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望里的乡愁与高贵的灵魂

2020-09-10陈敢

绿洲 2020年3期
关键词:散文上海生活

陈敢

怀着喜悦和敬仰的心情拜读了熊红久发在《绿洲》上的一组散文新作(《绿洲》2019年第6期),如同一股春风扫尽宅家多日郁闷的心情,急躁焦虑近乎绝望的心境得以超然的抚慰与清凉,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点燃人们心中的灯盏,予人以温暖。

这组散文包括《烟火人间》《往事》《上海支青》《青浦二题》《夜宿安龙堡》五个部分,我十分欣赏前三部分的作品,这些回望故乡、回望往事的文字里有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有心在高原又心忧天下的高贵头颅,彰显出作家浩大的悲悯情怀,具有思想的穿透力与历史的纵深感。

事实上,《烟火人间》《往事》《上海支青》都是纪实性的散文,都是作者亲历见证的人和事,用时尚说法属于非虚构写作。对于散文题材纪实性的问题历来有争议,至今没达成共识。有人认为散文只能写真人真事,绝对不允许虚构,有人认为散文只能大实小虚,有人认为散文完全可以像小说一样虚构。我认同散文可以虚构的说法,散文中的人、事、物、景,未必是生活中实有却是生活中会有的,只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就行了,毕竟散文是文学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五四后文学体裁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而文学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有何理由不允许散文虚构呢?篇幅所限,于此不展开论述。感兴趣者,可参阅掘文《论散文题材的现代性》(《理论与创作》2000年第四期)。

我认为,《烟火人间》《往事》《上海支青》可以当作小说来读,或者叫小说化散文,这与汪曾祺新时期以来的《受戒》《大淖记事》等异曲同工,一脉相承。而且这些作品,延续了五四以来萧红回忆美学的审美风范,卓然独立,令人称羡。在缥缈浮躁的当下,这些作品始终流淌着一股真挚温馨的情感,表达出对雄浑天山的仰望和对苍茫大地的感恩,追求的是一种超然淡泊的人生境界。

《烟火人间》是一篇跨文体的大散文,有故事情节、人物刻划等小说的元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才情和达观豁达、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生病本来使人感到痛苦沉重恐惧,但在作者笔下却是那么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他把初病时的感觉、手术的过程、术后友人探视的场景等写得真切细腻,栩栩如生。毕竟出生于兵团,成长于英雄主义流行的年代,他把服药滴液后胸腔的种种感觉想象为两军交战的战场,充满谐趣。术前必须由家属签字而患者不能自签,在作者看来是“不平等条约”,“很显然,自己的生命,在最关键的时刻,已经身不由己了。”作者由此而联想到晚清许多不平等的条约,这样由实而虚的感叹就具有思辨的色彩。

手术时,作者的思绪穿插闪回,隔着茫茫的岁月,尘封的往事渐渐浮现于眼前。他想起父亲同龄住院病故,想起自己十四岁时“提着柳筐,给父亲送饭的画面”,途中因贪玩误时抄近道陷入泥潭,“男孩一只手提着柳条筐子,一只手拎着两只泥鞋。朝着不远的医院飞奔”。“父亲望着这个泥猴,一言不发,手不停地摩挲着他的头”。这两幅画面交织叠加,形成强烈的审美反差,把小孩调皮顽冥的天性刻划得入木三分,父亲宽厚仁慈的形象也呼之欲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知愁之味的少年,浑然不觉父亲已经病危,吃了鸡肉之后竟然说:“其实,父亲病着,也没什么不好。”每读到此,我就潸然泪下。透过父亲的形象,让人对垦荒戍边的“兵一代”人悲壮的人生肃然起敬。

这篇散文处处充满智慧和幽默感,阅读时令人非常畅快愉悦。作者问谁主刀,麻醉师说:“你放心,我们都是根据病人的人品,来安排医生的,像你这么优秀品质的人,安排的都是优秀的医生。”就连术后打屁,作者都写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令人捧腹。那鲜活灵动的语言,左右逢源,功力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文章最后的部分,写友人的探视,把作品幽默风趣的审美品格推向高潮。先是闫平“对我大加赞赏,说得病的时间选的好。在初夏,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时节”。紧接着,萨朗补充说:“我病的部分也很讲究,一个小胆囊,身体微不足道的小部件,割了就割了。”这样的对话简直就是演相声,而那原汁原味的豁达幽默与生俱来,是骨子里透出来的。这恐怕也只有新疆人才具有的天赋。

此外,哈萨克妇女插话时的感叹,引出重大的医疗问题。她说:“看病太贵了,我们一个马的钱都不够,每天一个针打,就是一个羊的钱。”这极具个性化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语言,力透纸背,发人深省,充满无奈。的确,看病难,看不起病在今天已成为当今社会重大的社会问题。

作为一个过来人,对《旧事》所描写的人和事非常熟悉,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在精神和物质双重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连环画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构成了我们儿时生活全部的欢乐。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它“成为我们的示范,也成为基本价值观的缔造者和引路人”。我向来认为,作家不一定要写大部头,不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关键是透过事物现象把握本质,揭示出特定时代的历史内涵,关键是从碎片化的往事和细小的事物中发掘生活的诗意,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体验。选择凡人小事,只要开掘深,也能写出具有历史内涵、人性深度和艺术魅力的好作品。熊红久是一位有历史眼光、有担当、善于独立思考的严肃作家。他通过对儿时连环画、录音机和乒乓球的追忆,写出了生活困顿、苦涩年华的时代悲歌,可谓以小见大,以一朵生活的浪花来映照时代的洪波巨流。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每一个时代都是由一个个人所组成的。《旧事》中由一幅幅剪影连缀而成的往昔生活画面,使我们分明地感受到那个特定時代的生命折光和人性光辉。尤其是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苦涩旧事变得温馨久远而令人怀想,从而成为人们巨大的精神财富。

熊红久有深厚的学养和过人识见。和他在一起,常常谈笑风生,妙语连珠,语出惊人。毕竟是诗人出身,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美,可谓灵光四射,才气逼人。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上海支青》,这是一篇文学性、史料性和学术性兼具的好散文。作者写儿时困境下对大上海的艳羡、憧憬、渴望,秉持实录的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地还原了那特定时代的生活场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娓娓道来的陈年往事,如同打开封坛老酒,绵长馥郁的芳香扑面而来。可谓生活实感强,革命情思美,充满正能量。

对于兵团的“兵二代”来说,“上海成为了一个无法言说的意境”,上海支青“成为那个时代兵团风尚的引领者”,“在新疆,从来没有一个省市能像上海那样,改变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仰望和身不由己的倾慕”,“是上海支青,改变了我们这一代兵团人的知识结构和生活趋向”,上海支青“用自己不可逆转的青春,刷亮了那个年代的孤寂和荒凉”。如此之高的评价,论从史出,发自肺腑,振聋发聩。我不知道当年的上海支青读到这篇文章时作何感想。显而易见,这是对上海支青最崇高的青春礼赞和生命颂歌,这也是对知青一代人的历史评价。应该说,这篇散文充满激情,回忆里有深沉的思考,在真实还原接近本体中有深刻的反思,所作出的评价中肯客观,富于学理性、学术性,令人信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种充满激情与哲思的散文,在当下文坛可谓凤毛麟角,这并非是一般的作家能写出来的。

《青浦二题》空灵飘逸,诗意盎然,写出作者对蛙鸣对水独特的感悟。作者认为,“蛙鸣属于乡村”,“属于童年不绝如缕的歌谣。当然,也是被城市溺亡的乡音”,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掷地有声。江南水乡的人,恐怕无法理解新疆人对水独特深厚的感情。“新疆人,从内心深处,对水是充满敬意的”,因为新疆的大部分地方都严重缺水,可谓滴水贵如油。

不难看出,《夜宿安龙堡》是应命的行吟之作,在此按下不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场。那是他梦开始的地方,那是他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他生命最后的归宿。新疆兵团那个承载了熊红久童年记忆至今还与他共同成长的地方,与他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缘,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真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写出一部兵团两代人的生命史诗,以告慰先辈,警策后人。这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我坚信,并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 王 晖

猜你喜欢

散文上海生活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生活感悟
欢乐上海迪士尼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