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喜剧美学视域下谐剧的传承与创新
2020-09-10宋秉冰
宋秉冰
摘 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许许多多的中华文化得到了传承,喜剧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戏剧有非常多的种类,不同地区不同的习俗都会出现不同的戏种。谐剧诞生于四川省,以风趣幽默的风格得名“谐剧”。通过对谐剧的发展特征与传承力度,来对整个中国喜剧传统艺术进行探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喜剧美学中谐剧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喜剧美学;谐剧;传承与创新
一、引言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人们对娱乐的追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观看喜剧也是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谐剧以幽默诙谐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进入广大群众的视野当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四川传统谐剧文化。但是现如今人们对娱乐的疯狂追求,从而导致过度娱乐化,使得低俗、丑恶的元素也混入到了娱乐事业,同时缺乏创新,久而久之,会使得人们对其丧失新鲜感的同时对喜剧失去兴趣,造成我国许多传统喜剧文化无法传承,从而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因此需要加强对各种喜剧美学的创新,从而降低人们的审美疲劳,使得喜剧美学能够发扬光大,让谐剧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能够得到传承。
二、谐剧的起源
谐剧起源于四川,由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在当时的民国时期,王永梭自己编制了一个谐剧,叫作《卖膏药》,当时并没有谐剧的存在,王永梭就将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称为谐剧,慢慢地陆续有了后来的谐剧创作《开会》《喝酒》等。演员在表演时大多数都用四川话,导致一些观众听不太懂,无法理解到谐剧的内容。有的时候恰恰是那个语言点最搞笑,但观众听不懂,由此看来,语言也成为了谐剧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其实谐剧与一些民族的特殊文化一样,对于它们我们要学会包容,况且有的四川话还是挺顺口的,像那些“要得要不得,像癞疙宝样,掇一哈跳一哈……”这些四川方言还具有幽默感。谐剧是喜剧的一种别称,但又不是喜剧,很多谐剧创新者借鉴喜剧来应用于谐剧这是错误的。谐剧从诞生以来便一直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再变也不能改变谐剧的魂。四川话就是谐剧的魂之一。
三、谐剧在创新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谐剧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谐剧在近几年推出的优秀作品少之又少,这就不得不引起谐剧传承者的注意。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也要不断创新,全方面考虑问题,不弄丢文化的精髓,做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一)找回谐剧的本质
无论哪一种中国文化在发展创新时都会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谐剧借鉴了喜剧的优点。比如小品,小品就是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出发,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矛盾,折射出大的道理,再将一些幽默元素添加进去。谐剧就借鉴了小品的喜剧幽默性。还有相声,几个人就凭一张嘴和生动的表演来淋漓尽致的表达那种特殊的文艺气息,嘴皮子功夫也是相声演员必备的技能,谐剧通过借鉴相声来锻炼演员的嘴皮子。但是越来越多的借鉴逐渐跑偏,不再是简单的借鉴,而是原模原样的照搬,曲解了借鉴的含义,也与谐剧的创新发展目标越来越远。树上的叶子有千千万,每片叶子却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文化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该艺术的发展之魂,创新之根,是亘古不变的东西。在发展创新谐剧时要知道它的本质是什么。就像构建建筑物一样必须要有坚实的地基,地基打好了,之后的构造才能更高,否则地基不坚实,地基上的建筑物再高在华丽也是虚的,终有一天会坍塌。近几年来谐剧在舞台上的表演逐渐脱离了它的本质,人们在欣赏时觉得它更像相声等其他艺术,根本感受不到这是谐剧。因此,谐剧在发展创新时必须牢牢守住它的根,回到艺术的根源上去,可以虚实结合,让观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活跃思维,让观众体验到谐剧的艺术,让谐剧艺术散发光芒。
(二)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元素
运动员有运动瓶颈期,学生在高考前期也有瓶颈期,谐剧也有瓶颈期。谐剧瓶颈期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内容过于单调,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时代在慢慢地发展,科技也在不断创新,谐剧也需要不断创新。因此,谐剧在发展创新时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以及社会中那些代表性比较强的事件来进行演绎,不要用一贯的老套演绎内容,也不要过分单调,可以添加一些喜剧元素,对谐剧内容进行一系列精心的装饰。諧剧起源于四川,在将喜剧与谐剧结合时,不要过分结合喜剧,可以与四川当地的特色进行结合,透漏出四川的地域特色,营造谐剧的演绎氛围,让观众感受到谐剧的魅力,体验到谐剧的精髓,更好地将谐剧文化发展传承。
(三)对演员要求严格,定期反思总结
谐剧的表演道具仅仅需要一桌二椅,不需要像喜剧等其他艺术一样搭建台子,好多道具。虽然道具很简单,但对演员的要求却很高,演员需要借助这一桌二椅演绎专门的情景。演员也不需要这么多的道具,要有足够的空间让演员去做一些动作,说唱来表演才艺,尽量用最少的道具表演出来最好的效果。这也是谐剧的一大特色,也恰恰是这一点,对演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演组的相关负责人要定期对自己部门负责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让谐剧的表演更上一层楼,对演员也要严格要求,可以请专业的谐剧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演员有问题也可以与老师进行探讨,加大力度让谐剧走出来瓶颈期,从根本上增添谐剧的艺术特色。
(四)谐剧慢慢地边缘化
很多人都觉得四川话幽默,在看谐剧时就觉得很有意思,然而在当下社会谐剧的影响越来越小,声音也越来越弱。谐剧的时代也随着谐剧之父王永梭的离开而慢慢离开,当时的谐剧是文化之花。经历过这些,谐剧也慢慢走向了低谷,观众也越来越少。谐剧演员也不再有兴趣演绎谐剧,谐剧的内容也慢慢单一化。“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大家都知道,王迅也通过这部电影而火了起来,同样的王迅也是一名谐剧演员,对于谐剧现如今的发展情况。王迅认为最根本的是因为谐剧的发展对演员的要求很高,演员需要做到一个人面对另一个虚拟的人进行表演,有些演员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甚至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乱来,自由发挥有的时候是能够带来很好的反响,但若用的不恰当,没有度,就会适得其反。观众就会看出来演员眼神的慌乱,演员技术不专业,这样的表演技术又凭什么让观众被谐剧吸引呢?谐剧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接班人,现在的青少年很难对谐剧这种艺术感兴趣,那谐剧的发展又该交付给谁呢?对没有兴趣的青少年根本无法做到对谐剧创新发展,况且没有经验,专业技术不高只会让趋于边缘化的谐剧走向灭亡,就将会失去谐剧这样的文化瑰宝。
四、谐剧在发展过程中以创新思维来应对瓶颈
要使得谐剧能够更好地传承,应该学会适应时代的发展,将谐剧艺术进一步创新,使得谐剧能够充满生机,从而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谐剧艺术才能够经久不衰。
(一)将谐剧与喜剧美学充分融合,从而找回谐剧本质
任何一门表演艺术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得这种表演艺术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需要顺应时代,将各类表演艺术都精华与自身表演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在不失独特性的前提下借鉴各类艺术表演方式,能够更好的让表演艺术得到质的升华。这种理念同时实用在谐剧的发展过程中,例如:谐剧艺术与小品艺术之间的互相借鉴,谐剧由于不像小品艺术那样的第一人称,能够更好地为观众表达出更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将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进行借鉴,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谐剧中微妙的情感,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然而借鉴并不是替换,而是将小品中第一人称的视角与谐剧中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谐剧艺术表演更具有感染力,语言效果更具张力,使其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内容过于陈旧,需要根据时代进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娱乐方面的追求越来越高,要想让谐剧艺术能够在当今娱乐事业当中取得一席之地,需要谐剧艺术家创作出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谐剧。通过当今社会的社会状况、人文实事等人们关注的事件以及具有社会、时代代表性的事件或者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的事件等等。例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乡村医生”等等能够受到广大群众关注的事件。从这些事件中找到创作灵感,能够更容易使得人民大众的心理产生共鸣,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将各类的社会群众的形象刻画出来,将这些事件展示给人民大众,使得人民对其其进行反思,从而体现谐剧的艺术价值。另外,通过刻画四川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向人们展示蜀地人民的风俗习惯与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将谐剧艺术发扬光大。
(三)抵制将谐剧过分丑化,要以谐剧美学文化为主
一方面由于谐剧艺术基本上来源于四川民间艺术,蕴含着四川当地的悠久文化历史,从而更贴近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谐剧主要以幽默诙谐为主,其主要目的在于引人发笑,使得人们在欣赏当中能夠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因此在谐剧表演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戏谑、低俗的言行举止从而造成不雅的情节,对蜀地人民的思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谐剧艺术表演也有积极的方面,在表演艺术家表演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活泼生动的表演将四川人纯朴的民风以谐剧表演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谐剧艺术是四川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四川人民单抽善良的表现、是四川人民风趣幽默性格的体现,因此发扬谐剧艺术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谐剧文化要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能够让更多的人喜爱它,就要做到去其糟粕,将低俗的言语,污秽的行为举止加以修改美化,将优秀文化进行传承,从而增强谐剧艺术文化的整体品位与格调,使得能够顺应时代,才能将整个谐剧艺术文化让更多人民喜爱。
五、结语
从谐剧的辉煌时期到现如今的低谷,谐剧工作人员要好好反思为什么,现如今的谐剧给观众的感觉是“丑、无趣”,谐剧不能只注重与喜剧的结合,喜剧只是其中一部分,要提高美,淡化丑,有的时候丑的形象可以加大谐剧的影响,但也要用到恰到好处,美才是最重要的,人人都有爱美之心,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谐剧的美,让观众感受到谐剧的美。将美、喜剧的特点和谐剧相结合,让谐剧走出瓶颈,回到最初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刘长宇.基于当代喜剧美学视域下谐剧的传承与创新[J].艺苑,2018(06):100-102.
[2]张旭东.探源谐剧之美 破解发展瓶颈[J].四川戏剧,2017(04):99-104.
[3]丹妮,吴丹.在谐剧的表演中实现自己[J].曲艺,2017(0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