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

2020-09-10苏醒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传下来的瑰宝,扎根于日常。但是受到目前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影响,失去群众基础,自身很容易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按照以往方式进行维护,而是需要结合目前时代的发展要求,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找寻发展的全新契机。本文在文化创意事业下分析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为其提供一些发展建议,能够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传承。

关键词:文化创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宣传

前言:

非遗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积累和创造的文化基因,也是扎根于人们内心的文化自信,这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是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人和面临了较为严重的生存困境。面对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将其提升在战略高度,能够将文化创意和非遗相互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这是目前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整体规划引导非遗产业化发展

(一)加大对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视程度

非遗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要避免非遗的消失,因此其公共属性几率明显,这就注定了其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但是从目前实际实施来看,政府往往是从政策层面进行宏觀一道,并没有挖掘其市场潜能,再加上缺乏专项资金支持,导致其产业化发展并不稳定。在国家支持下,很多社会组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之中,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化发展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到其产业化进程,还有一部分并没有认识到产业化发展的正常路径,只是从产业链条中的一部分展开分析,导致了其产业化发展效果并不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医药等等,由于长时间的传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其文化价值较高,但是传承过程较为脆弱,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产业化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保护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

为了进一步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可以对其实施合理的规划,针对不同地点的实际要求,可以展开相映的产业化发展措施,将非遗产业化发展融入到当地的发展规划中。例如,对于一些文化艺术类的绯闻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不同的阶段为其提供支持,做好市场调研,同时能够让这些产品更好地进入到市场,对于其宣传和体验过程给予一定的便利。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认识到非鱼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制约性因素,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确保其产业化发展,也能够激励一些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加强对于非遗产业化的保护。

三、细致划分非遗产品类别

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对此需要划分其产品类别,才能够更好的找寻可行性较高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一般来说,可以将非遗实现全部产业化,部分产业化和无法实现产业化几方面,在经营过程中有很多非遗产品可以实现批量生产,这样可以将其实现产业化发展,例如一些蚕丝织造剪纸、泥塑等。在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不能够对其过分开发,以免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生存环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空间的依赖性较大,往往需要政府部门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加以保护,例如一些民间文学瑰宝等。非遗产业化发展并非是将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形成产业链进行大面积推广,而是需要尊重其文化传统,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同时,在实际落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过程中增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的启导与控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市场可以在全面综合的管理制度下合法经营、规范经营,当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市场数据为导向进行文化继承的创意评估时,可以提供针对性的相关数据,带来有关投资开发。

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品牌

(一)打造非遗品牌

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目前最为常见的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和一些特色商品相融合,将这些非遗中的核心元素附着在商品上。能够展现其具体的应用价值。例如一些剪纸或刺绣对其进行艺术创造之后作为商品进行拍卖,无论是挂画还是一些服饰,更加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同时还有一些建筑旅游产业来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这是目前最为有效率的方式,将非遗和旅游项目相融合,在景区表演或者是推广销售,实现其产业化发展。例如,以广绣为例,可以进入到海外市场中,了解目标群体的审美偏好,从传统的刺绣技艺到与婚纱,礼服等方面的服饰融合,让这项传统的技艺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去,刺绣技艺可以服饰、丝巾、家居用品等作为载体,通过这些产品的研发,将古老的刺绣技艺。在新时代的服饰设计中加以体现,也能让人们感受到这种中国风元素刺绣过程中的织物肌理,通过电商平台来,打造地方代表性品牌。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找寻一些知名品牌和非遗产品进行合作,进一步扩大其发展空间,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些低端的产品,例如一些服饰,配饰等,可以选择机械化生产,能够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也能够实现批量化生产。将成本降下来,也能够以产品的精美来吸引普通大众消费。对于一些高端目标人群,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来制作一些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可以适当提高销售价格。例如,有一些刺绣传统的图案都是花鸟鱼虫。为此可以和摄影作品合作,将一些特殊事件和肖像画等作为刺绣的素材,结合人时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吸引年轻群体。

(三)拓展国内市场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内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更容易接受这些非遗产品,对此不能够单纯的依靠国际贸易,还需要注重国内市场的发展。除了家教对非遗产品的宣传力度之外,还需要拓宽现有的营销渠道,可以开设一些专营店,通过将非遗产品与传统节日相融合的方式,为一些爱好者提供可以学习的平台。简单学习一些技法,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去。人们认识到了非遗的独特之处,让这些产品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不再是深藏在巷子内,将“酒香”飘出小巷。对于感兴趣的人员,可以成立一些学习班,让人们有专门的地点去学习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技艺,同时也能够以此作为契机,给人们更多的创业机会,既能增加人们的收入,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形成非遗产业化的产业链

(一)前期政策支持

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之下,与城市规划相互融合。集中当地的非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这样能够让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实现共赢。例如,一个地区如果有刺绣、陶瓷、剪纸、雕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其集中到一个园区之内,除了可以销售一些制品之外,也可以让人们参与其中,通过人们的具体参与加强其参与感,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通过系统的规划可以让人们进入到园区内可以。借助绣花针,剪刀或者是其他工具,自己去体验制作过程,同时将周边的美食融入其中,无论是一些商品展现,还是一些表演形式,都能给人们以全新的感受。政府部门加大对其的资金支持力度,针对刚刚发展起来的非遗产,也可以给予一些税收的优惠。

(二)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

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并非是单纯的让人们去学习相关制作工艺,也包括让人们去体会,甚至是去购买一些周边产品,这样才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从非遗的创作入手,培养传承人,如果传承人缺失,那么后续的传承也就无从谈起。从校园入手,在幼儿园,中小学除了一些正常科目之外,可以增加课外班,增加一些当地非遗产品的课程,让学生们在欣赏体验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于非遗文化的印象,认识到文化的价值。邀请专业的非遗艺人进入到学校展开讲座,或者是举办一些展览,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兴趣,通过这一手段来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三)非遗产品的制作与销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需要借助具体的产品为载体,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实现产业化生产。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做好产品生产,这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产品选择上,需要与客户的需求相适应,尤其是结合如今的现代化发展,将一些传统的非遗技术融入其中。例如谭木匠的梳子,目前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尽管是一把普普通通的梳子,但是有不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有多种图案和造型,甚至是在一些经典版型基础上出现了一些限量版和至尊版。很多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长时间的传承十分淳朴,但是想要在如今的社会实现产业化发展,现代化改变必不可少。现代化的手段并非是销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为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四)非遗产品的宣传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宣传非遗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也能够通过各种创意产品来宣传这些古老的技艺,让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到这些技艺的独特之处。为了能进一步加深人们的印象,也让人们能够相信自己的产品质量,针对自身的产品特点设立官网,在官网中可以发布一些。产品信息和企业发展信息,这样能够让客户关注的同时,也加深对于产品的信任。非遗产品的宣传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宣传之外,在新时期一些公众号,影视节目冠名等等都可以作为宣传手段。例如一些电视剧中的美食,还有一些电影中的文化表演,这些都是非遗项目的重要组成因素,通过这一融合能够做好有效的文化产品宣传,进一步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目前虽已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不足之处,但是,面对着凝聚了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保护非遗也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我国是非遗大国目前在世界排名中非遗数量居于首位,常见的例如昆曲、剪纸、广绣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不力,很有可能失传的情况。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需要融合目前时代发展的特点,促进其产业化发展,能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之外,也能够让非遗摆脱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1]黄洁.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12):171-172.

[2]王家飞.基于跨界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22):253-259.

[3]缪顾贤,冯定忠,章运.“互联网+”推动下浙江非遗文创产业孵化生态圈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11):45-47+93.

[4]王春楠.基于系统基模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系统分析[J].文化学刊,2019(10):64-66.

[5]孟婷.基于SWOT分析的皖北非遗项目产业化战略导向——以民间布艺为例[J].营销界,2019(42):121-123.

[6]董琪珺.长三角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安徽非遗文化创新融合研究[J].铜陵学院學报,2018,17(06):54-58.

作者简介:

苏醒(1989-),青海海东,女,初级十一级,群文,非遗。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