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启示

2020-09-10李达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李达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历史遗留下的“痕迹”,是前人对我们的“馈赠”,进入 21 世纪以来,生态问题尤为显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延续和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基础,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新的指向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危机理论,对西方生态危机和生态殖民主义进行了批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在生态文明新时代,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建设美丽中国,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一、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自然观

自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自然界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随着自我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物质占有欲无限膨胀的人类不断确立、发展、巩固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以主人公的意识主导着大自然,并将其视为随意奴役和掠夺的对象,逐渐形成了与其他物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与此同时,向大自然进攻的人类,同样受到了自然的严厉惩罚和报复。

為此,福伊尔利希特在《异化:从过去到未来》一文中指出:新技术革命下的工业文明,在推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在精神上逐渐走向孤寂的境地。“惶惑不知所措,忧虑焦急,社会的沉沦和个人精神的颓废,悲观绝望,丧失个性,没有根基,冷漠无情,社会失控,寂寞孤独、阶层分化,无能为力,活着无意,轻生厌世,丧失信仰和社会准则。”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态势,人们又不得不思考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前途出路。兰赫·费尔南德斯·布埃在评论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书中说:“马克思著作中有比其他一些零散的生态主义者更加详细的对生态学的关注,人类与自然间的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关系是贯穿整个马克思学说的根本观点,马克思关于自然和新陈代谢的观点为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生态学难题提供了一个唯物主义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理论是:自然是不断运动、不断生成的过程。旨在告诫人们从统一、和谐、均衡的角度来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成因,以掌控事物变化发展的态势, “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 然界”,“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要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涵盖的内容众多,主要存在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论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故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基本规律是先有了自然界才有人类社会。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同万物都是自然自身所具备的,都是大自然演化发展的产物。人来自自然,人类自从产生以来就已经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人类天然就是自然界的产物和存在物。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同时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料,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的。正是因为自然界的存在,人类社会才能够一直的进化,从头到脚的不断完善,人类与自然界是休戚相关的,没有自然界没有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但是恩格斯说人要在符合且无愧于人自身的本性的条件下认识和改造外在的自然。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不断的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地利用自然增强自身的本领,通过生产活动来再生产自然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调节中介,并且还是能达到的合理的调节中介。 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一种价值论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是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是依靠自然界而生存的人。不仅要认识人类的需求,也要客观地评价外在自然界的客观价值,这样彼此之间能够形成一种价值论的关系。因而,人与自然的价值论关系就是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主体的需要被客体所满足的关系。基于此种关系,作为主体的人需要承担起善待自然的责任。人与自然之间的存在论,实践论和价值论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自然界对整个人类社会自在性,人类社会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合理的对待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呵护自然,这才能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基于全球资源环境愈发严峻的背景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警醒。正是在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新时代,我们要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在新时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进而为建设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减轻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多、经济效益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依靠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解决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把信息化融入工业化进程,将在提升经济发展效益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公共利益,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正如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那样,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在节能减排方面,主要包含以下五项举措:绿化产业政策;绿化价格和收费政策;绿化财政政策;绿化金融政策;绿化税收政策。天津安捷物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践行节能减排经济政策的典范,其董事长刘柏呈指出,基于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圈,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中,既提高了用户的经济效益,又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迄今为止,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今天的我们仍然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发展由于资源利用不当等来了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危机的转嫁,更是加重了社会主义的生态危机,历史的车轮仍在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3]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57,57,57,58,59-60.

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