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失的书信

2020-09-10雨凡

百花 2020年3期
关键词:用语家书书信

雨凡

手机智能了,信封却落了一层灰。

年前,我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封书信。感其深意,顿觉阔疏。在以前,通信尚未如现在发达,我每月都会往邮局跑一跑,或者,坐在窗前望眼欲穿地等着邮递员送来书信。而今传统书信被遗忘甚至被更迭,消失的是形式,消弭的是文化。

书信常见别称如手函、大函、信牍、尺牍等。传统书信在书写上是很讲究的。在书信称谓上,根据写信对象的辈分分为九种,例如家族长辈称谓上不得加名或号,每辈长辈不止一人者,应各依其行次别之,如大叔父、二伯母等。家族晚辈称谓,姑为父之姊妹,与伯叔无异,故自称单用一个“侄”字,不与姑丈同称。师友长辈称谓,夫子称谓之上,不得加用其号,夫子之称,也有妻用于夫者,故女学生致函时宜改称业师或老师。在书奉(题称)用语上,也可根据写信对象的血亲,亲友,妇女,各界等用不同的书奉用语。例如写给父母、祖父母时,称膝下、膝前。在日常用语中,大致分为十几种,例如启事用语的使用,根据对象和情况,通常信函称敬启者,敬复者。欣赏佳况用语,眷怀雅望,顿慰私衷。叙旧用语,岁华数易,念切知交。思慕用语,写给业师,仰瞻斗极,倍切依驰。恭维用语,写给政界人士,敬维政躬清健,勋绩丰宏,莫名颂祷!具名结尾用语,写给直系尊亲,用叩上、跪禀等落笔。写给尊长、上级,落笔常用语为谨上,叩启。再者,根据不同书信类别,分为通侯信,庆贺信,感谢信等,其写作要领也是不尽其然。

的确,数百年间“见字如面”唤起了中国人对笔墨信札的文化记忆。《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书信的语言之美在于言必当理,合于道义才是美的。正所谓“言必当理,心有征知”,荀子也对语言美的认识很有见地。他认为,语言的本质是社会的,它一经社会“约定俗成”以后,便有了客观内容和社会内含。从朴素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他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心有征知”的结果。因此,尽管语言丰富复杂,千差万别,然而,语言美存在着一条永恒不变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实则内容就是“礼仪”,因此语言必须“当理”,必须“合于道”才是美的。在规范礼仪和严谨工整的书信时代,文学、书法、礼仪、教育等多元文化因素得以并存和发挥来共同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多样魅力,书信也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意,如“阳气极於上,阴信萌手下”。此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然则书信之为用,视他类文字尤为切要而可尊尚矣。古时书信不仅传递感情,更传承文化,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古人书信之留于今者,多可资以考见当时之风俗,民生之休戚,国家之安危,政治之得失,直可目为有用之史料,耐人寻味探究而不可已。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辞严的《祭鳄鱼文》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特别是在家书发展巅峰的明清时期,许多文入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也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发展至近现代,林则徐的私信,曾国藩的家书,徐志摩热烈的情话,刘慈欣对女儿200年后的寄语……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记录了爱与痛,穿透了历史风云。

在中国历史上,书信不仅是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家学传承、道德弘扬、人格塑造的载体之一,近来读傅雷先生写的《傅雷家书》,书中通过和儿子交流对文学、美术、音乐等,把家书当作了讨论艺术的场所,用充满深厚纯真的情感,涵盖其艺术的心灵和睿智的内涵,折射出丰富的理想境界,执著地追求播撒爱的种子。这部家书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给社会留下了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在电话和网络普及前,那个曾经用笔和纸交流的年代,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些别样的感觉,想起每次畅所欲言的直抒胸臆,而今传统书信的梦在渐变中破碎,犹如北岛在诗中所写:“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相似的情景,都是破碎的声音啊!

现在,人们更多地使用便捷的即时通信渠道,致使书信的交流方式也受到了席卷般的冲击。起初的电子邮件,整体上还是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发展至今,人们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微博等通讯方式。其實,互联网无非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因为更多地消费着“快文化”,反而人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降低了,对于传递信息的情意更随意了,大大不如古人写下“见字如面”四个字时那么郑重其事,那么认真细致,传统书信所承载的绵长的思想力量和悠长韵味也随之丧失殆尽。

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在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看来“书信文化在没落,但不会消亡,因为它能激发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近来,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综艺节目开播,立足于传统文化,以书信的形式,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和发掘,与它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重逢。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也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于书信的回忆与重见。其实在现在,无论以何种形式,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数字化,传统文化被新媒体时代轻快、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回眸立足于书信,沉静在这一载体中,我们可以写下对文明与时局的思考,表达对人性与真理的探索,演员胡歌曾说:“哪里有什么人气巅峰,我只是被人群逼到了墙角。”现如今,书信也犹如逼退在墙角,但愿,我们还能为它留有一隅之地。

凡情不尽之意则味深,凡言不尽之意则致远。一封书信,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久违的亲切。

猜你喜欢

用语家书书信
春节家书
失窃的书信
一封家书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家书( 连载一)
化学用语及常用物理量
人小鬼大狄仁杰
礼貌用语大家学!
网聊用语荟萃
春节用语的英语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