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让深度报道重焕生机

2020-09-10李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深度报道传统媒体

摘 要:新媒体语境下,追求“短、快”的碎片化阅读現象日益凸显。当碎片信息铺天盖地之时,保持理性、带着温度的深度报道虽遭遇了阅读困境,却也显得更为珍贵。深度报道曾是传统媒体的竞争法宝,而今新兴媒体也加入这一探索当中。在全新的传播生态下,如何让深度报道重新焕发生机,本文结合时代特征,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深度报道;碎片化阅读;传统媒体;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130-02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体带来的碎片化阅读现象日益明显,给新闻报道特别是长篇深度报道带来了冲击。

一、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近年来被引入传播学的研究中。在传播学领域,碎片化阅读指阅读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表现为表面、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新媒体的交互性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整个网络传播呈现为碎片化语境,碎片化的浅阅读需求成为主流。[1]人们的阅读形式从线性阅读发展到非线性阅读,阅读目的从目标性阅读发展到迷离性阅读。[2]这一变化带来了媒体报道方式和传播方式的碎片化,同时也极大影响了满足深度阅读需求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它不仅关心新闻事件本身“是什么”,而且更重视新闻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报道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含金量最高,深度报道也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互联网刚兴起时,深度报道还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阅读终端向便携式、小屏化转变,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的兴起,独家、原创的深度报道开始遭遇发展瓶颈。

一方面,传播时空和主体的碎片化逐步削弱了传统深度报道的舆论主导权,一个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尚未进入公众视野,受众往往已经接触到大量碎片化信息;另一方面,人们习惯了碎片化浅阅读,面对篇幅较长、内容深刻、需要花费更多脑力去阅读的深度报道,就可能不愿意主动去接受,甚至心理上有些排斥。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给长篇报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将阅读送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2018年4月发布的《亚马逊中国全民阅读报告》显示,高达74%的人会在碎片化的时间保持阅读习惯,并且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移动设备上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这无疑为深度报道提供了某种机遇。

二、市场依然需要深度报道

时代带来种种挑战,曾经让传统媒体引以为傲的深度报道是否还有发展空间?我们认为,在碎片化阅读的全媒体时代,受众仍然需要深度阅读,因为他们仍然需要建立完整的逻辑、培养对事物客观的认知力。

就信息本身而言,深度报道能够扩展新闻信息的广度和厚度,深化其价值内涵。并且,正因为信息获取变得更为容易和丰富,人们反而比以往更需要权威的深度报道来阐明事实、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本原。碎片化信息越是铺天盖地,深度报道反而越显得弥足珍贵。

美国报业协会在阅读了成千上万的长篇报道、追踪分析了读者参与情况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长篇报道仍然能够吸引读者。用户在长篇新闻上花费的时间更多,同时长篇也获得了更多的浏览量、分享次数和读者互动。

从国内信息需求来看,在移动端,长篇深度报道依然很有潜力。NewMedia联盟曾为《南方周末》等做过一番阅读量统计,结果显示,在热门的微信公众号中,《南方周末》每天的公众号头条均非网络最热门题材,却基本上每两期中都会有一期可以获得“10万+”以上的阅读量。[3]亚马逊中国和新华网2019年4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民阅读报告》则显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民众阅读氛围依然浓厚,其中38%的受访者更青睐深度阅读。因此,就媒体发展而言,优质的深度报道仍是他们的竞争利器。

几年前,面对新媒体的严峻冲击,一些纸媒兴起了深度报道团队和栏目调整甚至取消的风潮。然而大家很快就发现,当传统深度报道遭遇困境时,不少新兴媒体却在加速这方面的布局。国内几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自己的原创深度报道栏目,并且表现惊艳。

一段时间后,一些纸媒审时度势,对深度报道重新进行了调整。例如,《中国青年报》就在2016年重组了解散近一年的深度调查部,《新京报》则提出了“全面转型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的战略。其中上海报业集团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成立澎湃新闻。澎湃新闻刚上线时,曾有不少人发出疑问:在全民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如此大手笔打造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媒介,会有读者吗?如今,澎湃新闻早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客户端之一,其多篇深度报道都获得了大量点击和转发。这些足以说明当下深度报道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三、当前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

当然,问题并不都出在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冲击上。在移动互联网来袭之前,传统深度报道的质量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今这股新浪潮只是使这些问题更加凸显。

(一)报道空间受限,选题同质化严重

从整体格局看,目前我国深度报道的空间仍然狭窄,这其中既有客观环境、政策等的影响,也有媒介自身的局限性。一些应该非常有料可挖的深度报道领域,媒体或者难以涉及,或者虽有涉及却流于表面。特别是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一个事件发生后,很快就向全国范围传播,受众早已了解,媒体人自己也觉得不新鲜,就容易感觉不到“新闻价值”。同时,对于同行都在报道的选题,各家又常常容易陷入同质化的问题,具有个性特色、能够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的深度报道比较稀缺。

(二)深度报道“不深”,甚至是伪深度

理性剖析是深度报道的五大特征之一,意味着深度报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报道”或“反面报道”,而是对复杂事物多侧面、多层次的描绘和剖析,以提供全面的、翔实的事实,让受众去思考和判断。[4]但在实际报道中,一些冠有深度之名的报道,实则只是观点和信息的叠加,“深度报道不深”,影响了公信力。

此外,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下,随着传播方式的改变,一些媒体操作深度报道的节奏被打乱,为了跟新媒体、自媒体抢关注度,求快、求点击量,一些信息调查并不充分,一些内容还未经更细致的思考,因此难以达到深度。加之近年来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纷纷离开一线,也影响了报道质量。

(三)报道形式单一,考虑读者需求不够

传统的深度报道一般篇幅较长,而且受载体所限,呈现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报道文字本身也存在写作模式化,有的不太讲究写作技巧,可读性较差。同时,传统深度报道更多是以媒体为中心,从记者采写到编辑改稿,甚至设计版面、印制等,整个过程都较少考虑读者的喜好和需求,呈现一种单向传播模式。不少在岗记者也缺乏新媒体素养,不太会使用能够吸引受众的报道形式和技巧。

四、新传播生态下的新出路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全新的传播生态下,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而言,深度报道都可以成为树立品牌的重要法宝。除了坚持此前报道的基本原则外,当下的深度报道应当将内容、渠道与技术相结合,在选题策划、语言结构、报道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随时代而变。

(一)重设报道视角,独家新闻、共性新闻都能出彩

深度报道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新闻事件深度和力度的挖掘。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注重选择一些独家、稀缺的内容,做一些读者个人很难获取全面信息的复杂事件,满足大众的信息诉求,依然是深度报道应当追求的目标。

但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发现独一无二的新闻变得非常困难,我们所获取的大多数新闻其实都是共享性新闻。对这些新闻的选择处理,同样检验着媒体和记者个人的新闻竞争力。从事深度报道的人员需要通过独立的观察、思考和判断,从共性新闻中发现新视角,开掘新闻点。把共享性新闻做出特色,同样可以成为深度报道的亮点。

(二)学会讲故事,报道新闻要能产生“共情”

不论在哪个阅读平台,把故事讲好仍然是深度报道成功的主要因素。从新闻学角度说,零散的新闻信息过了“黄金24小时”之后,通常就很难再使受众保持关注度,但一个好的新闻故事却能在受众心里保持长久的记忆。[1]国内外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都非常擅长讲故事。

如何讲好故事,关键是要能够与受众产生“共情”,同时更多以新闻人物为报道主体,注重对人的特色描写,加强对细节的刻画,让受众更有代入感。即便是时政类、专业类报道,也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物本身。有人认为,写作机器人目前还无法进入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和人物访谈等新闻体裁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内容上的人文关怀和叙述上的“讲故事”。

(三)优化呈现形式,适应受众新的阅读习惯

当下的深度报道应该讲究写作技巧。受移动终端屏幕大小限制,深度报道的长文阅读在移动端上要更加轻悦化,才能吸引读者。例如,文章总字数有所控制,尽量采用短句、短段落,多用问号及第一人称视角;尽量少用描述性语句,而将重心放在解释上;尽量多用小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此外,为适应新的阅读需求,不少主流媒体将“内容产品化”赋予新闻报道,特别是以融媒体产品的方式去做深度报道,如根据受众需求进行不同的排版和设计,在文章中搭配可视化图表、数据新闻、视频片段等内容,反响不错。

(四)坚持“移动优先”,利用新技术增强传播效果

“酒香也怕巷子深”,碎片化阅读时代,在受众不断向移动端转移的当下,所有媒体都要考虑移动端市场的传播力。当下,许多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已经在借助新的传播平台来延伸传播力、扩大影响力。一些媒体还将“移动优先”理念渗透到新闻策划、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注重新闻理念和技术理念并举。

例如,运用互联网思维了解用户,实验性地选择某些题材,从移动端传播的角度进行策划,收集报道素材;突破简单的新闻信息传播,不断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与偏好,创新端口服务,采取跟帖、评论、点赞等形式,实现与用户的多元互动,加强读者阅读场景化服务;采取多平台分享,为打造移动媒体品牌助力,实现联合发展,打造全媒体生态体系。[5]

五、结语

我们相信,只有深度报道在各方面都与时俱进,才能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馬志红.碎片化阅读时代网络媒体深度报道问题及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4):76-77.

[2] 李晓源.论网络环境中的“碎片化”阅读[J].情报资料工作,2011(6):85-86.

[3] 周怡.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J].出版广角,2016(4):72.

[4] 董广安.现代新闻写作教程[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243.

[5] 李骏.长篇深度报道依然具有潜力[J].传媒评论,2017(5):26.

作者简介:李萍(1983—),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记者,主要负责深度报道采写和相关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碎片化阅读深度报道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有声读物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广播节目的生存与创新
碎片化阅读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