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言文的趣味教学法

2020-09-10王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3期
关键词:子夏柳先生小利

王艳

摘要:文言文的趣味教学以兴趣为激发点,以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为终极目的,力求寻找应试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趣味教学

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是岁月为后人沉淀下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然而现状是大部分学生对其“敬而远之”,认为他们距离现实太远,不易理解,甚至认为学习古文是一种倒退的表现,那么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呢?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联系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趣味”的意思是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若要学生产生愉悦感,必须先要取得“共鸣”。这里的“联系法”,即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与古人产生“联系”,拉近古今距离以出现“共鸣”消除陌生感。

1.趣味导入

在学习《核舟记》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展示一些今人的微雕作品,让其沉浸于美妙绝伦的艺术感叹中,然后自然的带领学生了解“奇人”“王叔遠”是如何在“曾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刻出人、物、文字、甚至可以自由开启的小窗的。

2.趣味辨义

文言文中的很多常用词都与今天的词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古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师由此可以让学生“猜读”以提高学习兴趣。

如“既”古代是“已经”的意思,此字在《五柳先生传》和《曹刿论战》中均有出现。“然”古代是“······的样子”的意思。如《桃花源记》中的“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欣然规往”。细细品味,现代汉语中的“既然”一词不正是“已经······的样子”的意思吗。

又如《五柳先生传》中的“造饮辄醉”中的“造”学生感到识记困难,此时可用添字法联系现代汉语不难发现“造访”一词与其接近。

3.趣味故事

讲授《论语》时,很多同学因为时代的隔阂而难以理解句子内涵,这时不妨讲述一些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如“欲速则不达”这一常用谚语,我们只知其表面意思,而不知其内涵,这时老师便可趁机讲述子夏与孔子的这段故事: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访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的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率,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作为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此词加深了理解,而且还有不少人买来《论语》全集,这就达到了学习古文的根本目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引名族文化智慧。

二、诵读法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古诗文的诵读做出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疏通文意之后的反复诵读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以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如在讲授《出师表》时,不少学生都是眼含热泪读完了全篇,这种情感体验对于诵读者也是一种肯定,并能激励其对以后的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三、重现法

历史的重现能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点燃阅读的激情,针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表演法

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采用此法,如《石壕吏》《唐雎不辱使命》等。但需注意

的是要提前确定角色、编写剧本、多次排练,否则极易沦为闹剧。

2.扩写

文字简练、“留白”较多的古文适合此法,如《石壕吏》《惠子相梁》等。需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适时加入描写以丰富文义。

3.书信

以人物为中心的诗文及充满思辨性的古诗文可用此法,如《愚公移山》《岳阳楼记》《五柳先生传》等。

四、竞赛法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好胜心强,希望通过各种平台展示自我,组织竞赛不仅能使课堂有张有弛,更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此方面笔者有以下尝试:

1.赛背诵

一种是预习背诵,即背诵较易理解的文段或注释,以实现“预读”。第二种是当堂成诵,以检验课堂学习成效。第三是复习背诵,可将某阶段的几篇文章归类组织小型比赛以激励学生。

2.赛朗诵

可与上文的“诵读法”相结合。

3.赛讲解

对于较易理解的文章可交予学生讲解,可显著提高其积极性。

以上就是笔者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愿其在“趣味”的沃土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子夏柳先生小利
《论语》知多少?
进城记
柳先生的正骨膏
孔子借伞
五柳先生的“不”
趣味古文
捷先生的红宝石
“我请你吃屁”
夫妻打赌
灵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