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笑容
2020-09-10肖克凡
肖克凡:中国作协九届全委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这是第三次造访红色之城遵义,其间有着十年跨度,却是历历在目,值得记叙。
我首次来到遵义是2008年初秋,其实也是首次来到贵州。我在修文县扎佐镇采访植物学家张华海先生,写成报告文学《苍山如海》,后来发表在《十月》文学杂志。记得完成采访任务后,心情放松,特别向往遵义,便乘兴来访这座红色之城。那次遵义留给我的首要印象是遵义会议纪念馆。早在学生时代“遵义”二字便深深印入记忆深处。尤其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句子,于今不忘。
记得沿着遵义会址楼廊行走,一间间展室看得非常详细,那种心情好比久闻旷世珍宝,终得亲眼目睹。
當然还记住了遵义的豆花面和羊肉粉。从此之后,只要有人提起遵义,我便忆起这两宗美食,极力推荐给朋友们。
2016年初冬时节,跟随中华文学基金会“育才图书室”为老少边穷地区学校捐书,从贵州六盘水米箩中学转往遵义十九中。尽管曾经来过这座城市,我还是乐然随队再次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重温红色经典,必有全新收获。
再次走进这座红楼参观:从五次“反围剿”开始,我们沿着楼廊重走长征路了……
中国红色名城遵义,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光辉足迹,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传统。然而传统有赖于代代传承,从而生生不息。遵义市教育局的同志介绍说,遵义的军民鱼水情,处处可感。这座城市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尤其始自红军年代的优军传统,延续至今,令人称道。我们都知道遵义被称为“转折之城”,多年以来在遵义地区服役的军人,不少欣然落户这座有着革命传统的城市。无论行走在大街小巷,还是驻足中学校园,你都会明显感受到这是个既有着红色历史优良传统的地方,又是座充满暖意与爱心的城市。不忘传统,全力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遵义会议不仅使贵州这座第二大城市成为红色名城,也赋予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与人文精神。
我站在遵义市第十九中学校园里,不由想起当年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们,此时他们仿佛站在历史深处,远远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学生们。因为,这正是他们当年憧憬的未来。
今年初春季节,我访问茅台酒厂转道遵义,第三次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一群身穿红军服装的年轻人,争相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墙前留影,将自己融合于红色历史背景中,可谓不虚此行。宽阔整洁的院子里,处处青春笑脸,一派祥和气象。我再次想起遵义是“转折之城”,便真切地感受着新时代的遵义,春风里已然赋予新意。
晚间漫步红军街,一间间商家,文明经营,态度亲和。反观有些旅游城市景区的经商者,对待外地游客往往令人不惬意。夜晚的遵义红军街,清洁而温馨,稳重而不浮躁,对得起“红军”二字。
离开遵义之时,新舟机场安检人员的精细严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说你们比首都机场还要严格。工作人员谦虚地说我们可比不得北京。我说你们比得了,因为没有当年遵义会议或许就没有今日首都北京。她真实而谦虚地笑了。我以为这是遵义的笑容。(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