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及实施途径研究

2020-09-10柏丽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0年42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内涵课程思政

摘要: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和摇篮,更是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不朽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以及如何开展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立德树人;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不仅在理论上回答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在实践层面上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与渊源

自古,就有君子应德才兼备之说。《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学之所贵,应彰显仁德,礼贤下士,至善至美。《尚书》中提到“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厚德载物”被多少人挥毫泼墨,悬挂于书房正中。《论语·里仁》的“德不孤,必有邻”,《资治通鉴》也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能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些无不言明了德行的重要。

二、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含义

进入21世纪,济建设突飞猛进,德育更是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四德教育”,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吻合经济发展现实的思想教育方向。新年伊始,新型冠状肺炎来势汹汹,全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勠力同心,彰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结,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期待的效果。

1.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德包含范围广泛,从耳熟能详的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到热爱集体,爱国爱民,到思想端正,不造谣传谣,都是社会公德概念的内涵和和延伸。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人民之间往来频繁,社会公德已经不仅影响着国内的人际交往,也展现着民族素质。生活中常见的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说,就是部分人践踏社会公德的恶果。新闻中每每提到游客破坏景观文物,都让人深感痛心。例如人类的很多疾病,也都是由野生动物传播而来,那些野生动物,很多还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是应该受到严格的爱护和保护,而不是成为人类餐桌上的食物的。幸好,无视社会公德的只是极少数人,经过今年的新冠疫情,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广大人民,从医护人员,到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街道办事人员,以及无数的胸怀爱国心的华夏儿女,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爱国爱民的大公无私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竭尽全力身体力行的自我约束,以及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念,这正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实现的社会公德教育。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指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个体工商户,都有自己的职业,有自己的岗位,便有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有些以文字形式公之于众,从业者学习过,熟读过,背诵过,也考核过。但是更多的,是基于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而自觉形成的准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正确的看待各种职业的,尊重各种职业;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时,具有使命感,责任感,从我做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能使个人获得尊重,树立所在组织的形象,更是一种职业操守;相反,职业道德败坏,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例如,冠状肺炎肆虐之下,竟有极个别人制作劣质医用口罩和医疗用品,这就是严重的缺乏职业道德行为,更是违法行为。究其原因,这种人并不是缺乏法律意识,但却知法犯法,这就是职业道德的缺失。为官为民,都应该认清岗位职责与权限,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才能获得认可和尊重。高校学生无论什么专业,毕业之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有最基本的职业规范,都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任何时候不忘初心,把握自己。

3.推崇家庭美德思想

家庭美德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就开始了,小学时背诵的日常行为规范,就包括尊老爱幼等思想。我国自古就倡导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百善孝为先。照顾幼小,尊重长辈,谦虚礼让,这不是做秀,不是怕遭人笑话,而应该是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同时,家庭美德思想还包括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内容。家庭美德教育的推崇,能够避免重男轻女的现象出现,巾帼不让须眉,我国众多的科技成果,劳动标兵都少不了女性的身影,这都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出现的局面。家庭美德教育更能够促进夫妻生活和谐,减少家庭纠纷和矛盾,不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同时,和谐的家庭氛围,更能够推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在离婚率日益上升的时代,我们更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实现妻子被尊重,丈夫被崇拜,孩子被疼愛的家庭氛围,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家庭美德,提升家庭成员的自我修养,“小家”幸福,“大家”才能稳定。

4.推动个人品德建设

个人品德建设从古代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到今天的自尊、自立、自爱、自强,都是指个人应具有的基本修养和素质。个人品德不仅体现了自身修养,更是代表了所在组织的形象,小到家庭,大到国家,都是由个人所组成,正如经济学看不见的手所说,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从我做起,自我完善,那么整个社会就会达到帕累托理想状态。大丈夫所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具有基本的个人修养,才有可能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这一鲜明主张,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努力方向。所以,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是推动国家德育教育的出发点。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途径

1.加强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各专业均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筑梦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这些公共基础课,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授课教师在备课、撰写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知识与思想的结合,推动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当代国情和社会现实,树立远大理想,激发爱国情操,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2.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理念由来已久,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高等教育教学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地位,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并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理工科专业课,都可以结合专业知识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的筑梦强国理念,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操的意志。对于经管专业来说,教学内容具有专业知识实践性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度高,学生思想更加活跃等突出特点,因此,更加适合采用课程思政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润物细无声,以及教师个人形象人格魅力的引领,推动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受到精神思想的感召。

3.推动课余生活的思想建设

学生的课余生活会有诸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及各种课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生社团可以设计系列活动,围绕科技发展、祖国强大、民族自信心等话题开展辩论、征文、朗诵、歌咏比赛、体育竞技、展板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大学的生活,不应该只有学习,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生可以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参与社会活动,这些对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和提升社会公德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末,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公共课教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以及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的引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贵想.“立德树人”古今说[J].成人教育,2014(8):36.

[2]李力,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9-150

[3]苏国红,李卫华,吴超.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39-40.

[4]王永鹏,刘梦竹.“课程思政”在高分子科技外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2020(06):38-40.

[5]刘巧莉.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创新刍议[J].吉林化工学院,2020(04):43-46.

[6]陈海飞,张丽.论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06):42-46.

[7]季麗楠.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4):231-232.

[8]于庆峰,乔俊飞,张俊友,胡敏.关于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J].才智,2019(6):165-16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H19229)。

作者简介:柏丽(1981-),女,汉,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及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吉林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吉林 132022)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内涵课程思政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