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家长教育配合度的路径探索
2020-09-10潘来强
潘来强
【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简单的继续。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教师除了和家长沟通,推动家长积极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外,更需要有一些具体的策略和行动。教师应该设身处地的与家长共情,推心置腹的帮扶行动,竭尽全力的齐抓共管才能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共情 唤醒 帮扶 共育共进
“家长退群”事件沸沸扬扬,舆论纷纷指责教师的行为“过分”,让家长批改作业等一类做法广受诟病,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杜绝“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然而,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公开说:“中国的教育问题,有学校和社会的问题,但最应该被吐槽的是中国的家长”。朱永新也说“中国的教育改革要从家庭开始”。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校和老师的教育需要家长配合,也是常理 [1]。那家校沟通与联合的度应如何把握,现实排在我们面前。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本学校是一所百年乡村老校, 本地失地农民孩子和随迁子女接近对半。像这样生源构成的学校,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低,很少过问;配合度相对较低,陪辅不到位,是不争的事实。家长参与度低,这也导致了学校教育经常遭遇阻力,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行为及学习习惯很难养成。日积月累,孩子变得越来越难教, 分化严重,少数学生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很多老师总是羡慕“生源好”的学校,他们总是将教育的成败归因为家长配合不够,充斥着抱怨,更有甚者,诱发家校矛盾。其实,抱怨是有害无益的。同时要想短时间改变家长是艰难的。但教师改变自己的行动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 [2]。教师应该提升随迁子女生源较多学校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度,学校和老师帮助家长要成为当务之急。
1共情,以真情融化坚冰。
家长对学校教育配合度低,主要表现在部分家长不重视子女教育,家长的陪辅严重不到位,表现出无心、无力或缺策。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有:部分家长自己受教育程度低,不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孩子送到学校就没事了”;有的家长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整日为生计奔波,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学识,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作业, 对教育孩子“一无所知”“束手无策”;更有一些“留守儿童”和“家庭变故儿童”非父母养育,陪伴和陪辅更是令人堪忧。即便如此,作为学校和老师,我们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1.1唤醒重视。
这些家长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是明白事理的,他们大多也渴望孩子不走他们的“老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有学识的老师,往往是这类家长和家庭崇拜的人。只要我们拿出真心,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看到老师在帮他教育孩子,要他做教育合伙人,他们会被感动,会充满感激地重视教育, 成为学校和老师的助手。
1.2相互谅解。
教师本应该是“多情善感”的。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千万不要轻视他们生活的“不堪”,要深切同情他们养家糊口的“不易”,要体谅他们忽视孩子教育陪辅的“不得已”。这样,老师就会和家长的距离拉得更近,教育合力增强,家长也就会更加理解老师的辛苦,不纠缠老师的一些“疏忽和缺失”,学校和老师的教育阻力消弱,联合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1.3密切交流。
家校密切合作是一种现代教育的必需图景,是一种教育的好生态。就在频繁的互动中,在经常的信息沟通中,在紧密的协作中,双方感情更加融洽,行动更加默契。学校和老师要更多的“主动告知”“真诚邀请”,家长也就会“热情支持”“主动配合”。
2帮扶,用行动赢得合力。
学校教育、教师教学需要家长适宜的助力,这是毋庸置疑的。家长对学校配合度较低,学校和教师只是一味“指责和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会给学校教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就像我们對待“后进生”,最好的办法不是“抛弃和歧视”,而应该是“诚心帮扶”“科学帮扶”,以让家长更加重视教育,主动支持学校教育,同时我们要帮助家长通过不断学习优化家教策略,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孩子获得适切的发展。该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帮教” 家长,吸引家长重视的目光,赢得协助,获得合力。
2.1举办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不是个新举措,是各校的常规做法。但是家长学校的开课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这主要考虑到我们的学员实际情况。由于学校家长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半开, 假如硬性规定时间,就会影响部分家长的工作,学员听讲“怨声载道”“心不在焉”。于是学校采取了人性化做法,感动了家长,激起了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便于统一传授家教前沿理念,系统传授家教策略。
2.2互开教育现场。
当前家校的沟通不顺畅的事件在某些学校直逼“医患纠纷”的尴尬,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和教育的社会形象,也让很多学校管理者头疼,如履薄冰。于是很多学校和老师封闭学校,课堂不对家长开放,这其实不是明智之举。我校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加大开放,立体开放学校和教师教育现场,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反而得到了最广大家长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同时鼓励老师走入家长的教育现场——家庭,开展密集而真诚的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在家情况,紧密家校同盟,实现共同目标。
2.3搭建互通平台。
现在家校沟通的平台越来越多,我们积极搭建优化使用, 以适应各类家长的需求,工作繁忙没时间看微信的,就下班在 qq 上与老师互动留言;常规的“短信平台”坚持沿用; 我们还通过纸质的《家校联系册》与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家长保持联系,互通孩子情况、紧密家校联系,合力实施教育, 助力学生成长。
3同行,在共育中实现共进。
家长对学校教育配合度低,更多的体现在方法的缺失上,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多种。但是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协同家长在共同培育孩子的实践中,增长家长的家教智慧,与孩子共同成长,实现共进。我们的做法是:
3.1共养品性。
我们经常抱怨五天的教育效果,双休两天还给了学校和老师。可见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需要在家庭保持延续, 继续得到家庭教育的正强化。我们就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知道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具体要求以及训练策略,请家长在生活中稍加注意和监督,尽量杜绝与我们教育“背道而驰”的行为。另外,我们还经常邀请家长参加评价活动,使得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习惯养成训练的现场向学生生活开辟。家校“齐抓共管”,让“教育”有效延伸,极大的促成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3.2共辅学习。
共同辅导孩子学习是家校融合互通最经常的工作,也最具有多重价值和意义。老师和家长目标一致,形成同盟,在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中,共商学生成长大计,共议学生学习质量提升之策,共练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共助孩子以学习为主的素养全面提升。我们倡导智慧陪伴,家长可以是孩子的老师,可以是孩子的学伴,也可以是孩子探索知识的鼓掌者。
3.3共导实践。
学生成长在他包括课堂、家庭的在内的一切生活里,在不同的教育实践现场,老师和家长都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导师。老师和家长要使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延续性,切不可“貌合神离”“各奔东西”。经常看到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课堂下父母陪着孩子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孩子发现真理,家长鼓励孩子验证真理;白天老师带领孩子探索,晚上父母带着孩子实践……这样儿童就一直在有效的助力下实现最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结束语
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學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校合作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家校合作的水平必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 [3]。老师和家长合作是一个需要技术的过程,更是一个远景共识、合作共赢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与磨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伍雪梅. 如何建立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 [J]. 师道教研,2017.01
[2]郑康生 . 论教师的应激心理与自我调适 [J].教育与职业,2006.09
[3]顾晓红. 班主任,家校合作的特使 [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江苏省南京市板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