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四力”引领新闻采制技巧提升

2020-09-10李嘉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四力技巧

摘 要:如何增强“四力”来引领新闻采制技巧的提升?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不仅要跑得快、跑得好,更要持之以恒;记者要一步一步深入探求新闻的核心,增强眼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增强脑力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增强笔力,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可以从锤炼新闻语言入手,我们的新闻作品终究要靠语言去传播,只有说得真实自然、说得生动鲜活、说得一针见血、说到受众的心坎里,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四力”;新闻采制;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160-02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可以说,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作品质量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記者编辑“四力”提升的一次体现。

依靠腿勤、目犀、脑活、笔锋的“四力”,才能打造出一条条镌刻社会风貌、展现时代音容、留住生活印记的鲜活报道。如何用“四力”引领新闻采制技巧的提升?笔者根据多年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实践总结出以下心得。

一、不惜脚力,深入采访

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来说,脚力显得尤为重要,毕竟那些鲜活的视听新闻现场,都是记者用双脚“跑”出来的。“跑”新闻,有时候是百米冲刺,有时候是中长跑,而更多的情况下,它更像是一场长期的马拉松。

首先,新闻记者应该时刻准备出发。新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只能是记者去追新闻,新闻永远不会等记者。而如果你选择当一名社会新闻记者,那就更意味着要放弃朝九晚五的作息,无论你是在吃饭、睡觉还是周末,随时应该整装待发。一旦获得了新闻线索,在路上就是你最正确的处置方案。突发事件在社会新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些精彩的现场报道都离不开记者的快速反应。因为场面一旦错过,就再难还原;只有在此情此景下,新闻当事人的情绪和表达才能真实地反映在镜头中、话筒前。那些事后补拍的采访,精彩程度往往都会大打折扣。因此,突发新闻发生后,记者应该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这个时候,哪家媒体的记者“百米冲刺”能力强,哪家媒体就更能获取独家报道,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其次,新闻记者要对重点题材紧追不舍。以舆论监督报道的采制为例,舆论监督是社会新闻的重头戏,也是社会新闻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有力度的舆论监督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记者在一段时间之内进行持续追踪报道。有时候,由于报道的影响力,新闻事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新的进展,这就需要记者随机应变,根据新的变化,对报道走向作出正确的调整和跟进。这离不开记者时刻观察事态走向,紧锣密鼓、锲而不舍地追踪,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记者的脚力跟不上、跑不赢,那么就可能错过趁热打铁的最佳时机,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力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这考验的是记者“中长跑”的能力。

最后,新闻记者要常年扎根基层、深耕自己的报道业务,这也是最重要的。《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先生曾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速成。新闻采访这个领域没有捷径,依靠的就是经年累月的积淀。有了百米冲刺、中长跑的能力,提升体能,一定程度上就能为马拉松积蓄经验。一方面,时间能够打磨新闻记者的业务技巧,提升新闻作品的总体水平;另一方面,多年马拉松式的跑在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能让记者对基层更有感情,更懂得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更能找准社会发展的脉搏,更具情怀。这个过程绝不是一场百米冲刺,也不是一场中场跑,而是长期的马拉松式的不断前行。对记者来说,难的并不是作出一条好新闻,而是长期都有好新闻。

总而言之,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不仅要跑得快、跑得好,更要持之以恒。

二、增强眼力,深挖细节

在笔者看来,记者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并呈现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说,增强眼力是锻造记者业务技能基本功的重要途径。“新闻价值的判断,与记者的眼力密切相关。眼力是记者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对新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优秀的作品,往往有着独特的视角,记者要从常态的生活与实践中挖掘出新意。”[1]而增强眼力的途径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现细节、辨别细节真伪、用细节论证新闻主题。

首先,对细节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该明察秋毫、洞察于心。增强眼力只能依靠视觉吗?错。记者到达新闻现场后,应该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知。诚然,无论是大屏(电视)、中屏(电脑)还是小屏(手机),都依靠视听信息传递内容,然而,记者应把现场的多重感知通过声画传递出来。社会新闻记者往往避不开突发事件选题,在这类新闻现场,新闻呈现出来的现场感往往和记者的感知能力成正比。以车祸爆炸为例,视觉上的呈现自不必说,记者还可以告知受众自己有没有闻到烧焦的气味、有没有感受到现场的余温、能否听到余火余爆的噼啪声、用手捻一捻地面的泥土是否有油渍、找个布条测试风力风向是否有助救援等等。这些信息通过镜头未必能展现得一目了然,但是有了记者的探索,新闻就增添了大量可知可感的细节,能够给受众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细节随处可见,缺乏经验的记者可能会视而不见。

其次,细节或许真伪难辨,但记者应该去伪存真。面对复杂的社会调查类报道,记者往往要对细节的真实性作出判断。每天拨打新闻热线的投诉者说的未必都是真话;有些投诉者为了让新闻舆论对自己有利,可能夸大或者编造一些细节。这时候记者就不应该被一方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时刻保持谨慎质疑的态度,通过调查,对可疑的细节刨根问底,用事实来还原新闻的真相。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个采访对象都对记者说实话,即便对方自认为说的是事实,也难免主观。因此,对细节的真伪作出判断,让新闻作品形成站得住脚的是非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细节不能是一盘散沙,而应该环环相扣。社会新闻现场往往有着丰富的细节,记者的工作是对细节进行修剪取舍,让树上的花朵疏密得当、错落有致,从而更加合理。那些偏离主题的细节要大胆放弃,那些证据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细节要有所补充,哪些花在枝头,哪些花在主干,在取舍之间,科学排序,从而让证据链条更完整,让新闻讲述更流畅。

用眼观察只是记者入门级的要求,从这一步出发,记者应该一步一步深入探求新闻的核心,这就离不开“心”“眼”合一。有心人自然能看透新闻表象之下的人情世故,而新闻说到底就是接地气的世间百态、万象人生。

三、增强脑力,提升立意

新闻采编实践考验的是记者体力与脑力的结合水平。当然,体力是基础,如果“跑”不动,注定“追”不上鲜活的新闻现场;然而,脑力才是关键,好作品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靠的是记者的想法,说到底,脑力的强弱决定着记者的业务格局。

记者的业务能力进阶提升往往会经历3个阶段,或者称为3种境界:初级阶段是发现有价值的细节,从而在主题的统领下连缀成合格的新闻报道;中级阶段是善于通过细节营造现场,凸显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终极阶段则是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走向,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凸显社会价值。进阶的过程,仅靠体力很难有所提升,而脑力的作用则越发重要。那么,该如何增强脑力呢?

首先,年轻记者一定要多向老记者、优秀记者学习请教,在头脑风暴中补足自身短板。新闻报道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胜在报道思路上,有了思考力,节目自然更深入受众内心。

其次,记者不要总是报道自己熟悉的领域,一定要勇于开拓不熟悉的领域。如果是报道拿手的题材,采编的成本就比较低,也就是说不用太费劲,就能够完成一篇报道,花费的精力和时间都很“划算”。不过,如果一味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思路就会僵化,形成套路之后,业务水平就难有突破。当然,记者尝试一些不常碰的题材,眼下会多花一些时间去调查,但是经历一番周折之后,记者对这一类社会问题的认知就会更深刻。随着阅历的增长,新闻采编过程中的脑力收获会成为记者自身的一笔无形财富。

最后,记者一定要摈弃先入为主的偏见。新闻需要客观公正,而疏于求证,则可能导致新闻失实。防止新闻失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证据还原新闻事实。

增强脑力的途径,有点类似健身,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天长日久的积累。随着脑力的增强,日常新闻采编也会更加游刃有余,形成良性循环。

四、增强笔力,凝练语言

“笔力,就是文字的表现力,就是镜头的表现力,就是音视频的表现力。在全媒体时代,如何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闻人物、新闻思想,需要很强的笔力。”[2]增强笔力,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可以从锤炼新闻语言入手。广播电视记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工作者,因为新闻作品终究要靠语言去传播。只有说得对、说得好、说到受众的心坎里,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锤炼新闻语言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长期坚持的思维练习体操,这项培训应该贯穿记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该如何锤炼新闻语言呢?

首先,要增强服务意识,千方百计为受众服务,减少受众的理解成本。在如今的传媒环境下,传统媒体不能一味高高在上地“端着”说话,而应该处处为受众着想,调整语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广播电视语言和文字的线性阅读不同,如果受众看文字时没看懂,其可以重新读一遍;然而电视上的某一句话,如果传播方式不够“友好”导致受众没听懂,那么受众未必会回放重看。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切忌用长句子,而应该多用短句子。句子短小精悍,语义明确无疑,受众的理解成本低了,受众的舒心会转化成节目实实在在的收听收视。要想让受众听得入耳又入心,还得少用陈词滥调,让语言常用常新。例如,记者经常会在新闻中使用这样的词句:“据悉”“从其”“该……”这些生硬的措辞明明不会出现在我们日常交际的口语表达中,却被记者大量用在新闻里,其实就是在生搬硬套书面公文。

其次,新闻语言来源于生活,但是要高于生活。记者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日常化的语言提炼出来,合理地融入新闻当中。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让新闻语言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而不是平铺直叙的“白开水”。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再迈上一步台阶,让新闻语言在呈现美感的基础上,还要反映出记者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或许有的同行更难沉下心,无心锤炼自身的新闻语言,然而无数的成功案例证明,无论在哪个时代,那些产生广泛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全都简洁、真实、鲜明、生动、深刻,让受众爱听爱看。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提升“四力”的要求。发现事实、辨析价值、确立主题、挥洒笔墨,一部新闻作品创作成形的全过程就是作者“挥脚力、显眼力、展脑力、验笔力”的过程。而那些记录历史事件、反映时代精神,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用心用情完成的精品力作,都是新闻工作者不惜用脚步丈量社会、用眼睛观察时势、用头脑凝练见地、用才情铺洒辞章的结晶。只有遵循“四力”引领的方向,新闻报道才能不断提升品质,永葆技艺常新。

参考文献:

[1] 黄宏.践行新闻“四力”成就精彩报道——时代楷模张富清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前哨,2019(7):66-67.

[2] 姜涛.增强“四力”让新闻更出彩[J].新闻世界,2019(9):3-5.

作者簡介:李嘉(1974—),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主任编辑,副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四力技巧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因式分解常用变换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例谈三角恒等变换的常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