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2020-09-10陈莎莎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0年38期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初中语文

陈莎莎

【摘要】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也愈加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占据的比例不少,学生在学习其内在美的同时,也是在累积和阅读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精髓,才能更完美的理解古诗文的深刻内涵。教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始终坚守持续学习的态度,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字】初中语文;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前言:

我国在悠久历史积淀中的灿烂文化,是古人留给现代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流传至今的内在精神源泉和动力。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的认可度日益增强,语文教材中收录很多优秀古诗文,其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生哲理。但由于古诗文艰涩难懂加之年代久远,致使初中生在学习中遇到诸多障碍。但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遍世界各地,甚至受到海外各界的关注,因此,加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育迫在眉睫、

一、注重朗读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又新增了不少古诗文的篇目,其多数具有韵律优美、语言精炼、格律工整的特点,古诗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所以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就不止要为学生讲解文章思想主旨,还要深度发掘其中名句的具体含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作者世界,体会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朗诵是有效欣赏古诗文的方法,只有经过反复地朗诵和推敲,才能感悟到作者的心境,才能体验到其中描写的美感。在朗读中欣赏。探寻、理解古诗文中的美好意境,也是走进历史、触碰诗人情思、追随诗人灵魂的过程。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更深入了解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思,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古诗文中有许多音韵美的词句,在教学《行路难(其一)》时,教师可以用播放音频资料的形式,充分显示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更了解作者李白不被重用甚至受到排挤的郁结心境。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的朗读魅力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并教会他们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在朗读“行路难!行路难!”这两句感叹句时,要以递进的方式去朗读出作者对其前路茫然又艰难的情感。并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两个有趣的典故给学生进行充分讲解,感叹作者自己有像姜太公和伊尹那样的才华,却没有被他人发现,表达出作者在展示才华的道路上真是困难重重。这样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极大兴趣,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朗读古诗意境中,体味优秀传统文的魅力所在、

二、巧用信息技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将与教学之间的整合越来越紧密,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曙光,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也积极采用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也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高效学习。在学生学习古诗文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探究古诗文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板书教学相比而言,信息技术具有更强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其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信息,这样能让学生课堂上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位,而且相较于简单的文字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也有更强的说服力,以此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师讲授《桃花源记》时,由于学生无法直观的看到桃源的具体景色,也只能靠头脑想象出来,所以教师可为学生用信息技术出示渔人到桃源整个过程的教育视频课件,显示出这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纷乱、没有权贵压迫的乐土,同时描绘了桃源景色优美、民风淳朴、土地肥沃、資源丰富的状态,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当时整个封建社会人们的理想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大人们的迫切愿望。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更高效的在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学生也能更深刻的感知作者深含在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与理解,从而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相应提升,促进在今社会上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三、结合生活实际,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合理的教材规划下,在初中语文古诗文课堂融入生活元素,这样既使课堂有了鲜活的特色,也让学生更快接受语文知识浸染,在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下,进而将结合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生活之中。教师在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时,定要从学古诗文生活化教学入手,先帮学生将古诗文基本要义整理好,让其明白大致内容,然后从写作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出发,启发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想心理,进而自己总结出古诗文中体现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更能产生熟悉感,在已有经验的召唤下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在情感,更对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同身受,进而积极自觉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教师先要为学生讲解古文的写作背景,文章中主要讲解年仅7岁的陈元方与来访客人之间的对话,通过二人对话可以了解陈元方的道德观念,这就告诫人们要要言而有信,以诚信为本的优秀道德精神。而且这是种诚信理念竟出自一个古代小孩的口中,这种理念也是非常值得当代学生学习的。教师在进行完课文讲解后问:在生活中,你们都有哪些是关于诚信的表现呢?进而引导学生用现代生活的眼光去理解古文中陈元方当时的想法,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更好的学习古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像这样教师以生活视角展开古诗文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学习更优秀的道德品质素养,同时也对所学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

总结:

总之,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以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目标和契机,这不仅体现在对古诗文所隐含文化的重点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文化自强和自信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实现学生对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在外来文化影响和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下,要通过古诗文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美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中,促进学生道德思想和人格品质不断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应秀华.基于传统文化渗透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1(21):43-44.

[2]冯彩晴.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学周刊,2019(23):112.

猜你喜欢

古诗文传统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