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水段:青山依依埋忠魂

2020-09-10

乡村地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渡赤水赤水竹笋

全程:40公里

线路状况:红军长征步道保留完整

基本情况:线路由赤水市元厚镇红军渡口经陛诏大桥、堰塘沟、穿风坳、忠山红军坟、猪儿坟、药溪口至终点赤水风溪口四渡赤水纪念地,这条路曾是红一军团长征和战斗过的地方。

1935年1月25日至29日,红一军团在林彪的率领下,军团部和红二师曾沿这条路往返、战斗、进驻丙安,并指挥了黄陂洞、复兴场与川军的激战,同时揭开了军事奇迹“四渡赤水”序幕。

推荐理由:这条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见证了红军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四渡赤水历程。除了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沿途还有茂林修竹、石斛基地、溪潭瀑布、奇险丹霞等景观。

5月23日,早8点,赤水市丙安古镇游客中心红旗招展,红歌嘹亮。2020年“重走长征路”第二轮体验活动,将从这里出发,经小龙潭、忠山红军坟,过穿风坳、堰塘沟至陛诏渡口,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线路,徒步前行约6公里。

85年前,这条路上腥风血雨、战火纷飞,红一军团曾在这里挥洒热血。

85年后,这条路上风景如画,笑语如歌。来自赤水市学生团队、赤水市健跑协会、赤水市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百余人穿着整齐的红军服,沿着红军的足迹,以徒步的方式,重温长征精神。

竹林茂密,崖边飞瀑,体验者们进入的是一个瀑布、竹海、溪流的世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风光旖旎,空气清新,果真名不虚传。体验者们带着振奋激动的心情,向着大山前进。

这条翻山越岭的山道由石阶组成,布满青苔。大小不一、厚薄不均的石块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几百年前,也许是山里的猎人、采药人,山外的伐木人、商人,为了养家糊口,谋生计,一步步攀登,走出来的。后来,随着川盐入黔,盐运兴起,那些窄窄的土路成为盐运的必经之路,而逐渐被铺上石板,成为石板路。细看石阶中间的部分更为内凹,正是往昔商旅繁茂的见证。

山路蜿蜒,有时要淌过淙淙溪流,有时要跨越巨石沟壑。还有些地方的小径被流水阻断,上面横放两根原木就当是桥。男战士胆大腿长先跨过去,再回首来帮助女战士。你拉着我,我扶着你,参加体验的战士们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一路前行。

瞻仰红军坟

忠山红军坟是我们停留瞻仰的第一处红色遗迹。据丙安镇人大主席陈金虎介绍,1935年1月29日至30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向四川省古蔺县转移。红九军团从丙安洞坪转道,前往四川古蔺方向。在急行军转移过程中,有3名红军伤员掉队。3名伤员中的一位李姓伤員虽幸运的被当地百姓救治,但由于缺医少药,最终没能挽救他的性命。另有两位分别是陈姓和刘姓的红军伤员在追赶寻找大部队的过程中,被当地地主、土豪劣绅发现受袭牺牲。事后,当地群众将三位烈士分散掩埋。为更好地纪念,几经转折,2018年9月,3具红军遗骸被迁葬到瓦店沟忠山处。

是什么促使红军战士执着向前?是信念,信仰。在忠山红军坟,体验者队伍从这些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中,深深感受到红军战士为了心中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在忠山红军坟,体验队伍集体默哀三分钟,向革命烈士表达内心最诚挚的敬意。

离开忠山红军坟,我们再次向大山挺近。

古驿道上的追思

越向山里走,路越窄,林越密。崎岖起伏的山路,炎热的天气,让体验者切身体验到了“长征路”的艰辛与不易。体验者们虽然身体很累但仍然士气高昂,领头的红军战士擎着红旗,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翠绿色山林的衬托下愈加夺目。红军战士随身携带的播放器中飘出嘹亮的红歌,在山谷中回荡,体验者们也跟着唱起来,为自己打气。

穿风坳古道,只听名字,就能想象出它的苍凉与艰险。这是赤水市元厚镇与丙安镇分界山岭的一处凹口,周围岭高1300余米,除此凹口,山风不得而过,因此得名穿风坳。

穿风坳四周岩高林密,残存的穿风坳寨门是一堵巨石斑驳的石墙。站在这里,回望沿途曲折蜿蜒的山路,眺望眼前波涛起伏的竹林,一阵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仿佛让人又回到了那个为民族存亡、国家命运奋起抗争的岁月。体验者停下脚步,用手轻轻摩挲石墙,感受“四度赤水出奇兵”的峥嵘岁月。

过穿风坳寨门后,就是下山的路。下山让人感觉轻松许多。体验者们活跃起来。在赤水市财政局工作的一个90后小伙向我介绍,“竹子也分公母,公竹没有竹笋或少竹笋,母竹才有竹笋。”据他介绍,如果竹子的第一个分枝是一条的话那就是公的,如果竹子的第一分枝是2条的话那就是母的。小伙说,他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立冬后,常陪着父母一起挖冬笋。在他的眼中,哪颗是楠竹,哪颗是水竹。亦或是春笋,冬笋有什么区别,都娓娓道来。

赤水是竹子之乡,竹子一身是宝。人们用楠竹加工成竹筷、竹编等竹器,更有精巧华美的工艺品。竹笋、竹荪又可食用,还是美味。竹子造福着一代又一代的赤水居民,是赤水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柱。

一路前行,不仅感受红色熏陶,还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植物知识课。

临近中午,体验队伍终于穿过孤寂的山路,见到几户人家。农户家房后竹林依依,房前停放的白色小轿车煞是显眼。

坐在农户家中休息,看到农户正门上的一副对联:“万里沐春晖,千家旧颜改。”我想,这应是对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最好慰藉。(文/ 黄莎莎  责任编辑/杨倩)

猜你喜欢

渡赤水赤水竹笋
四渡赤水:红军为何变得这样灵活机动
竹笋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竹笋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红军渡口义务讲解员
四渡赤水
赤水情
竹笋见到阳光啦
敬拜红军四渡赤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