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的生态语言学解析

2020-09-10卢晓霞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6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语言规范

卢晓霞

摘要:本课题将生态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和生态特点,并提出对待网络语言应有的态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将具体语言现象的研究放置在更宏观的研究背景当中,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语言生态环境和网络语言发展的和谐共生关系。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网络语言;特点;规范

一、生态语言学和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属于生物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呈现出生态泛化的趋势,即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出新的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如经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生态美学、生态文学、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生态翻译学等。“生态学”从一门独立的学科演化成一种观点,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将自然界“生态”追求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理念应用到不同领域。

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研究语言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交叉学科。生态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有机体,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生态规律。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有三个热点问题:语言的多样性问题;保护濒危语言、“弱语言”问题;语言人权问题。国内的生态语言学相对国外起步较晚,最早的研究是李国正1987年发表的《生态语言系统说略》和1991年出版的《生态汉语学》。此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方面。

关于网络语言,学界对其定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相关的语言,如平台、接口、主页、点击、服务器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有自己特色的自然语言,主要用于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等[1]。随着网络的普遍应用,网络语言成为拥有庞大受众的新兴语言现象,并引起语言学家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网络语言的研究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角度展开,经过20年的研究与摸索、争论与探讨,对于网络语言的态度由漠视到关注,由严苛到宽容,由抵制到接纳,研究不断深入,态度趋于理性。

采用生态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是近几年的新发展。通过运用生态语言学理论对网络语言进行整体研究或个案分析,多数学者表现出对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网络语言宽容理性的客观态度,普遍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力求营造出宽松、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但总体来看,存在明显不足:第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参与学者只是少数;第二,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还存在分歧,仍有部分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表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破坏;第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原则不够明确。

二、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语言解读

网络语言的生态语言学解析,是将网络语言看作语言生态环境中的新现象,客观看待其优劣,探究其在语言系统中的发生发展和对于语言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就以语言生态多样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为基础,分析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发展趋势和规范原则。

(一)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

1.网络媒介是载体

网络媒介是网络语言的传播载体,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和传播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任何网络语言都无法存在,更无从传播。

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行为和交流的方式,语言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语言在互联网媒介的作用下发生发展,不断扩大影响。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之后,因为网络交流开放自由、即时互动、身份隐匿、使用门槛低,中国网民逐年以几何速度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2]。而网络平台微博、BBS 论坛、猫扑、贴吧、豆瓣等网络社区的逐步发展与成熟,使得庞大的中国网民群体自由进行网络交互,信息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网络社区成为网络语言使用和传播的集散地,因此网络社区媒介极大地促使网络语言生成并传播,任何热点问题都会即时生成网络语言,成为一呼百应的网民狂欢。

(2)主体心理是驱动

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中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

中国网民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0%、28.2%。职业结构的分析显示,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1%;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1.1%;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13.1%。

由以上数据可知,中国网民主体是中等学历的年轻学生,因此在网络交际中表现出张扬个性与从众流行并存的特点。首先,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语言表达个性张扬,追新求异,大胆创造;而身份的隐匿使表达无所顾忌,常常语出惊人,甚至语出伤人。因此,一方面网络语言极具创新性和生命力,有些网络语言还逐渐扩大适用范围,走出网络,进入日常生活和主流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低俗化和语言暴力现象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引起很多专家的关注,认为应对网络语言加以规范,加强监管,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和语言环境的健康和谐。其次,网络社群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社会方言,形成鲜明的具有流行性的语体特征或表达方式。例如,淘宝客服常用“亲”称呼淘宝消费者,进而形成“淘宝体”,之后有扩大影响,延伸到不同的网络社群,进入日常生活。网络流行语的风靡也是源于使用主体在特定语境下需要加强互动,引起共鸣,找到歸属感和认同感。

(3)社会环境

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不仅是语言交流媒介,还是社会活动平台。社会生活的多种活动都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和进行,网络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连接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社会生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多元,由此形成了相对宽松的网络环境,人们对网络语言各种新奇的非传统表达形式能够包容和接纳。比如,方言词(童鞋、偶)和外来语(打call 、diss)的谐音,各种字母(PK、BTW)、符号(“↖(^ω^)↗”表示加油,“(T-T)”表示哭泣、伤心)和表情包(),甚至创造了火星文(莓兲想埝祢、真的つ痛了)。

(二)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网络语言在来源、形式和造词手段等方面都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1.来源多样

网络语言在来源上多种多样,有出自方言、古语、外语、歌曲、影视和热点新闻事件等。方言词,如帅锅(帅哥)、老铁(哥们儿)、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捉急(着急)、肿么了(怎么了)等。

古语词,如“囧”(jiǒng),原义为“光明”,是生僻字,但2008年成为网络热词,被赋予“郁闷、无奈、窘迫、尴尬”的新意。“囧”的字形如同八字眉、张口结舌的为难表情,非常形象。再如,“槑”(méi),是“梅”的异体字。因“槑”字由两个“呆”组成,所以在网络语言里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烎(yín),原义为光明。“烎”流行于网络中,被游戏玩家们用来形容自己充沛的竞技或游戏状态。现在多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斗志昂扬、热血沸腾、遇强则强,可以用来表示“霸气”“彪悍”等诸多意义。

借自外语的网络语非常普遍。如爱豆(idol)、打call、diss借自英语,还有很多字母词一般是英文缩写,如PK(PlayerKilling)、PS(Photoshop)、CP(couple)。甚至会借用语法形式,比如开会ing,“ing”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卡哇伊(かわいい,意为“可爱”)、奥巴桑(おばさん,意为“大妈、阿姨”)、纳尼(なに,意为“什么”,好奇、疑问、愤怒时使用)是借自日语音译词。还有来自日语的借形词,如“年下”,指年龄小的一方,如年下恋,指姐弟恋;“友达”,是朋友的意思;“控”,出自日语コン,表示喜欢某一事物或某类人群的人,萝莉控、西装控。

“不差钱”出自春晚小品《不差钱》,“元芳你怎么看”是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经典台词,“确认过眼神”出自林俊杰的歌曲《醉赤壁》,“我爸是李刚”源于2010年备受关注的交通肇事时间。

2.创造手段多样

网络语言的创造手段不一而足,主要有谐音(斑竹、我太南了、围脖、蒜你狠)、简缩(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累觉不爱)、比喻(大虾、恐龙、灌水)、仿拟(被XX、神XX、尬X)。有些词则是旧词被赋予新意,如“偶像”指呕吐的对象;“奇葩”原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或非常出众的任务,网友用来指让人难以想象的行为或人,有强烈的贬义; “汗”由名词变为形容词,表示尴尬、无奈、无言以对。

3.文字形式多样

网络语言的文字包括数字(520“我爱你”、886“拜拜咯”、9494“就是就是”)、拼音(MM、BT、XSWL)、英文(CU“see you”、OMG“oh my god”、out“出局”)、日文(の、ちゃん、はい),以及上文提到的火星文和不属于文字的符号。

4.适用语境多样

很多流行语一经流行开来,就会迅速扩大使用范围,不再拘泥于原本的意义和用法。如“硬核”,原本形容说唱音乐和游戏,“硬核说唱”指一种更具力量感的说唱音乐形式,热情奔放猛烈强劲。“硬核游戏”指存在一定难度并有特定受众的游戏。后来随着“硬核”的含义不断拓展,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领域,表示“很厉害、很酷、很彪悍、很刚硬”的意思,如硬核规定”“硬核玩家”“硬核人生”。

(三)网络语言的动态性

网络语言处在快速的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网络语言的动态性体现在流行与更新两个方面。

从个体词语来看,一个网络新词语从产生到流行、消失的周期大多非常短。一个网络词语收到追捧,迅速传播,是因为网友的从众参与心理,但网络语言追求新异,所以当最初的新鲜感渐渐失去,参与集体狂欢的热度减退,这些词语就成为昙花一现的流星,不再使用。

从网络语言整体环境来看,网络词语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保持语言生态的平衡。所以,网络语言环境更加残酷,只有真正具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语才能占据生态位,甚至不断扩大适用范围,最终可能脱离网络语境,进入日常语境。

三、如何从语言生态学角度对待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新异性、独特性、流行性等特点引起专家学者的众多关注,但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早期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分化态势。

一种是采取宽容接纳的态度。如钱乃荣《怎样看待新流行语、网络语言和短信语言》一文就立场鲜明地提出,“我们应有一个动态的语言观”,“语言产生或变化的总原则是‘群众的约定俗成’”[3],网络语言的创新就是要突破固有的规范,并逐渐形成新的约定俗成。因此。我们应当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吸收,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创造较为宽松的语言生态环境。

另一种态度则是抵制批判。持这种态度的学者主要是从保持汉语的纯洁、健康、文明的角度出发,认为过于自由、没有约束的网络语言环境使得网络语言中粗俗、暴力、不规范的应用比比皆是。刘宝俊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一文网络语言的语言污染和文化暴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洋化、封建化、粗鄙化和庸俗化[4]。

客观来看,对待网络语言应当一分为二。网络语言中有表现力、生命力的部分应当接纳,而其中苍白甚至污秽的部分自然应当坚决抵制摒弃。所以,网络语言的生态环境应适当进行规范,以更积极的态度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网络语言要通俗不要低俗、要个性不要随性,要融合不要混合。

参考文献

[1]吳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6)

[2] 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网信军民融合,2019(02 )

[3]钱乃荣.现代汉语研究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6)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言文字专项)“网络语言发展的生态语言学研究”(项目编号:YWZX201518)的结题成果。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网络语言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