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题课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2020-09-10姜贺霞
姜贺霞
摘要:以教材习题为导向,深入挖掘一类问题的本质,在问题的探究活动中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习题课;阿氏圆;核心素养
章建跃教授提出“使高考复习成为好数学教学”,好数学教学的根本标准是“数学育人”。即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上产生最大的长期利益,具体体现在使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学习。复习课,不应只是对旧知识简单的重复和强化,他应该是一个再理解,再运用的过程。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我们可以像新课那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旧知,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在理解。笔者将自己所讲的一节课的具体过程呈现出来,与同行们进行探讨。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3题)若AB=2,AC= BC,则 的最大值是 。
2、(2011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模拟题)若等腰 的腰AC上的中线BD的长为3,则 的最大值为 。
3、在 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sinA=2sinB,acosB+bcosA=1,则 面积的最大值为 。
问题是课堂活动的载体,是教学成功的开始,用问题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与投入,便于学生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进行有效归类和整理,逐步搭建自己的认知框架。
二、追本溯源,回归课本
1、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人教A版,必修2)第124页习题4.1B组第3题:已知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 ,求点M的轨迹方程。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问,学生1:点M的轨迹方程为 。
2、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139—140页“信息技术与应用”栏目中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中的例题。已知点P(2,0),Q(8,0),点M与点P的距离是点M与点Q距离的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M的轨迹,并给出轨迹方程。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问,学生2: 。
教师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展示。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第144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2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 的距离之比是一个正数m,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考虑m=1和 两种情形)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问,学生3:当m=1时,点M的轨迹是线段 的垂直平分线。当 时,设 (-c,0), (C,0),可得点M的轨迹是圆。
三、归纳拓展、得出结论
我们发现上述3个问题与我们所给出的3个问题有关,都涉及到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是不等于1的正常数的点的轨迹,其轨迹是圆,这个圆我们叫做阿波罗尼斯圆,简称阿氏圆。教师课件展示阿波罗尼斯生平,让数学文化落实到课堂之中,即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教師课件展示阿波罗尼斯圆定义:设A,B是平面内的两个定点,平面内的动点C到点A的距离与到点B的距离之比为定值 ( 且 ),则点C的轨迹为圆。
四、知识过手,学以致用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学生4: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的中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1,0),B(1,0),设Cx,y),由题可得点C的轨迹方程为 (除去与x轴的两个交点),从而 的最大值是 。教师点评并给以鼓励,学生也体会到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成就感。问题2、3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释放和拓展,进而收获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潜能的发挥,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以高考题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前后知识的联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逐步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结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模型,数学建模不一定非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平时的学习中有很多模型结论,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模型,结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产生“见叶知秋”的感觉,通过问题的归纳,给学生带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题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最终让学生收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进入一般人难以达到的境界。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了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洪军.重视教材中的例习题在高考复习中的指导作用[J]数学通讯(下期).2018.1
[2]辛金平.研读教材,落实数学抽象素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9.5
★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专项课题(高中数学高效习题课设计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00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