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2020-09-10任建清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28期
关键词:学习效率学习习惯能力培养

任建清

摘要: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所以,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此同时,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和素养的提升。本文注重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开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能力培养;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较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因此打好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关键。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希望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同步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明确学习动机、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构建学习计划三方面着力,注重为学生构建自主性的学习氛围,真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将概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一、明确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在课堂中有的学生上课认真专心听讲,而有的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出现走神的现象。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总结,教师们一直认为除了智力因素以外,學习习惯和兴趣也是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十分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通过明确学习动机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并以此帮助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良好习惯养成以后,他们数学学习成绩也会随之升高。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一节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明确学习动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点,互动激趣。课堂中,数学教师直接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几个大字写在黑板上,并将一张条形统计图展示出来,并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图中蕴含的知识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点,展示学习目标,激发学习能动习惯。在学生感兴趣后,数学教师将教学目标讲述给学生,使之了解本节课重要学习的重点内容,自主明确课堂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明确课堂学习动机后,学生的主动性明显提升,想要学习和分析更多的关于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的例题,学习效率也逐步升高,对以后学习其他统计图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点,展示成果。通过运用明确动机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真正让学生数学学习方向更为明确,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增强教学的精准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常言道,习惯是一种稳定的动力定型,是后天获得的,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意义重大。教师认为竞争机制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加速剂。因而,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内心“小宇宙”爆发,使之产生想要赢或者进步的冲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进竞争机制,将竞争规则解释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具备竞争意识的基础上学习不断进步,更上一层楼。

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课上,数学教师没有直接展开教学,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的大小,并制定了竞争机制,促使学生进行团体战,将以最快速度得出正确答案的队伍获胜。在竞争环境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激发出来,和团队其他成员根据课本内容的引导快速进行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和总结,很快便得出了正确结论。当学生们陆续自主得出结论后,数学教师对表现优异的队伍进行了奖励,并结合他们探究的过程进行详细地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点。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学生们一直在不断进步和上升,不但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数学综合素养也得到快速提升。

三、制定学习计划,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年级尚小,具有不稳定性、可塑性大、渐进性等特点,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或者引导学生自主做出学习计划,并以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而,良好习惯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时也要循序渐进,促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养成以后,他们对待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的兴趣会大大改善。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节内容后,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数学教师通过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引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等内容,并通过情境的创设、自主迁移和引导比较的方法将如何进行小数之间的加减运算的方法讲解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但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并不高。于是,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制定出关于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学习计划,促使他们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并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间需要熟练掌握哪些知识点。学生一旦自己制作出学习计划后,他们会按照计划逐步完成任务,教师只需适当地监督或者鼓励即可。在学习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逐步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教师应掌握整体学习的学习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奠定认知基础。第二方面,教师应注重构建相应的沟通机制,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第三方面,教师应注重构建新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机制,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适时地指点,也让其他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思路。通过以上几方面,旨在真正提升计划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一个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未来成长与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良好的习惯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并在高效或缺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提升和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陈景敦.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教育,2015,000(044):00254-00254.

[2]谢福英.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139.

[3]张炳虎.浅谈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

猜你喜欢

学习效率学习习惯能力培养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线性代数》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