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审美之门,点亮语文课堂
2020-09-10王春建
王春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聆听先民的歌唱,寻觅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感受诗歌的结构美、情境美和思想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下面,笔者就以《诗经》中的《卫风·氓》《邶风·静女》《秦风·无衣》为例,探讨如何开启审美之门,点亮语文课堂。
一、开展品读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让他们感受诗歌的结构美。在讲解《诗经》时,我们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结构整齐,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有一唱三叹、回味悠长的艺术效果。可以说,《诗经》是两千多年前先民的歌唱,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每句一顿二拍,节奏感很强,都是曲调短小的民歌,语言优美。
例如,《秦风·无衣》共三章,这首秦地战歌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每章字数与句数均相等。虽然每一章的结构相同,但是内容却不完全相同。每章均以“岂日无衣”开头,用反问表达出愤慨,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在每一章中,战士们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这里的“袍”指“外衣”,“泽”指“里衣”,“裳”指“下裙”,分别指代以“衣”为代表的战备物资。为协同周王室作战,战士们磨刀挥戟,舞戈擦枪,“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富有画面感,节奏强烈,振奋人心,使人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闹场面。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每一章的结句又鲜明地展现出情感的增進往复,如首章的结句“与子同仇”,意为秦军士兵与周王室有共同的敌人,重在抒发同仇敌忾的情绪;第二章的结句“与子偕作”中的“作”是“起发”的意思,意为开始行动,是出发前气势恢宏的整备集结;第三章的结句“与子偕行”中的“行”是“往”的意思,意为将士们即将奔赴前线,奋勇杀敌。情节与感情均在不断地推进。综观整首诗,重章复沓的结构中回荡着一股战斗的激情,充分展现了秦人尚武好勇的英雄气概。而且,这样回环往复的诗句体式也符合舞蹈的节奏起落,可吟可诵、可歌可舞,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二、再现生活图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诗经》不仅具有优美的结构,还具有优美的情境。它用文学的方式系统而完整地描绘了两千六百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图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再现《诗经》中的生活图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例如,《邶风·静女》含蓄巧妙地展现了这样的情境:一位娴静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的角落会面。小伙子早早地赶到约会的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的东西挡住了视线,急得他抓耳挠腮,在原地不断地徘徊……诗歌里的“静女”有多么美丽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用第一人称记录了“我”赴约时的兴奋和期待。短短十六个字,言简意赅、含蓄传神,写尽了女子的美丽与活泼、男子的爱慕与深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走进情境,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浪漫的想象:在男主人公的眼中,“彤管”鲜润光亮的色泽会令他情不自禁地想起恋人红润的娇颜;洁白纤长的荑草是恋人跋涉千里,从郊野亲手摘下的,物微而情深。莽原上的柔荑将会在春风的吹拂下长成茂盛的草丛,纯洁真挚的爱情必然会让有情人相守到永远……男主人公心中满是甜蜜而热切的期待。本来,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得到女子赠送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得到了女子赠送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这样的感情是多么的纯洁啊!如此,学生能感受到《诗经》的情境美。
三、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思想美
《诗经》中既有“求我庶士,迨其吉兮”的大胆少女,也有“不我能傗,反以我为雠”的痴情人,还有“修我甲兵,与子偕行”的爱国士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让他们学习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感受诗歌的思想美。
例如,《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名学者鲍鹏山曾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有可爱之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对恋人忠贞痴情,勇敢地冲出世俗的桎梏,与恋人走到一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婚后疲累贫苦的生活消磨了爱情的甜蜜,她为家庭辛苦付出,日夜操持。就是这样的女子,也终究摆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读到“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诗中的女子太过软弱。这种解读太过片面,教师需予以正确的引导:“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因为“氓”是一个没有责任和担当的人,轻易违背了当时的承诺。而女主人公愿意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与男子在一起,正说明她身上具有敢于追求的可贵品质,敢于反抗礼教的压迫。从这一层面讲,女主人公的“不可说”恰恰是因为她有情有义,更有担当,直至她在认清“氓”的真实面目后彻底与其决绝,这也说明她是一个果断清醒的女子。她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敢爱敢恨、坚强刚烈,具有较前卫的独立意识。通过比较“氓”和女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形象,学生就能知道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教师要让学生怀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学习卫国女子身上的精神品质,遇到挫折时不哀泣自伤,而是直面困难,冷静面对。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诗歌的思想美。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采用以上方法开启审美的大门,让学生在诗歌的滋养中感受美!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高中诗歌教学中‘诗性’培育研究”(立项编号:GH201811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