己,并按照指导加以练习或改正不足。

《少年之名》的幕后导师张艺兴是全民熟知的偶像,具有多年海外练习的经历和从业经验。在幕后训练中,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参与教学指导。选手在练习中道具使用不当时,张艺兴亲自拿起道具玫瑰花用牙咬住,设计新的动作,以专业的点评和亲身示范为练习生提供帮助,强化了自身的专业印象。面对练习生表现每况愈下的情况,虽然一度沉默和思考,但是在采访中他说:“我这个人做事就是比较负责,我能做的就是奔向这些练习生,告诉他们啥是对的啥是错的。”真心且朴实的语言,既符合张艺兴以往建立起来的形象,又突显出导师的责任感和专业度。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提高了节目的专业度和可信度,另一方面是其实现“角色扮演”中印象管理的重要一环。张艺兴用来鼓励选手的一句“人生没有淘汰,只有转换舞台”,在节目播出后也成了金句。

同样地,在选手质疑郭敬明的选择时,身为专业音乐人的胡彦斌导师,用一段即兴的口语表达回应选手的不礼貌质疑:“请你保持对每个人的尊重,不要动不动就冲动,只有你一直保持出众,这个舞台会还给你轰动。”不仅巧妙地帮助郭敬明化解了尴尬局面,信手拈来的填词更是展现了自己过硬的专业素养,被选手们欢呼“高级”。

(三)公开表露矛盾冲突,制造看点

“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首次在戏剧中启用第二个演员,旨在制造对话,为矛盾冲突创造机会。在戏剧理论中,戏剧冲突可以表现出人物性格和剧本的立意。

在偶像养成类节目中,冲突的爆发有助于嘉宾导师实现“角色扮演”。《少年之名》节目中,导师们为了满足各自角色扮演的需要,会公开表露对立的观点,制造看点。

在少年们的首秀舞台表演中,有年纪稍长的选手表示,如果“进港”失败,会选择放弃。一向以严厉著称的导师胡彦斌立刻表示不满,并说:“你在这个行业出道以后,会面临多少事情让你放弃。放弃是很容易的,要一关一关熬过去,才是最难的。”而同样拥有多年练习经历的导师程潇,则站在体量大龄选手的苦衷角度,公开表露:“我和胡彦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不一样,我觉得你的担心都是在这个年龄你应该担心的事情了。”最终,程潇在导师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选择用“守护票”护送这位选手成功进港。对此,程潇给出的解释是“我想给你人生在这个行业的最后一次机会”“希望你能够珍惜这次机会,就当是回归初心”,说服众人。

郭敬明在《少年之名》的点评始终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即选手口中的“善良”“独立思考”。郭敬明的存在就像这个舞台上的“调和剂”,每当其他导师从专业角度对舞台进行一针见血的批评时,他反而会给予肯定,“谢谢你们这些阳光男孩给阳光女孩带来的快乐”,也会为导师误解选手的态度解围,指出舞蹈编排平淡、服装道具不搭配、选手未能展现真实实力,随即请求音响师播放《少年之名》主题曲,3名选手临时跳舞等;但是,当导师评价一味地向好时,郭敬明也会坦率地指出不足,如“你们这组是我目前看着最不舒服的一组”“你们对于各自表现的空间分配上面,是我目前看到最失衡的一组”“这是一个比赛,你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公平展示自己的机会”“你们这一组,强的人特别强,弱的人成为背景”等等,在一次又一次意见的针锋相对中,导师们既能够制造看点,又强化了自身“人设”,更好地实现“角色扮演”。

四、結语

《少年之名》中嘉宾导师的“角色扮演”是节目内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众多舞台之间的“调味剂”,成为了节目的重要看点。

参考文献:

[1] 壮春雨.论电视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6):50-54.

[2]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纽约:双日出版社,1959:3-4.

[3]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28):64-70.

作者简介:赵玉哲(1996—),女,河北衡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
An Overview of Cosplay1: Exploring the Subculture角色扮演亚文化纵览
Cosplay Is a Business and It Is Suffering角色扮演行业正在遭受冲击
The Psychology Behind Cosplay角色扮演背后的心理学
角色扮演:让小学英语教学更精彩
角色扮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谈初中地理角色扮演法的实施
探讨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刘娜: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