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物理有效方法的研究
2020-09-10赵敏
赵敏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中想要实现有效课堂构建,必然要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减少问题对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阻碍,才能助力教师更好地实现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站位,强化自己的教育责任,立足以学为本的教学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各种提升学生有效学习质量的方法,这样才能可持续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学习需要,从而才能全面促进学生高中物理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故此本文将基于高中物理有效方法为题,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并提出相对应的教学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定的教学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方法;普遍现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上,国家教育部门越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不再像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家长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情况,这也随着新课程改革下,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且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长足发展,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愉快体验性,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师生知识的双边互动,才能为教之有效、学之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为此,本文将基于高中物理有效方法的研究为题,通过谈论自己的教学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一、高中物理存在的普遍现象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中指挥棒的作用,一部分教师仍旧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也教师授课量加大,急于求成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主体不断削弱,尤其在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上,长久至此,必然引发学生学习的负面情绪。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部分教师思维意识上对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在自己实践教学的行为逻辑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造成师生课堂知识互动较弱,学生学习低迷等现象。鉴于此,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认真与否,都利于学生物理学习的长足发展,也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知识的及时交化率,所以应该避免该类情况发展,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为主,通过正确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认知逻辑水平和认知喜好,以及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此为基础,创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从而才能推动高中物理有效课堂的发展。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方法研究
1.在高中物理课堂中丰富教学表现形式
在高中物理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喜闻乐见的学习心理,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表现方式,应该开展一些学生学习的知识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只有当学生对一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學生才能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与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物理知识演讲比赛”“制作物理知识海报”等,这样学生才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具有比赛性质的知识活动上,将大大提升学生已知物理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然后教师组织过程中积极参与到活动竞赛上,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也能够真正发现不同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通过记录与统计的方式下,将大大提升自己教学的针对性。此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唤醒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度,还能够有效发展师生和谐关系,正如,只有当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那么自然也会爱上教师的课程内容。所以教师应当积极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性,根据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上,通过开发与整合过程为学生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从而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开展基础。
2.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要提升师生互动性
学起于思贵有疑。南宋教育家朱熹告诉我们,学生无疑,须教有疑。这也意味着高中物理教师想要提升知识的及时教化率,必然要在课堂中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探究的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自我思考加工后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新知的内化效率。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增强了师生课堂互动,也只有建立在师生知识双边有效互动中,教师发射的知识讯号才能有效被学生捕捉到,从而形成教与学的知识共频、共振,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整体化提升。例如,在教学“电磁感应”内容上,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故事激趣学生,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在为学生讲解电磁感应发现的历史故事上,教师要顺势提出疑问:科学家科拉顿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为了减小电磁铁对电流计的影响,他将电路的开关和电流计分别放在相邻的两个房间里……结果跑来跑去一无所获。那么为什么科拉顿会一无所获?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在这样趣味故事情境中学生更愿意去思考,自然以此类推下,师生互动性将会越来越活跃,从而也将保证教师引导教学更加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教师必然立足“围绕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的立场,这样才能为学生创编出多元化、有效性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有效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炜.效率即生命——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方法探究[J].华夏教师,2018(14):44-45.
[2]张亮.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有效教学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8(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