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藤编出腾飞路

2020-09-10石晓娟

百花 2020年3期
关键词:藤椅技艺

石晓娟

编者按

2020年,为助力传统手工艺振兴,《百花》杂志一行6人前往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探访汉中藤编技艺传承人陈良顺及他的良顺藤编公司。初见,只觉得他面相亲和,柔声细语,很有南方人的特点。深聊之后,才发现这位70后的传承人,不仅有一颗善良的心,更有达则兼济乡邻的广阔心胸。他没有振聋发聩的口号,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埋头苦干。他用祖辈传下来的藤编手艺,带领着乡邻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腾飞之路……

家学渊源,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四岁那年,父亲交给陈良顺一根青藤,教他给竹架的腿子缠藤,这恐怕是藤椅制作里最简单的一道工序,但对于四岁的陈良顺来说,着实费劲,他充满好奇地看着父亲手指翻飞,内心充满了崇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使是汉中这片沃土,农民们勤勤恳恳地在地里刨食,一年到头也剩不下什么,物资匮乏,人口又多,一点活钱儿都没有,虽然家家户户都会编制藤椅,却没人敢拿到集市上去卖。

改革开放后,陈良顺的父亲靠着藤编手艺养活全家十几口人,日子倒也过得去。90年代初,陈良顺结婚不久,父亲就主持分了家,拿着分得的两副碗筷和200元钱,陈良顺开始了人生新的阶段。

1995年,陈良顺的家庭作坊已初具规模,但主要销路无非是附近的村镇、集市。制作的产品经常会滞销。陈良顺带着产品到处跑市场,生意却没有多大起色。

生活总要继续,一家子人还得他养活,不能守着一屋子藤椅饿死。

他决定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南方的大城市打工,据说那里遍地都是挣钱的机会。可没想到去了广州,且不说语言不通,就是在工厂里每日十几小时机械单一的劳作就让人受不了。他一时有些茫然。就在他纠结是去是留的时候,他接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电话。

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的王庆和馆长打来电话,告诉他国家恢复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方向,希望他能回到家乡重振传统工艺,传承藤编技艺。二人在电话里相谈甚欢。王馆长强烈建议他回乡发展,将祖辈传下来的藤编技艺发扬光大。陈良顺思考了很久,他想起童年想做一名像父亲一样优秀的藤编手艺人的志向,想到故乡盼望他陪伴在身边的家人,他动心了。

陈良顺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大干一场。

重拾藤编手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陈良顺回到了位于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的家,在王馆长的支持和鼓励下,陈良顺到四川、湖南等地进行藤编技艺的交流学习,回来后研究改良汉中藤编传统工艺,设计出更新颖更时尚的藤编制品,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一次,一家大型企业很看好他们的藤编家具,可细谈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产品无法提供品牌、质检报告、发票等正规手续,作为大企业的采购,这种三无产品怎么可以,只好作罢。陈良顺知道家庭作坊局限很大,不利于发展,2007年,陈良顺注册了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企业化的管理运营。发展出了家具、装饰、旅游三大系列共计100多个品种的藤编制品,销售额节节增高。

挣了钱,家里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每天忙忙碌碌的陈良顺却总觉得空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有时候在村庄里四处转转,看着乡亲们低矮的土坯房,他的内心甚至有些伤感,自己富了有什么了不起,要是能让这方土地上的人们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想到就去做,是他一贯的行事原则,于是他开始思考到底应该用什么方式帮助身边的乡邻。

挣到的得给人,学到的得教人

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是一个拥有300户人家1200多人的小村庄,地处秦巴山区丘陵浅山地带,人均耕地仅0.4亩,人多地少,一直无法改变村子的贫穷面貌。

在当地村民的传统观念中,青藤编织、木竹编织最多能补贴点家用,养家糊口是绝无可能的。但是,随着良顺藤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陈良顺在当地文化馆的指导下,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培训+农户”的模式,通过藤条种养、技能培训、居家编制、合作社收购、线上线下销售的方法,发展入社农户1800余户,培训熟练工1200多人。

2008年,陈良顺还在秦巴山区附近的黄官镇侯家堡村承包了1000亩山地,让当地村民人工种植青藤,不但解决了公司所需的藤编原料,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岗位,增加了收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除了聘用乡民在厂子里干活,陈良顺还会把原料送到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和家庭妇女家里,等他们把藤椅编好了,再由公司上门按价收购。

独自在家的张大姐,一边手指翻飞编着藤椅,一边笑着说:“孩子大了,在西安工作,这几年也要谈婚论嫁,若是有了中意的姑娘,肯定是要带回家相看的,要是我和他爸都去外头打工,这家里没人帮孩子操持,肯定是不行的。陈老板让我们在家里编藤椅,他提供藤条、骨架,我只出个人力,又能挣钱又能顾家,多好的。”张大姐抽出一根藤条续上,又说:“虽说我手脚慢,一个月只能做个几把,可也有个千把块钱,足够我用,更何况,家里要是有个紧急用钱的地方,去找陈老板预支工钱,他从没拒绝过,陈老板真的是个很好的人……”

今年28岁的刘正兵,黄官镇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应聘到四川一家知名电器企业,工作环境、工资收入都不错,但总觉得没有归属感,他又是独生子,父母在城里上班,爺爷奶奶在老家无人照顾,得知陈良顺的藤编公司需要管理人才,他下决心辞去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老家,从最基础的编织、打磨开始,运送货物,做统计员、车间生产管理,一干就是7年,如今成了技术骨干和业务主管,月薪在6000元以上,不仅事业有成,还收获了爱情,有了孩子。

……

良顺藤编公司目前每年的营业额达5、6千万元,真正落到自己口袋的利润却屈指可数,但看着身边乡邻们富起来的笑脸,陈良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幸福感,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有了最真实的回报。

轻血缘传承,重志同道合

一直以来,藤编制作工艺的传承更多的是家族式的传承,随着经济发展,后辈们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就出现了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况。

在渭南师范学院学习市场营销的陈凌凯,虽对藤编技艺也有些了解,但并未跟随父亲陈良顺学习,不过他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全面负责起自家藤编的电商业务,通过两年的发展,陈凌凯搭建了自己的销售团队,“良顺藤编”在淘宝、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纷纷设立了自己的企业店铺,很快销售额就突破80多万元。

为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做大藤编产业,2017年,陈凌凯又在汉中注册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面对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为了避免藤编产品被其他网店模仿,引发价格无序竞争,他们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保证了产品在网上有序销售。他的成功鼓励了当地很多大学生返乡就业,陈凌凯吸纳大学生加盟他们的团队,建起了产品线上线下体验店、展示中心及成品仓库。

去年“双十一”期间,良顺藤编公司的“战绩”为218万元。线上线下分工明确,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2019年,公司全年销售额已达5000万元。

西班牙罗意威品牌在良顺藤编天猫旗舰店看中他们的藤编扇子,订购了1万把作为VIP客户礼物。曾经村里老太太人手一把的蒲扇摇身一变成了奢侈品,售价高达2800元,“土味”藤编闯向了世界。

不过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陈良顺也越来越焦虑,目前的技师都是些中老年人,若是不能将藤编技艺传承下去,若干年后,靠什么支撑企业,藤编产业还能继续存在么。和王庆和馆长多次交流后,陈良顺慢慢地想明白了,要想藤编技艺永久流传,就应该轻血缘传承,重志同道合,有教无类、不计回报地教给任何想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只有这样,藤编制作技艺才能真正地生生不息。

2019年,陈良顺配合南郑区文化馆开展了“六编”传统编制技艺培训,带动更多贫困户居家灵活就业;同时引导“六编”向市场化、产业化纵深发展,支持“六编”延伸产业链,使“六编”产业从单一的产品编制发展到集原材料种植、产品编制、产品销售一体化,村民既能居家赚取劳务费,还能依靠种植原材料卖钱。加上电商“开路”,贫困户实现了“小产品”与 “大市场”的对接,脱贫增收的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陈良顺联合相关高校,制定藤编技艺标准、规范,将人才培养提前化。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未来可期,一路腾飞

如今,南郑区从事“六编”产业1416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640人,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人均年增收3170元。

水井村将藤编工艺作为主打产业,加工生产的藤椅、沙发、桌子、蒲扇等20多个系列100多種藤编工艺品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多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并申遗成功,成为当地有名的“藤编之村”。

未来,陈良顺还打算建立藤编技艺博物馆、体验馆、非遗小镇,纵向开拓以藤编为主的相关产业。

陈良顺的藤编梦越做越大,这条路也越走越宽,青藤为他编出了一条腾飞路、幸福路!

猜你喜欢

藤椅技艺
老藤椅
藤椅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一对旧藤椅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
如果藤椅想跳舞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