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形象塑造:用户生成视频下的人本体验

2020-09-10卢秋燕李悦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卢秋燕 李悦

摘要:网络为城市形象建构提供了数字化平台,用户生成视频激起了网络用户自我表达的欲望,两者结合构筑起镜头下城市形象建构的人本体验。本文通过对17部记录广州城市生活的用户生成视频文本的分析研究发现:用户生成视频颠覆了单一模态的交流模式,以多模态手段记录广州城市生活的百态,用平视视角呈现真实的城市人文景观,成为视频生产者参与建构城市形象的实践;视频中的文字不再被精心打磨,取而代之的是口语化、碎片化的语言,是视频生产者对广州城市“彼时彼景”的感知体验。

關键词:广州形象;用户生成视频;人本体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05-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网络视频视角下的广州形象‘自塑’与‘他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GZQN59

一、引言

作为亮相于公众面前的名片,城市形象已不仅仅是其自然景观、城市建筑、贸易水平的代名词。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可被感知的城市形象是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沉淀。城市形象具有客观形态,这是由城市的建筑、街道、风景名胜等组成的。城市形象又具有主观形态,城市的整体印象既是居民们的心理归属,也是与它接触的群体对它的整体评价。网络“使各种信息传播突破原有的地域与传播渠道的限制”[1],为数字空间下的城市形象建设提供了新路径。反观城市形象建设,它必须依托某种媒介展现于受众面前,给予受众感知与判断的空间,用户生成视频正是网络迅速成长、网络平台成熟和普及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媒介。它的生产、下载和转载促成了视频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视频生产者获得了表达自身对城市评价的机会,受众获得了城市形象建构的想象空间,他们形成了对城市的主观认知,城市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构。那么,用户生成视频的生产者主要使用哪些符号对镜头下的城市进行解读和阐释呢?这些符号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主观认识?这些答案对于数字化时代下的城市形象建构具有新的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基于视频对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楼毅[2]等以城市宣传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叙事特征和策略,发现“城市形象宣传片将一座城市的自然风光、建筑地标、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内容浓缩凝练在一部视听专题片中”[3]。“高大上”的俯拍视角和视觉审美的追求使得城市形象宣传片同质化严重,表意形式雷同。薛芮等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背景下逐一分析了短视频新闻形态的传播特征,认为“短视频的一大技术优势就是第一现场影像素材带来的视听感官刺激”[4]。刘明明[5]等探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城市形象进路,发现城市幕后的参与和建构主体仍然是城市形象的建设者。城市建设需要依靠这些建设者协调好城市感知与城市资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推进健康城市公共空间的构造。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通过视频研究城市形象建构主要集中在短视频的传播力、传播效果的分析,而基于用户生成视频的话语模式与城市形象建构的内在关联研究较少。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形象宣传片不能满足城市个体的情感表达,短视频应用软件崛起,为网络用户参与城市形象建设开创了新的空间。基于以上所述,本文以广州为个案,选取爱奇艺、腾讯、优酷平台上记录广州城市的17部用户生成视频为研究文本,剖析镜头下广州形象塑造的景观。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用户生成视频(UGC)

用户生成视频由“用户生成”和“视频”两部分构成。“UGC是用户生成或创建内容的总称,通常指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6]用户生成视频依赖技术的更迭,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以网络用户自发生成的作品为传播内容。《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将视频定义为“在电视传播中特指和‘伴音信号’(音频)相对应的图像信号”[7]。可见,用户生成视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时代下融合了声音、文字、图像等元素的数字化产品。用户生成视频是用户自发创作的内容,它首先体现出网络用户的自主性。用户生成视频为网络用户搭建空间,激发他们对所见所闻进行记录、传送、重现的热情,成为他们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段。其次,用户生成视频主要投放在资讯客户端、在线视频网站、社交平台等,“这些作品不再只是家庭范围内的消遣,他们的目标对象已变成熟人圈以外的人群——社会公众”[8]。用户生成视频中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互动性,公众可对视频进行点赞、评论,与视频生产者还有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最后,“随着智能网络移动设备的普及,大众获取及传播信息的载体逐渐从PC端转向移动端”[9],围绕手机功能开发的视频录制应用程序日益增多,为用户群体生产、上传、下载视频提供了便利。据《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统计,“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含短视频)已达7.25亿”[10]。这是新媒体带来的颠覆式改变,使得用户生成视频具有广泛性特征。

(二)体验人本观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取向虽然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引领语言研究的发展,但均因为他们奉行“关门打语言”[11]的总方针,摒弃了人本因素的影响。建立在后现代体验哲学基础上的“体验人本观”在语言研究中重拾人的因素,提出“现实—认知—语言”核心原则,倡导“语言是在对现实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12]。体验是人类在所处世界中的经历,是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人们通过认知加工对所认识的世界进行判断、阐述和重构,语言便因人本因素而有了不同。正如温格瑞尔和施密德所说,“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如何结合使用,取决于人们对于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13]。体验人本观承认体验和认知的互动作用,推动了语言研究走上新台阶。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根据《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9上半年度APP分类排行》,腾讯、爱奇艺、优酷分列2019上半年度在线视频APP前三,网络资源高度集中在这三家视频网站。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判断抽样”方法从这三家视频网站共选取17部用户生成视频展开文本分析。研究将文本内容界定为网络用户自发拍摄的、展现广州城市生活的影像记录,包括城市典型地标性景观(如广州塔)、交通运输场所和城市特色美食。另外,还依据视频相关度选择2017—2020年间记录我国市民(共13部)和他国游客(共4部)对广州城市形象感知的视频(详见表1)。随后,本文从体验人本观视角剖析17部视频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分析视频用户对广州城市的“人本体验”。

四、视频下的人本体验

人们在面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概念、范畴、思维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人类识解世界的方法并不全然一致,这就导致了人类在范畴概念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14]正是人们认知中的异中有同保证了人们能够相互理解,保证了交流互动的有效性。

本研究选取的17部用户生成视频由图像画面、语言文本、解说聲音3种模态共同搭建意义空间。视频中的文字模态一般为屏幕下方出现的解说文字,也可以是位于画面某一方位、经过特效处理的解说文字,统称为字幕。字幕在视频中虽是一种附加元素,但它与声音、图像组成了共时空间的传播渠道,有效强化了声音和图像所传递的信息的准确性,减少了由外部噪音、解说者口音等因素引起的误差。因此,字幕是视频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语体会因语言使用范围、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用词特征。”[15]视频用户一般不会准备解说词,而是随行走路线即兴表达,因此文字模态充分展示出视频用户对广州形象的人本体验。对17部用户生成视频的文字进行统计分析后,研究发现,视频中的文字表达主要具有4个特征。

(一)语气词下的人本体验

有学者认为“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了,表示语气”[16],一般可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17];也有学者认为语气词“可以用在句中主语、状语的后头”[18]。无论哪种看法,语气词一般都是黏着在其他词语之后。17部用户生成视频所得文本共计11924个字,语气词548个,使用频率达45.9‰。表2记录了汉语中6个典型语气词和其他5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气词的使用情况。

本研究选取的用户生成视频是由网络用户自发拍摄的、展现广州城市生活的影像纪录。视频生产者或讲解者在视频拍摄现场进行话语记录,所使用的语言虽没有经过精心打磨,却恰巧反映出真实的语用习惯,展现视频用户对“此情此景”的感知体验。语气词的大量使用一方面体现了言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流露出言者当时的真情实感。如腾讯视频《小伙实拍广州最大黑人聚居区宝汉直街,被人称为“小非洲”》共获取文本1325字,语气词83个。其中表感叹语气的共有24个,包括“了”“啊”“呀”“天哪”等。视频讲解者在行走中边拍摄边解说,语气词的使用强化了其情感流露,尤其突出讲解者对宝汉直街黑人数量的惊叹之情。爱奇艺视频《广州的有轨电车,带大家坐5站》共获取文本1073字,语气词“了”出现25次,使用频率为 23.3‰。“了”表达动作完成或情景的变化,如“开门了”。图像模态下语气词“了”的大量使用强化了画面的动态感,生动记录了视频生产者乘坐广州有轨电车过程中完成的一个又一个动作,让受众仿佛亲临其境。

(二)副词下的人本体验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认为,“主观性指的是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迹”[19]。汉语主观性的表达手段多样,副词一直是重点关注课题。17部用户生成视频的文本里出现不少具有情态功能的副词,表达说话人的情感评价、认知态度和发话行为,详见表3。

“评价情态副词体现说话人对所言内容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20],分为幸巧态、料悟态、意转态和强调态。表料悟态的副词“原来”体现了说话人发现新情况时的一种醒悟状态。爱奇艺视频《实拍广州这个地铁,号称亚洲最大地铁站,你知是哪个地铁站吗?》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来这条线还分快慢车的。”该视频的生产者通过镜头带领受众了解号称亚洲最大的地铁站时发现,广州地铁21号线按快慢车设计,与其他地铁线路设计不一样。“原来”一词的使用表达他发现地铁线路独特设计时的情感。优酷视频《仅凭一部小推车,成就广州街头牛杂传奇》中的说话者在视频开头这样说道:“今天广州降温了。我觉得一定要在路边吃一碗热乎乎的牛杂。”“一定”是具有认知情态功能的副词,体现说话人依据自己的知识对命题进行认知判断,对所言内容的肯定。“今天降温了”和“热乎乎”形成反衬效果,说话者认为在广州这样的天气吃上一碗“牛杂”是应该的且必需的。巧借副词“一定”的必然性,说话者一方面向受众推介广州地道美食,一方面肯定了牛杂在广州美食中的地位。腾讯视频《疫情暴发期下,广州的城市现状》里有这样一句话:“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不必”具有发话行为功能,表达说话者对受众的道义诉求,呼吁大家向城市伸出援手。

不管是情感评价、认知态度还是发话行为,用户生成视频下副词的这些情态功能都是其意义主观化的结构,一方面显示说话者的主观性及其立场,一方面呈现说话者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对所见所闻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

(三)网络时代的语言碎片化

在后现代语境中兴起的网络语言“从反理性、反整体性的角度消解了现代语言学的观念,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多样性、零散性与自由性的突出,关注之点投射于新的语言风格的追求,从而演变为一种强调权力话语、碎片化叙事的语言现象”[21]。用户生成视频的“微型叙事”范式及其“精心设计”的语言框架催生了语言的碎片化,其表征为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碎片化。语言形式的碎片化在文体风格上“最大的特点在于寥寥数词、只言片语式的表达,甚至缺乏语言逻辑性和连贯性”[21]。语言内容的碎片化有“浅层”和“拼贴”特点,“浅层”“打破了精英人物对传统话语权的垄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话语的参与”[21]。“拼贴”指语言使用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缺乏体系,使用的语言是模糊性的,如腾讯视频《广州繁华的天河区,这里是广州的心脏吗》里的“这里还有几个喷泉,六个喷泉,这边三个”;优酷视频《在广州地铁,看到了可遇不可求的场面》里的“上车之后呢,这个服务员特别好,就是乘务员”;爱奇艺视频《广州的有轨电车,带大家坐5站》里的“下来了,关门了,车走了”等。视频用户在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情况下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观点,正是网络时代催生的碎片化语言的呈现。用户生成视频面向的受众是多样化的,视频生产者或讲解者使用口语化语言以迎合不同受众的口味,贴近大众生活。视频语言的碎片化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多元化”特征,为不同层次的网络用户留下了“体验感知”的广阔空间。

(四)对比视角下的人本体验

“对比”是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说明。通过参照物的选取、物体与参照物的比较,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物体的属性和特征。视频生产者通过对比手法将自己熟悉的事物与所见事物进行比较,使得文字阐述更加鲜活。如腾讯视频《一个粤语80分的英国小子眼中的广州:充满活力和亲切》里,说话者使用流畅的粤语如此介绍羊城:“广州,它好像永远都充满活力一样。每年都有不一样的变化。而在我的家乡英国,以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基本上没有变化……英国人很爱喝茶,来广东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喝茶跟英国的Drink time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广东人的喝茶会更热闹、更美味、更加有人情味。广州的虾饺超级正,保证你吃过还要来。”视频主角是一位在广州生活了五年的英国人,英国是他熟知的地方。用英国文化作为参照物,话语产生的对比效果更加明显,尤其对于英国受众,以及熟知英国和广州的受众更是如此。再如优酷视频《第一次来中国的韩国人去广州塔的反应呢?》里有这样一段陈述:“一般在韩国的咖啡店用一次性的杯子,可是这边的饮料杯子质量很不错呀,很有特色,喝完后这个杯子可以在家里再使用”。视频中的韩国小伙子把他们国家咖啡店和广州塔附近饮料店里使用的杯子的材质进行比较,效果立竿见影。用户生成视频中对比的运用一方面显示了被比较的两个事物的差异,另一方面反映了说话者陈述两者差异时的感受,是说话者在“彼情彼景”中的所思所想,是对当时外部环境或身边事物的体验和感知。

五、结语

城市形象建构必须依托某一机制,最终在公众头脑里构筑起一个想象空间,形成对城市的主观认知。用户生成视频便是这样一种机制,它融合了制作者对城市形象的参与,在网络空间被生产、转载和讨论,促成制作者与受众的交流,城市形象在这过程中被重构。随着網络平台的成熟与普及,爱奇艺、腾讯、优酷等多种平台出现了旅客游访城市时生产的视频,记录着他们对城市的解读和所形成的印象,构成了城市形象塑造的珍贵素材。

本文以广州城市为个案,选取了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家视频网站共17部用户生成视频作为研究文本,剖析了视频中文字表达的4个主要特征:语气词的大量使用流露出视频言说者的真情实感;具有情感评价、认知态度和发话行为功能的副词的运用展现了视频言说者对新事物、对所言内容的情感认知和判断;碎片化的语言使更符合受众的口味,为用户留下了体验空间;通过寻找参照物,用户生成视频的说话者表达了对“彼时彼景”的感知体验。诚然,用户生成视频制作者及讲解者并非都是视频制作专业人士,且多以即兴、当场记录为主,因此话语文本呈现出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碎片化,表现为话语零散、语言结构松散,甚至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尽管用户生成视频具有个性化、多元化、语言碎片化等特征,但该视频模式给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加开放与自由的平台;用户使用图像、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参与城市形象建设,记录他们对城市的感受,阐释他们对城市的认知与体验。用户生成视频兼顾了视觉与听觉的展现效果,它的多模态特征颠覆了单一模态的交流方式。如果说过往的官方宣传片给受众带来的是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那么这17部用户生成视频所关注的并不是城市的宏伟和美丽,却以平凡的视角、原色色调展现了广州城市中的景观、地标和旅游景点,记录了发生于城市大街小巷中的故事,采用“去中心、多元化”手段颠覆了“高大上”俯视视角和宏大叙事框架的城市建构模式。通过细小入微的记录手法,17部视频铺开了一幅幅官方宣传片中难以窥见的城市角落画像,细细道出说话者对广州城市生活的“体验感知”。

参考文献:

[1] 陈宪奎,陈泽龙.从大众传播到自媒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7.

[2] 楼毅.香港官方旅游宣传片中的城市叙事运用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5):103-106.

[3] 路月玲.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演变研究——基于2000-2018年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内容分析[J].新闻前哨,2019(9):90-91.

[4] 薛芮.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3):69+71.

[5] 刘明明.人工智能时代的城市形象进路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292-294.

[6] 金燕.国内外UGC质量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3):15-19.

[7] 冯健.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M].成都:新华出版社,1996:38.

[8] [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7:228.

[9] 汪旭晖,李璐琳,陈凤麟.移动视频UGC如何影响品牌权益?——内容类型和信息框架的作用[J].财经论丛,2019(5):83-93.

[10]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25亿 短视频占据“C位”[J].新闻论坛,2019(3):59.

[11] 王寅.体验人本观视野下的认知符号学[J].外语研究,2011(3):1-6+112.

[12] 王寅.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71.

[13] [德]温格瑞尔,[德]施密德.认知语言学入门[M].伦敦:朗文,1996:278.

[14] 王寅.主客主多重互动理解[J].哲学动态,2009(10):84-89.

[15] 马惠玲.城市形象广告语及其文化传播特征——以“四+四”式语言结构模式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6):134-139.

[16]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98.

[17]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16.

[18]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3.

[19] [英]莱昂斯.语义学引论[M].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102.

[20] 潘海峰.汉语副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106.

[21] 王鹏.微时代语言的后现代风格——以微博语言碎片化现象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7,33(4):111-115.

作者简介:卢秋燕(1984—),女,广东广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李悦(1974—),女,广东广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