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20-09-10庄飞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就要研究和了解新媒体的本质及其特征。从辩证两方面来看,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延伸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既为西方国家信息殖民扩张、国外意识形态渗透、国内破坏势力阵地抢夺提供了新的载体通道,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占领新媒体阵地,就必须净化社会网络风气,在用好主流媒体的基础上,拓展新媒体传播途径,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模式。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237-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E(Electronic)时代后,新媒体发展越来越迅猛,影响越来越大,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思考3个问题:第一个是新媒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媒体,第二个是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底能产生多大影响,第三个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到底怎么占领新媒体阵地。本文围绕以上3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新媒体的本質及其传播特征
一是新媒体的本质。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并不统一,但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利用新技术传播信息的媒介。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新媒体的传播特征来说明新媒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媒体。
二是新媒体传播的特征。新媒体是由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的需要共同推动产生的新鲜事物,具有信息技术特性,也具有人的心理需要特性,但就其表征来说,笔者觉得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个性化四大基本特征。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说:“这个世界不再是原子式的了,而是字节式的了。”[1]现在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文字,还是声音、视频、图片,统统都可以作为字节来处理,不仅仅是这样,各种媒体内容在各种平台上还可以相互打通、相互嵌入。新媒体的第二个标志就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联通全世界,联通内容包括可视电话、电视、电影、图片、数据、资料等,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地球村。第三个是互动性特征,它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地位,信息传递形式从单向的传播转向了多向的互动传播,受众不再只是接收信息的人,已经没有单一的受众的概念,或者说以后没有只有“守门员”的传播了,而是个个都是“传球手”的传播。正是新媒体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互动性特征,产生了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即个性化特征,个性化特征的存在使得网络丰富多彩、形式各样,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互联网+”服务,这也正是新媒体的魅力所在。
二、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必须说服群众,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媒体的产生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大方面:
(一)新媒体的出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当今世界新媒体已经超出媒体的范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概括起来讲,可以总结为以下四大方面:一是人类器官功能进一步延伸,如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作为一种“带体温”的媒体极大地延伸了人的视听觉,各种高性能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极大地延伸了人的立体空间感等。二是促进了知识学习的自主化和智能化。新媒体的出现使知识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不仅可以在学校课程中传播,还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移动微型学习、游戏学习等传播。三是社会组织结构发现了变化。新媒体改变了人们长期沿袭的基于地域的社群模式与互动方式,具有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共同文化等社群会成为占据社会主导的普遍形式,这就是近几年形成以圈群为基础的“趣缘格局”的根本原因。四是促进电子商务和服务产业的高度融合。电商产业的形成,使消费者需求不仅是有形商品,还包括由有形商品带来的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以及精神上的体验,消费者服务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差异化与情感化,说明新媒体发展实现了商业和服务的高度融合。
新媒体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使用不同的媒介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感观——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感观——耳朵的延伸,电视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2]实质上麦克卢汉所称的感觉组织不仅仅意味着视听器官,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指人类思维的延伸。现实生活中以下几种现象可以说明新媒体将人类思维图式引向更深和更广:一是口语化的思维。现在人们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或计算机以文字的形式交流,相比之下弱化了许多声音元素。二是非线性的思维。新媒体空间数据容量大,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可以随时观看自己喜爱的网络电视节目,这些习惯和行为就会使人产生非线性的思维模式。三是开放性的思维。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端与接收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发布端再也无法完全掌控信息源,信息接收端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人们对社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不是只有一种观点,而更多是多种观点的集结。四是包容性的思维。近几年来,手机开始从信息终端逐渐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自媒体,兼容了其他各种媒体,包括手机上网、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订餐、手机订票等,使得手机对人们生活的渗透越来越深入,并重新描绘了人类思维图示。
(二)新媒体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挑战
西方国家信息殖民的挑战。信息殖民指的是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进行的另一种新的殖民统治方式。美国是目前新媒体运用最深入、最广泛的国家,《美国新闻周刊》指出:“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着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时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他们并不大事声张,也不使用枪炮,便在发展中国家里扩展了势力,这种势力要比任何武力所能达到的大得多和阴险得多。”[3]目前在新媒体中,英语信息约占90%以上,网络软件80%左右是美国生产的,中央处理器92%产在美国,美国还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美国在新媒体信息技术中占有绝对的霸权地位。美国不仅仅在技术运用推广中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润,还利用技术优势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资本要被掠夺,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会慢慢地接受美国宣扬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国外意识形态逆流的挑战。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眼中,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他们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渗透,而且从未停止过。新媒体出现后,他们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竭力宣传资本主义国家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使各种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在网络中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加上我国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形态、经济基础、道德理想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国际敌对势力所宣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诋毁和歪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甚至诋毁中国的历史人物,指指点点中国的“民主”问题、“人权”问题,这些势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冲击。
国内破坏势力的挑战。新媒体网络是一种信息传输工具,是没有边界的,党和政府很难全部及时掌控所有网络信息内容,这使得国内一些邪教组织、民族分裂组织、各种破坏势力有机可乘,他们利用新媒体运作成本小、秘密性强、便于策划和组织实施等条件,在最大范围内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近些年来,国家公安机关破获了多起恶意攻击党和政府、制造分裂、刻意破坏的案件,这些组织往往与国外敌对势力内外呼应、相互交织在一起。他们之间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就是新媒体,如有的邪教组织设计几千个网站来相互联系,范围可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他们利用网络传媒发表长篇系列文章介绍邪教思想,散布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反马克思主义的歪理邪说,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稳定。
自身污染严重的挑战。新媒体对所有人都是开放和直播的,网络微博、手机微信、QQ等交互软件都是可以自发信息的,政府无法事先干扰和滤除网上不良信息。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他们摆脱了社会现实中诸多人伦关系、道德关系的束缚,很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理性,随意制造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在新媒体中传播反动、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这些低级趣味的软件内容极容易让人们产生腐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生活观念。
(三)新媒体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遇
从传播学角度讲,新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通道宽、传播灵活性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传播范围广。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4]网民数量的增加,互联网使用率的提升,客观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二是传播速度快。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通过网络,任何信息都可以瞬间传递。三是传播通道宽。利用新媒体可拥有大容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从而满足受众多层次的精神消费欲望,适应受众尽可能多的个性需求。新媒体利用人的主体作用,通过QQ、微博、微信、论坛、网络视频、APP等工具,为其他接收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四是传播灵活性强。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宣传而非互动式交流,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逐渐实现了双向互动。
从传播技术角度讲,新媒体可以把以文字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内容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内容,这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质。新媒体传播技术可以实现对大众的个性化服务,按照每个受众的个体差异来提供有针对性的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内容,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進行分类,人们可以在堆砌如山的庞杂信息中找到最需要的信息。
三、用新媒体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
(一)净化社会网络风气,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环境
新媒体开放性强、监管难,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要利用好,更要预防管控好。首先,法律是约束人行为的重要手段,国家必须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不仅要建立健全实名登记制度、信息发布负责人制度等,使信息的传播者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还要加大新媒体安全研发力度,提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建立新媒体预警机制,维护新媒体的正常秩序。其次,党和政府要塑造政府公众良好形象,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加大反腐力度,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二)用好已有主流媒体,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阵地
主流媒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主流媒体要自觉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发展成果。首先,主流媒体传播要坚持党性原则。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媒体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激发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其次,主流媒体应该加强用理论武装自己。主流媒体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再次,主流媒体报道内容应该贴近大众生活。主流媒体应该从人民大众的角度,把理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宣传报道,从而增强主流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最后,主流媒体应该尽量用大众语言传播。主流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的语言进行传播,才可能使普通大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拓展新媒体传播途径,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传播建构成新媒体传播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行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的网络体系。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领导,架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优秀成果展示的新媒体传播网络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的数据库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优秀成果“上网”,方便人民群众各取所需;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的模式研究,针对不同的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媒体进行研究,找到其媒体延伸的心理规律和特点,从而增强新媒体传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搭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的各种服务平台,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有不同的优势,比如网站信息内容量大,APP可直接将内容传送到个人手机,微信、QQ互动交流方便,微博可打造个性化空间,针对马克思主义具体内容建设不同的特色传播平台,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是坚守新媒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和利益。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途径,也同时为西方国家信息殖民扩张、国外意识形态渗透、国内破坏势力阵地抢夺提供了新的载体通道,这就要求新媒体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担负起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首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分享不能忘记尊重原创,媒体是思想的生产者,不能简单搬运、跟风抄袭、盲目追求点击率和转发量,否则都将在无视知识价值的风潮中坍塌。其次要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媒介服务。重创新不能丢失思想内核,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传递有质量的信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科学理论体系,所以其传播内容作品也必须是完美的作品。最后是依法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求关注不能丢失理性,媒体不管怎样融合,质疑、求证、核实的本领不能丟,客观、真实、理性的原则不能忘,求真、扶正、祛邪的精神不能弃。
三是要培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的各类专业人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者,既要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懂新媒体技术,成为交叉型的复合人才。在其从业之前,对其要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从严考核,把好入口关,这也是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媒体传播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利用新媒体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把握好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将看起来枯燥的理论与实实在在的平常生活有机结合,创作出更多人们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利方面,才能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魏武挥.新媒体的新字,便是霸权,前无古人的霸权[J/ OL]. BlogBus(博客大巴),http://weiwuhui.com/201. html,2007-01-30.
[2] 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37.
[3] 黄德发.后信息社会:你的未来不是梦[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9.
[4]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http://www.199it.com/archives/931033. html,2019-09-01.
作者简介:庄飞(1976—),男,江苏泗阳人,博士在读,讲师,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发展研究院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从事马克思乡村建设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