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互联网下的节目创作启示

2020-09-10冯琳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节目受众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行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电视节目的地位一再被质疑和挑战。本文将以电视新闻节目为例,分析互联网时代新闻节目的现状,根据其面临的严峻形势、出现问题等,提出电视新闻节目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转型应对策略——借助互联网特点,创新节目形式,为节目创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新闻;创新

互联网时代新闻节目现状分析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低。在快餐文化指数爆炸式盛行的当下,谁能够最快地缩短发布信息的过程,谁就拥有了最先发言权。数字平台实现信息传播会容易得多,基于“人手一部智能机”已经是当代社会标配的前提条件,数字平台就仿佛是一张巨大的捕鱼网,现代人都难逃其中。人们很自然会选择高效的新媒体。

其次,电视新闻节目还存在受众面狭窄的问题。社会受众群体中的青年人群青睐于网络平台,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客户端来观看新闻,更多以推送文字形式取代了视频信息获取。电视新闻节目,青年受众流失率较高。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启示

一、借助新媒体,创新新闻节目形式

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具有实时更新、打破时空界限等优势。而电视本身,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通知渠道成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的一种陪伴。电视节目的转型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要探讨的不是“是否转型”,而是“转型的层面和方式方法”。我们举一个当下抖音火热的现象进行分析:

(一)第一个关键字是“短”。从传播学“注意力经济”分析,抖音的限时15秒,决定了它开发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间。比如在挤地铁、排长队等日常活动中,很多看似无用的零碎时间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大批流量。地铁上的确不难看到大量刷着抖音的乘客。一是在技术层面,4G5G时代的到来是流量看视频成为现实,而是新媒体找到了注意力的空子。相较于全是文字的乏味公众号新闻,抖音对视觉和听觉的同时作用就抓住了更多受众。回归到电视新闻节目创作,难道我们不可以把电视上的生动视频转播到抖音等平台的短视频上吗?例如,《新闻联播》结合当下的抖音平台,推出了《主播说联播》节目。新闻形式更接地气儿,新闻的用语也更平民化,开始使用“老铁”等词汇。老百姓不用专门打开电视机,在外随处都可以打开手机“刷”到新闻。

(二)第二个关键词是“精”。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一味强调“内容为王”已经不能潇洒于世。如果不能在视频的前三秒抓住对方的吸引力,那只能面临“被划走”的结局。所以,内容的吸睛是关键。例如一档40分钟的电视新闻,如何以更简单明了的方式直接向受众传递出今天的新闻要闻,或者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新闻内容是节目创作中需要思考的。

所以综上两个关键字,传统电视节目创作需要在保持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分析互联网下新媒体传播特点,将两者充分融合,以新形式表达更权威更官方的新闻内容。

二、拓宽多渠道,加强节目受众互动

创建受众的反馈渠道,是增进节目与群体交互性的重要方式。实现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既能加强节目制作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又能根据意见反馈改善并提高节目质量。受众的评论反馈,都能给下期节目制作带来灵感和启发,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掌握观众的“口味”。这一机制其实和赢得围棋比赛的Alpha Go的“机器学习”有着异曲同工。它之所以能够最终战胜柯洁,就是因为它是在实时学习和进步,不同的境况都会进行计算和学习入库。这种互动性让其根据答案掌握了规则,再反作用于答案。抖音也是运用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受众的喜好。例如我和妈妈同时使用抖音,同样的一个软件我们刷到的内容却完全不同。抖音会根据年龄段、点赞视频、不同类型视频停留长度来判断我们的喜好。从传播学上看,已有的规则经过普通编程得到答案,但机器学习就是从答案反推规则。受众的喜好,量化成收视率、观看时长等数据就是“答案”。由反馈的大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能够建立精确的喜好数据模型,甚至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不同的时间段早晚观众的喜好变化,不同年龄高低间的观看内容差异等等。这些量化的互动反馈都能给节目创作内容和发布时间早晚提供参考建议,使内容与播送时间更适宜,內容与受众喜好更贴合。

灵活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在网络上开辟一条通道,定期发送节目预告和内容摘要展示节目内容。维护好忠实“粉丝”,吸纳新的观众。节目创作可以专门成立1-2人的团队负责收集观众的信息反馈以及互动。并且结合当前疫情下,很多地方出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各地方电视台都可以因地制宜,开辟新媒体平台进行主播销售。更能结合当下“精准扶贫”,地方与地方结合一对一帮扶,通过政府平台,使传统节目更多惠及百姓生活。

三、转换视角,推动平民化节目创造

推动节目的平民化,就是从观众视角塑造节目内容。除了创作主旨,节目本身还应立足于本土,把握当地特色“入乡随俗”。恰当地把握受众心理,使节目更加人性化、亲民化。在准备每期节目挑选资料时,结合地方形势,选择有热点的话题,多报道和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打造出特色栏目,把节目内容真正做到有“料”。每次创作时都先认真揣摩一下观众的反馈,满足群众的需求,做出老百姓关心的实时报道或热点评论。

例如当下每天都在播送的新闻采访直播节目《新闻1+1》。5月14日那期内容为“武汉全员核酸检测”。白岩松老师在节目当中对专家的所有发问,都是疫情当下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全员检测能否保证绝对安全?”“其他地区是否也有必要进行全员检测?”白老师的每一句刨根问底,都解决了受众心里的疑惑。他将所谓“主持人”的身份转变成了“受众”,推动这档节目更加平民化。《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中提到理论——“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双向交流的感染力;过程与结果同步呈现;采访手段多元化”。一方面,白老师能够总结网友的反馈,准确精炼地向专家提问,另一方面,他能及时对专家所讲的晦涩内容拎出重点,进行有效率的表达。他扮演的身份就是连接专家和观众的枢纽,让节目受众更好地理解节目内容,切实把《新闻1+1》做成了平民化的大众节目。在这次疫情期间,演播室内的部分采访采取了专家网上连线的方式,特殊时期依然针对大众最为关注的疫情展开节目,贴近民生,自然而然就抓住了流量和收视率。

节目不仅有对观众的单向作用,还存在反向的民生诉求。尤其是对于民生新闻节目,普通百姓就是节目内容的生产者之一。新闻节目是他们维权的手段之一。面对生活中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时,新闻节目就成为他们曝光黑心商家的手段,他们可以通过借助媒体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当节目创作者转化民众视角,更多为民众发声的时候,节目就将拥有非常稳定的粉丝拥护。

结论

在互联网环境下,节目的创新和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成本无限趋近于零,新闻电视节目如何利用新的软件和信息交流方式成为思考的重点。在被新媒体侵占的当下,发挥好电视节目的独特优势,有效触达自己的受众,成为电视节目迭代更新的核心。在新时代下,节目创作也要符合时代特点,紧跟时代步伐。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措施,寻找一条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当下电视面临的严峻形势寻找出路。为新媒体环境下的节目创作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5713248

[2]周冬梅.基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创新探析 [J].视听.2018(10)

作者简介:

冯琳,中国传媒大学 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节目受众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路径探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